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论文:浅谈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浅谈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1-10-10 11:06:13 浏览量: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浅谈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专 业:
2017秋行政管理专科 分 校:
铁岭电大 指导教师:
刘 本 秀 学生姓名:
王 钰 学 号:
1721001455075 完成日期:
2019年10月31日 毕业论文指导卡 学生姓名 王钰 专业 行政管理 Email 毕业论文题目 浅谈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讲师 Email: 指导记录 时间 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毕业论文评语:
毕业论文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年 月 写 作 提 纲 第一部分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一)社会 (二)政府 (三)市场学术界 (四)学术界 第二部分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有成就 (一)监管 (二)核心项目 (三)政务公开 (四)工作普及 第三部分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平衡问题 (二)操作问题 (三)标准问题 (四)技术问题 (五)认识问题 第四部分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展望 (一)信息整合 (二)两条线 (三)外部环境 (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部分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浅显建议 (一)抓四个重点 (二)体系建设 (三)法制建设 (四)技术加强 (五)整体结构优化 论文摘要 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空间, 也带来了广阔的相关市场。电子政务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变和转移,不可置疑的成为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政务 发展 体制改革 目 录 一、电子政务现状 7 1、电子政务成为社会共识 8 2、电子政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8 3、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为电子政务主要内容 9 4、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可见成果 10 5、实施软环境得到改善 10 6、电子政务与IT产业互动良好 11 7、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11 8、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12 二、电子政务成就 12 1、监管效果显著 12 2、核心项目得到重视 12 3、政务公开有所推进 13 4、电子政务得到普及 13 三、电子政务现有问题 13 1、发展不平衡 13 2、政府门户网站问题 14 3、重硬轻软、重电子轻政务 14 4、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14 5、一体化标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畅通 14 6、数字鸿沟 15 7、电子政务计划成功率低下 15 四、电子政务滞后问题 15 1、对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认识滞后 15 2、电子政务统一规划滞后 15 3、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 16 4、标准建设滞后 16 五、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16 1、电子政务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16 2、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发展政策重点 16 3、电子政务建设沿两条主线展开 17 4、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17 5、电子政务成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 17 六、电子政务未来任务 18 1、电子政务建设的四个重点 18 2、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19 3、出台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如《电子签章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 19 4、实施准电子政务 19 5、电子政务实际应用网络的建设 19 6、政府专网成为今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焦点 19 7、进一步设计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 19 参考文献 21 浅谈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最高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土地、原材料、技术、人才等变为以信息能力为最高参数的评价标准系统。对信息的把握和支配能力,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要素之一。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更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基础、方向指南与技术准备。作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典范,电子政务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电子政务起步于80年代末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整体市场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 IT 服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内容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最基本的部分, 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建设往往是最开始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府网站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一、电子政务现状 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渐成为主导,因此政府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是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目标, 同时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和创新将逐步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下一个中心目标。公共服务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内容本身上,而且还表现在服务的供给模式上。

电子政务将创新传统政府服务的供给形式和手段,使政府服务逐渐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转变。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再孤立,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形成互动网络;
其次,服务供给手段多样化,一些政府服务可以通过私人或者非政府组织进行价值增值后间接提供给公众;
最后,整合服务的供给方式不再独立,所有的政府服务均通过单一的政府入口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政务成为社会共识 电子政务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共识,为实施电子政务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近两年来,有关电子政务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会一直是北京和上海等地的会展经济的亮点,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同;
许多城市都制定了自己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以及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并且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效,在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开始进入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城市社区,成为政府与城市居民进行沟通联系的新桥梁。

2、电子政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为了推进以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理担任,副组长由中央和国务院其他主要领导组成。如此高规格的领导组成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顺利进行。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召开了3次以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工作会议。2001年12月25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做出了“建设信息化政府要先行”的重要决策;
2002年7月3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03年7月召开的第三次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导意见》更是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十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电子政务的具体建设任务。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自2014年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个文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政策指导。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66号),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深化应用提升支撑保障政府决策和管理水平两大角度提出未来五年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也必将对“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号),提出“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月,发布《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发〔2015〕6号),提出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积极推行网上集中预受理和预审查,创造条件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实现网上受理、审批、公示、查询、投诉等,这些要求为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优势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在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 (国办发〔 2014〕 57 号),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网办发〔2014〕 1号)等文件,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提供政策指导。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 在“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如何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 构建适应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成为“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强调以高度开放的姿态应对社会需求,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分配过程中实现透明与开放,积极鼓励社会、市场以及公民个人参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智慧政府主张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为电子政务提供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信息化发展层面看, 国家把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与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紧密联系,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的“领头羊”的角色。

