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关于论语经典诵读【四篇】

关于论语经典诵读【四篇】

时间:2021-12-07 15:52:52 浏览量:

经典读音jīngdiǎn英文名classics: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经典诵读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论语经典诵读4篇

第一篇: 论语经典诵读

论语经典诵读50句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同“惘”),思而不学则殆。”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述而篇》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

7 子曰:“由,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八佾篇》

8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里仁篇》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公冶长篇》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雍也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不从

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

26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罕篇》

2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篇》

32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3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

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5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6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

3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卫灵公篇》

39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1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4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8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篇: 论语经典诵读

《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能经常践习,不是很高兴吗?能有共同志向的知心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为人孝悌却好犯上的人,不多;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从来没有。君子注重(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人道也就有了。好好的侍奉父母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吧!”

【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的人,是很少有仁慈的。”

【原文】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忠实守信了?教给学生的知识我实践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我践习了吗?)”

【原文】1.5子曰:“道(dǎo)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国家,行政要严肃认真,恭敬而守信用,节约使用财力、爱护人民,役使民众要在农闲时节”。

【原文】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谨而信,汎(fàn)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 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谨慎忠信,要热爱世上的每一个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这些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原文】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为父母做事,能够竭尽全力;为领导做事,能豁出性命;和朋友交往,说了要做到。(能够做到这些)即使他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wù)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学习要以忠信为主。世上没有完全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的对待养老送终的事情,追念祖先,会使社会的道德风俗变得淳厚。”

【原文】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对自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打听当地的政事。是他主动的求得的还是别人主动地告诉他的?”自贡说:“老师凭借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来得到这些的。老师求取他要知道的东西和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儿子的志向(言所说的话),父亲离开人世后看他儿子的行动。如果三年能不改变父亲在世时所立的规矩,这就是孝顺了。”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说的话才可以实践。恭谨要符合礼制,可以远离耻辱。只有不失去所依据的,才可以不失为可遵守的好方法。”

【原文】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住得好,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按照正道修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矫情,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还快乐,富有还喜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子贡,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往就知道未来了。”

【原文】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怕不了解别人。”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原文】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去顶撞父母。”樊迟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对他说:‘孝就是不要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啊?”孔子又说:“老人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仪侍奉他们;老人死了的时候,要遵照礼节安葬她们,按照礼仪祭祀他们。”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一担忧的是他生病。”

【原文】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讲的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牲畜也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敬重父母,有什么差别呢?”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这很难。父母有事的时候,能够替他们去做;又好吃好喝的时候,让父母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天的道理,他从不违背,好像很愚笨。讲完之后我反思观察他的言行,发现他会不断的有新的发挥。看来颜回不是愚笨啊!”

【原文】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生活中的一贯表现,考察他一贯安于的习惯,他怎么可以隐藏呢?他怎么可以隐藏呢!”

【原文】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重温和实践所学过的东西从而知道和发现更多新的东西,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2.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作器物。”

【原文】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先做后说。”

【原文】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原文】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惘,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原文】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钻牛角尖,是很有害的。”

【原文】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都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啊。”

【原文】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诲。言寡尤,行寡诲,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取官禄。孔子说:“多听,把可疑的问题存留在心里,可信的谨慎的表述,这样就会减少过失。多看,把可疑的放在心里,其余可信的要谨慎地实行,这样就会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行为少后悔,官禄就在这里啊。”

【原文】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老百姓才会服从?”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顺从;举用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不服。”

【原文】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敬重我,忠于我,为我效劳,该怎么做?”孔子说:“面对老百姓庄重,他们就会敬重你;用仁慈之心照顾老百姓,他们就会对你忠诚;推举好人并且教导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积极努力可与为你效劳了。”

【原文】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说:‘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怎么做才算参与政治呢?”

【原文】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交往。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么能行走呢?”

【原文】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十代以后的事情能够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了夏朝的礼制,废除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周朝沿袭了殷朝的礼制,废除的和增添的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继承周朝的国家,就算有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原文】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祭祀不是自己该祭祀的鬼神,就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不做,就是没有勇气。”

《论语*八佾第三》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周天子的八佾舞蹈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跳,这件事如果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原文】3.2三家者以《雍》彻(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鲁国的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唱着《雍诗》撤出祭品。孔子说:“诸侯帮助天子祭祀,天子庄严肃穆。这句话怎么用在这三家的庙堂之中呢?

【原文】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仁德,礼又能怎么样呢?一个人不仁德,音乐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这是个大问题啊!就礼仪而言,与其奢侈,宁可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仅追求周备的仪式,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原文】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之邦有国君,还不如中原没有国君呢。”

【原文】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这件事你不能阻止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节,接受这样非礼的祭祀)吗?”

