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思想汇报 > 孔子和谐德育思想研究何以可能

孔子和谐德育思想研究何以可能

时间:2022-05-11 16:30:03 浏览量:

摘要: 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呼唤着孔子的德育思想。如何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最佳结合点?从德育工作看,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倡“和谐德育”,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和谐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新思路和德育工作的新视野。

关键词: 孔子 和谐德育 和谐社会

一、孔子和谐德育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现在发展到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在“多样化”的社会现实中发生碰撞、冲突和调整。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科技至上的种种弊端带来人们心灵的残缺和道德的滑坡,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关系到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借鉴吸收孔子的德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和道德智慧,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面对并解决思想道德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是把孔子的德育思想放在“和谐”的视域下研究非常必要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孔子的德育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德育的最大目的可以说就是培养“和谐的个人”,而人的和谐有内在和谐,即人自身的和谐;也有外在的和谐,即人与家庭、自然、社会的和谐。一方面,人的内在和谐是人的外在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了人的内在和谐,才能推进家庭、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人的外在和谐是人的内在和谐的条件:当达到了人的外在和谐时,就会更容易促进人的内在和谐。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在对孔子德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应放在“和谐”的视域下进行,而不是在各要素内孤立地进行研究,不能只为研究德育而研究德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各要素和德育体系的应有作用,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二、孔子和谐德育研究的可能性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另外,江泽民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这两代领导人的讲话无疑是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和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可能性。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相承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传统的美德,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而孔子的德育思想在我国德育学术史上享有独特地位,孔子是构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奠基者,也是中华民族“崇德”精神支柱的奠基人,因此孔子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认真研究,好好挖掘,加以继承、弘扬。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有比高山还要高的道德,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3]这可概括为“诚信贵于金,包容宽于海,博爱宏于己,道德高于山。”温家宝同志所说的这几句话,可以说都是源于孔子的德育思想:“诚”、“厚德载物”、“仁者爱人”、“明德”。由此可见,今天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呼唤着孔子的德育思想。

这就归结为如何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最佳结合点的问题。从德育工作看,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倡“和谐德育”,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和谐德育”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新思路和德育工作的新视野。可以说,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和谐的个人”。所谓“和谐德育”,就是在德育过程中,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使德育效益最大化,使受育者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德育模式。由此给本人的启示就是德育研究要立足于“和谐”的视域,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现在,我们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这就为我们德育工作创造了很好的契机,使德育研究在“和谐”的视域下进行成为可能。

三、孔子和谐德育研究何以可能

第一,是“学理”上的需要。孔子的德育思想产生于2500多年以前,其思想毕竟是古人的,必须把古人的东西加以现代诠释,才能为今人所理解,才能继承和发扬。

第二,是“实践”上的需要。孔子的道德优秀成果,不仅对我们民族历代的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而且到了我国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也将继续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价值。其最直接的现实价值,就是可以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句话,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研究中国传统道德,不能不谈孔子,他的学说与中华传统道德密不可分,可以说无“孔”不入。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至今仍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素质,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粹。因此,面对迅速变革发展的中国,继承和弘扬孔子的德育思想,充分认识其所蕴涵的现代意义,从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相通、相容、相似的结合点,就是把“孔子德育思想”和“和谐德育”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毫无疑问,这一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宽现代中国德育理论研究,使中国德育理论研究更富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

从纵向看,孔子的德育思想无论是内容“三达德、五达道”、德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还是德育过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都贯穿着“和谐”的因子。从横向看,孔子通过个人的德性修养“诚、内省、反求诸己、乐”等可培养“个人和谐”;通过“孝、慈、弟(悌)”等可以形成“家庭和谐”;通过“中庸(中和)”可以形成“社会和谐”。由此,从“个人和谐”到“家庭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就形成一个整体的和谐。个人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谐是个人和谐的保障,个人和家庭和谐了,社会焉能不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应将孔子的德育思想放在和谐的视域下进行研究。

总之,孔子的德育思想放在和谐的视域下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2]江泽民.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02年第12期.

[3]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人民日报,2008年3月19日要闻第3版.

推荐访问: 孔子 德育 和谐 思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