3、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为电子政务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内容。《指导意见》对“金”字工程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且将“金”字工程从原来的 3个增加到12个,但是对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却未做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尽管如此,由于政府门户网站能够体现地方政府形象,服务内容包罗万象,面向社会的各个群体,因而特别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得以突破“政府上网工程”的弊端,开始向综合性、服务性、交互性转变,逐步地层现出电子政务的“为民服务”的本质特征,成为政务公开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4、电子政务建设取得可见成果 自从1999年,国家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以网站为重点的国内电子政务得到了很大发展:
(1)gov.cn域名总数已经达到500多个,而非gov.cn的政府相关网站更是成千上万;

(2)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政府网站总数已经超过10000个;

(3)县级以上政府已经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4)政府职能部门很多也接入了互联网 (中央国家机关已建成门户网站90多个 ) 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我国电子政务将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深化建设与应用,中央和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 85%,市、县平均分别达到 70%、 50%以上。

部委门户网站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计署、林业局、粮食局、国家税务总局、卫生部、外汇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各省市级门户网站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广东、安徽、江西、新疆、陕西和福建;

各地级政府门户网站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广州、杭州、南京、珠海、青岛、武汉、大连、黄石、苏州和汕头 5、实施软环境得到改善 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大亮点是:一些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软环境开始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将获得法律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作为电子政务基础的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方面取得了进展;

(2)有望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网络提供技术规范;

(3)电子政务即将获得法律保障。

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在2003年年初出台了《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培训大纲(试行)》,这将有助于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的培训,推动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6、电子政务与IT产业互动良好 电子政务与IT产业的互动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市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3年,中央政府的电子政务采购金额达到350亿,其中硬件支出250亿元,软件支出45亿元,信息服务支出达到55亿元,对IT行业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IT百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仍然比去年增长69%,软件营业收入总额增长 87%。根据计世资讯的统计研究,2003年政府IT投资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345亿人民币,相比2002年增长了15%。其中硬件市场规模为254.5亿元,所占比例最大,为73.8%;
软件市场规模为50.5亿元,所占比例约为14.6%,IT服务市场规模为40亿元,所占比例为11.6%。

而2004年,电子政务将进入全面实施年,政府的IT投资将进一步加大。政府IT投资的增长率将为15.9%,市场规模将达到279.2亿元,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IT服务市场规模达到50.8亿元。

7、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持续较快增长。电子政务行业2008年至 2015年的市场规模分别为740亿元、861.7亿元、1,010.9亿元、1,188.6亿元、 1,397.8亿元、1,634.2亿元、1,915亿元和2,234亿元,行业规模的年增长率均超过16%,高于同期的GDP增速。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的市场规模达到2,234亿元。

2015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为 2,218.1亿元。到2018年,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投资规模将超过3,400亿元。

8、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学术界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学者应用IT技术与行政管理学理论,结合电子政务的自身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电子政务的理论模型,试图为制定适合国情的电子政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姜奇平应用美国学者雷各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研究一国的行政环境对实施电于政务的影响,指出,我国当前对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助于建立“双棱柱型”的行政模式。第一重棱柱是实现农业组织方式向工业组织方式的过渡;
第二重棱柱是实现工业组织方式向信息组织方式的过渡。

李广乾通过研究政府门户网站的特点与类型,揭示了政府门户网站对我国未来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影响。李广乾还应用面向对象的软件程序设计技术,系统地构建了“电子政务对象”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子政务分析框架。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经济学和法律等角度分析电子政务问题。这些都从不同的领域丰富了人们对电子政务的认识。

二、电子政务成就 1、监管效果显著 “金税工程”二期运行以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共督办这类案件57起,涉及企业113户,按虚开发票终止日期统计,其中有40户是2000年“金税工程”开通以前虚开的,有68户是2001年上半年虚开的,2001年7月1日金税工程全面开通后的下半年,虚开的只有5户。

海关信息系统--金关工程,从建立"电子海关"到建立"电子口岸",再到建立"电子总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核心项目得到重视 围绕“两网(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政府门户网站)四库(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

3、政务公开有所推进 “SARS”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2003年,SARS事件使得政府和普通百姓都认识到,公众的知情权对处理重大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依靠传统的政府信息传递方式和发布机制,是很难保证公众知情权的有效落实 政府必须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应用,改革政府信息传递方式,构建基于网络的决策和信息传播体系,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一点使全社会对发展电子政务形成了新的共识 4、电子政务得到普及 (1)“被电子政务化”趋势在加强 (2)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环境要素 (3)危机、突发情况的推动:
城市应急管理;