【原文】3.7子曰:“君子无所争,毕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有争夺的)一定是射箭比赛了!相互礼让进入赛场,从赛场上下来后,便(相互祝贺)开怀畅饮。这样的争夺也是君子之争啊。”

【原文】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动人的微笑多么美,漂亮的眼睛秋波荡漾,洁白的质地上画着鲜艳的画啊)’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现有洁白的底子然后才可以画画。”子夏说:“那就是说礼在人的之后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子夏啊,从今以后我就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原文】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讲述,但(它的后代)杞国却没有足以证明的资料;殷朝的礼仪,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却不足以提供证据。这是历史文献和贤人不充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和人证,我就可以证明了。”

【诠释】孔子提到礼仪的沿革,说自己可以讲述,但要证明却需要足够的人证物证。体现了孔子的严谨精神。

【原文】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禘祭的礼仪,从以酒洒地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诠释】禘礼是国君的大礼,诸侯是不能举行禘礼的。而鲁国举行这样的禘礼是不符合礼制的,所以孔子不愿意往下看了。

【原文】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禘祭之礼的学问。孔子说:“不知道啊。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明了天下大事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原文】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时,就像祖先在面前;祭祀神灵就像神灵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能真诚地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原文】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逢迎奥神,不如逢迎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如果得罪了天,到哪里祈祷都没有用。”

【原文】3.14子曰:“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代的社会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制定出来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赞成周朝的制度。”

【原文】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人就说“谁说鄹人之地的儿子懂得礼仪呢?到太庙他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说后说:“这就是礼呀!”

【原文】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射箭比赛不以穿透皮靶(为标准,以射得准不准为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力量不一样,这是古人比赛遵循的规则。

【原文】3.17自贡欲去告朔之饩(xi)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要免去告朔时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舍不得的是那只羊,而我舍不得的是那个礼节。”

【原文】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侍奉领导完全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别人会以为那是谄媚。”

【原文】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君主(领导)使用臣子(下属),臣子(下属)侍奉君主(领导),该怎么做?”孔子回答说:“君主(领导)使用臣子(下属)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下属)侍奉君主(领导)要竭尽忠诚。”

【原文】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所表现了欢乐但不过度,哀婉但不忧伤。”

【原文】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用什么树木制造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说:“夏朝的君主是用松木做的,商代的人使用柏树木做的,周朝的人是用栗树木做的,意思是要让老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成的事情不要再去评说,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要再劝谏,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去追究责备了。”

【原文】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享受三种赋税的特权,他手下的官员(都是专职的)从不兼职,哪里谈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门前有塞门,管仲在门前也建有塞门。国君为了两国国君的友好,筑有放酒杯的台子,管仲也筑有这样的台子。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谁还不知道礼呢?”

【原文】3.23子语鲁大(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与鲁国乐师谈论奏乐之道,说:“音乐的规律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表现为收合紧缩;展开之时,音律和谐悦耳,节奏明晰,连绵不断,最后告成。”

【原文】3.24仪封人请见(现),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下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卫国仪地管理疆界的官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来这里的君子,我没有不能见到的。”随从孔子的弟子就带他见了孔子。出来后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失去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长时间了,天下将以孔夫子为号令天下的木铎啊!”

【原文】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曲调优美,(内容)也好到了极点。”评论《武》乐说:“曲调优美,但内容还没有达到最好的境界。”

【原文】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身居上位却不能宽以待人,行礼却不庄敬,参加丧事却不悲哀,我还能看出什么可定的地方呢?”

《论语*里仁第四》

【原文】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原文】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原文】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原文】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论语*公冶长第五》

【原文】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这个人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尽管他正在服刑,但不是他犯法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提起南容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他不被闲置;国家黑暗,他能避免遭受刑罚和杀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原文】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谈到子贱时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会从哪里学到这样好的品质呢?”

【原文】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器具一个啊。”子贡又问:“什么样的器具呀?”孔子说:“是宗庙里贵重的瑚琏呗。”

【原文】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任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对付别人只凭能言善辩,会屡屡让人憎恶。不了解仁德,能言善辩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孔子让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当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很高兴。

【原文】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着木筏漂洋过海。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太好勇了,已经超过我了,其他的已经没有什么可取得了。”

【原文】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止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啊,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德。”孟武伯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封地里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到仁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之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仁德。”

【原文】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熟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能够悟出十个道理来,我听到一个道理只能悟出两个道理来。”孔子说:“不如他,我和你一样都不如他啊!”

【原文】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之墙不能再粉刷了。我对宰予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啊?”孔子说:“以前我对于人,听他怎么说就相信他会怎么做;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对我来说是宰予让我有了这样的改变。”

【原文】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刚正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正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多欲望,怎么能做到刚正呢?”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原文】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的学问知识,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老师的关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通过一般的学习却很难获得。”

【原文】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又)闻。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没有实践的时候,害怕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能追‘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因为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因此称为‘文’了。”

【原文】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孔子说郑国的子产,“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行为很谦恭,对待上级能够做到敬重,对待老百姓有恩惠,役使他们合乎时宜。”

【原文】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晏平仲这个人善与人交往,时间越久越能让人敬重他。”

【原文】5.18子曰:“臧(zāng)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智)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种人怎么能算聪明呢?”