财务监控;

以管理效率的提高降低政府费用。

三、电子政务现有问题 (1)电子政务承载了过多的负担:管理/政治双重目标;

(2)体制障碍:机构、既得利益者;

(3)对电子政务的理解有待深化:
①电子政务会扩大政府的能力和规模 ②办公自动化的误区 ③技术导致权力格局变化 (4)各自为政,泡沫化;

(5)单纯技术主义;

(6)发展不平衡;

(7)跨越式发展的悖论;

(8)“一把手”障碍;

1、发展不平衡 横向:无论电子政务发展,还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总体上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 纵向:中央、省市行政层级比较高的政府及其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快,门户网站建设比较完善,而行政层级比较低的政府或部门发展相对落后 2、政府门户网站问题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普遍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规划:
(1)政府门户网站的站名、域名不规范;

(2)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设计不规范;

(3)主页形象不如实际的政府形象。

网站有名无实,信息不及时更新,没有深入链接,有的甚至变为“死网”。

目前在全国大约250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网站无法打开,约有1/3的政府网站应用价值比较低,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所发布信息无时效性等现象。

3、重硬轻软、重电子轻政务 (1)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应用系统投入 (2)重资金、软硬件等“硬投入”,轻观念更新、技能培养、行政组织结构调整和行政业务流程的改造、整合 (3)重系统,轻整合 (4)重建设,轻应用 (5)重技术,轻数据 (6)重监管,轻服务 (7) 重推动,轻身体力行 4、培训工作有待加强 现有培训过于粗放、缺乏经验的积累;

培训质量难以评价;

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与使用、与政府管理改进实务的联系薄弱;

缺乏检验培训质量的方法 5、一体化标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畅通 电子政务一体化即业务关联性较强的政府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一体化。标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畅通等,是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中的老问题,如今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复杂,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并将给未来全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构成极大障碍。

6、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的出现同样困扰着电子政务的建设。随着政府“E化”的加深,电子政务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社会不均,因为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往往是那些无法上网、无力应用高科技手段的弱势群体。若数字鸿沟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有可能加大贫富分化,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出现。而尽管我国已经拥有1.11亿上网人口,数字鸿沟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7、电子政务计划成功率低下 电子政务计划成功率的低下同样困扰着建设者。作为一个新兴项目,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初期,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也还在探讨之中。这就使得即使是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了。如何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率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电子政务滞后问题 1、对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认识滞后 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认识滞后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的金字塔之间的界线,构成了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改变成平面化、无中心的网络结构,网络中没有权威,行政机关原有的领导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政府官员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事实上,人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人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

2、电子政务统一规划滞后 电子政务统一规划滞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我国相对滞后,既缺乏宏观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一种是地区内横向推动。从理论上讲,可以大大加速我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但是,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协调,那么最终就会产生严重的兼容性问题。还有,技术标准上的条块分割,是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3、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 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电子政务实践。历史上几乎每一项重大科技进步,都是以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和先导的。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问题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所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本身的发展。目前,理论的研究工作已经明显地滞后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实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4、标准建设滞后 没有建设国家相关标准;
价值评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效益评估缺乏依据;
电子政务难以发挥政府管理改进的工具和手段功能。

五、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从发展现状来看,今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电子政务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电子政务将继续保持当前这种较好的发展势头。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由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因此许多地区势必要加大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投资力度。对于那些电子政务已经有所发展的地区和部门来说,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也将要求它们增加新的业务系统的硬件与软件投资。总之,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以电子政务为龙头的信息化将使 IT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2、信息资源整合成为发展政策重点 信息资源整合将成为未来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政策重点。无论是原先的“三网一库”的政府信息化发展目标还是《指导意见》的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电子政务发展框架,都对政府信息资源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两网:即连接副省级以上部门办公业务的“政务内网”,面向公众、企业及连接政府间业务的“政务外网”,其中外网将与互联网相连接。

4大数据库:人口、法人机构、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 12个业务系统:加快建设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政策管理系统、金审、金关、金税、金财、金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和金质十二个业务系统  3、电子政务建设沿两条主线展开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将沿着两条主线展开,政府门户网站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一条主线是,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将继续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中央政府的专业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以加强对经济领域的监管。

第二条主线是,随着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的形成,地方政府在门户网站建设中的作用将日益凸现。所谓分久必合,“金”字工程对管理效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短期来看,“金”字工程自然会提高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及其业务特色;
但是,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金”字工程也势必会对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业务协调与信息资源的整合毫无疑问将提上议事日程,政府门户网站则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必然选择。

由于地方政府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主体,因此这就意味着,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将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变。

4、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施电子政务的外部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将因此而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要求电子政务获得其他方面的法律地位和保障;
从而促使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网络安全、电子签章、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早日出台,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将因此得到改善。

5、电子政务成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 电子政务将成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的空间。

实现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上,政府形态经历了专制型——管制型——管理型——服务型等几种。未来政府的理想目标是:作为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应该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形成所有资源的无缝集成、零成本运行、个性化服务和即时反应的管理体系。服务型政府的模式是,EG—G:电子政府—政府;
EG—B:电子政府—企业;
EG—C:电子政府—公民;
EG—E:电子政府—公务员。根据这种模式,电子政务的实施,除了要解决信息收集、过程建模、系统集成、安全保密技术等问题外,最主要的是政府职能要做相应的转变,要公开公共信息,尽量公开政府部门掌握的、目前尚处于封闭状态的大量公共信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规范业务流程,明确每项业务所包括的内容及程序,减少政府工作人员的随意性;要加强相互沟通,通过网络纵向及横向的信息同步更新,防止各个部门成为信息孤岛;
要讲求实用有效,在认真做好系统分析及设计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六、电子政务未来任务 政府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实施的内容和方向。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渐成为主导,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聚焦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未来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公共服务等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以政府的服务质量为主、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政府内部工作效率以及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因此,构建“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务为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方向。

1、电子政务建设的四个重点 (1)设计中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 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满足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

(2)加快推进中央政府已定的建设项目 边建设边发挥效益;

要在整合外网平台、建设门户网站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其他项目要稳步推进。

(3)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办法 (4)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振兴中国信息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产业竞争力 2、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3、出台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如《电子签章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 4、实施准电子政务 “准电子政务”,也就是在完成完善的电子政务建设之前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虽然没有实现完整的电子政务流程,但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而将一些难以实现的复杂功能仍然通过传统方式来进行 应该做到两个方面:(1)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把政府网站真正用起来 5、电子政务实际应用网络的建设 在门户网站已基本建成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将逐步转向应用网络的建设上来。国家“863”计划“中国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课题组组长许光建教授认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设备阶段、基础网络建设阶段、应用环境建设阶段和系统链接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在一个政务体系内应用的纵深发展,但是各政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远未实现,不同政务环境间尚需有效的整合,系统链接将是中国电子政务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6、政府专网成为今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焦点 政府专网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焦点,也是今后政府加大投资的主要领域,应当引起各服务厂商的重点关注。目前我国的外网建设已基本结束,而内网(局域网)仅仅实现了联接到互联网,大量信息资源库建设尚处于空白阶段,内网的很多功能都无法进行。而各地的政府网络的联接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政府网站和地方政府网站、地方政府各部门网站之间几乎是互不联接,严重制约了全国电子政务业务的发展,这正是因为电子政务专网目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站缺乏有机联系所造成的。

7、进一步设计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 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进一步设计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加快推进中央政府已定的建设项目,边建设边发挥效益,要在整合外网平台、建设门户网站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项目要稳步推进;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办法,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振兴我国信息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创新能力增强,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技术政策,实施有利于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国内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制定电子政务项目概算标准,保障运行、维护和培训经费,特别要合理确定和提高软件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研究建立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机制。

电子政务肩负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使命。要以技术创新推动体制创新,以体制创新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目前来看,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追踪的潮流。综观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有一些普遍的动向值得我们注意:改革现有的行政程序;充分运用信息手段;重视建立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致力于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公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等。这主要是因为,国际的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流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服务机制不好,资金、技术、人才就会向更有利的国家与地区转移,可见,政府改革已经成为了争夺世界资源的一种手段。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琏所指出的:“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电子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政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在于手段,更在于体制。要解决这个问题,改革才是关键。”要真正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就要与行政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通过改革来克服原有体制的缺陷,实现政务改革与信息技术创新的结合与相互促进。一方面是技术手段的创新直接支持了体制改革展开,另一方面则是改善了的体制环境反过来又对技术创新及效能发挥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与促进作用。

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国情所期待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服务型的、高效率的政府,是一个决策科学、行动有力、响应迅速、技术先进的政府。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显然并不轻松:在革除原有弊端,加强自身调控能力的同时,又要注意不压抑民间经济自身的活力;在对外注意合乎全球规则的同时,又要对内创造性地推进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对各国政府的确已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如能抓住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方法、手段、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契机”,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升我国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使我国政府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国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高度重视下,电子政务在新世纪必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 2002年7月3日 2.《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 2003年7月 3.联合国“2003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的调查 4.《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2002年7月

推荐访问: 发展趋势 浅谈 电子政务 现状及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