【原文】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令尹,没有特别高兴;几次被免职,也没有特别不高兴。(他每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做令尹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接任的新令尹。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是忠诚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德吗?”孔子说:“没有达到智,怎么能算得仁德呢?”(子张又问)“崔杼(zhù)杀了他的国君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后,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差不多’,于是就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算得上是一个清白的人了。”(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智还没有达到,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原文】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原文】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处于有道的时候,他就显露才智,当国家处于无道的时期,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才智别人可以学到,但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却学不到。”

【原文】5.22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的时候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学生们都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文采可观,但还不知道怎么自我节制!”

【原文】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不记着过去的不好的事,所以内心里就没有怨恨和不满。”

【原文】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呢?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却不直说没有,偷偷地)到邻居家要了点给人家。”

【原文】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势,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认为这样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觉得这样可耻,我也觉得这样可耻。”

【原文】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和子路陪伴站在孔子的身边。孔子说:“我们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裘(皮衣)与朋友共同享用,即使使用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和怨恨。”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了好事不张扬,有了辛苦的事也不推给别人。”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够诚信相待,年少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原文】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过发现自己有过失而在内心里自责的人。”

【原文】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哪怕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求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而已。”

第三篇: 论语经典诵读

《论语》名句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的

走近孔子,了解《论语》一书,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选诵《论语》片断,为学生进一步诵读《论语》打下基础。

二、活动准备

1、《论语》书

2、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孔子

1、多媒体出示: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 那里汲取智慧。”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孔子)

2、多媒体出示孔子的画像和简介。

3、读了简介,看着画像,你感到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育家、思想家、和蔼可亲、博学多才)

4、出示《论语》的一段话。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二)诵读《论语》名句

1、介绍《论语》,出示《论语》一书。

2、诵读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眠,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归纳学习步骤:

(1)读准,读通句子;(2)借助注释理解句意;(3)想一想,这句话主要讲什么;(4)再次朗读句子。

4、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其他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三)总结学习《论语》的意义

1、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以外,还告诉我胶哪些学习的方法?

(出示:勤学、多思、好问、虚心、惜时、培养兴趣……)

2、总结: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

《孟子》名句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古代认识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认识人的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十四)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 十五、十六、

四、品读名句

名句:

孟子曰: 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廋④哉?

译文:

孟子说: 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品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他一千多年,中国的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日莲宗的《妙法尼》也说过:巨人也好,诛儒也罢,其志气乃表现在一尺的脸上;一尺脸上的志气,则尽收在一寸的眼睛中.

   所以,与其察言观色,不如观察他的眼睛。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

   观察眼神,洞若观火。

   别听他说得口若悬河,天花乱坠,你要看着他的眼睛。

五、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现代美容术已经使人的眼眶、眼角、眼梢、眼皮甚至眼睫毛都成了它的试验场地,但是,仍有一点是它无能为力的,那就是眼神。 眼神是无法加以化妆或掩饰的,任你是如何高明的一位超级美容大师。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解读《大学》章句

 一、生齐呼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二、 走进昨天的记忆

1、记忆中的古诗句

(1)师宣布竞赛规则:每组一首绝句,一首律诗、汉乐府、词,均可。

(2)分为4个小组,自报组名,呼出挑战宣言。

(3)4个小组赛诵。

2、师生共同评比出优胜组

3、记忆中的《大学》章句

(1)由领诵者领诵《大学》章句

(2)生谈从中的收获

三、新授《大学》章句

1、 PPT展示所学内容

2、 听录音,要求心到、口到、手到、眼到。

(1)第一遍,只听,初步感知内容

(2)第二遍,据录音,用“/”划出节奏;用“_”标出不认识的字

(3)第三遍,据录音,拼出拼音

3、 PPT展示带拼音的内容,生对照纠正有误的拼音,再与录音一起齐读内容。

4、诵读此段内容

 PK赛   个人PK,小组PK,师生接龙读

四、知晓大意

1、PPT出示注解,生结合注解自己理解含义(抽几个学生接龙

试讲解)

2、再看译文

(1)生齐读译文

(2)默看译文,领悟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

3、 师过渡: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俗语也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贤明的人士都有宽容向善的美德。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唐朝“贞观之治”,使得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而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虚心纳谏,亲贤臣远小人”,这样的人则利于子孙黎民。

人的胸怀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像蓝天一样高远,学会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而不能因别人比我好而心怀妒忌。待人处事要真诚,言行一致。这些正是我们应该从这则大学中领悟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千古流传!

五、拓展延伸

1、 学生就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抽签定题

(2)分组研讨

A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个人而言,你该怎样做?

B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班级而言,作为一个班长,你将怎样带领你的同学?

C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就一个学校而言,作为一校之长,你该怎样做?

D组:领悟了这则《大学》的道理,再大到一个国家,你准备怎样做,有何好建议?

 2、再回到原文,齐诵、背诵。

六、结束语 (由一些读书名言引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孩子们,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一、 导入:

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灵宝人我骄傲)

学道德经 润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地它山之石中的第三十三章(出示文本)

二、初读道德经

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

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

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

5、出节奏,学生试读;

6、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道德经

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

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

2、你准备怎么做呢?

五、诵读

1、齐诵

2、男女诵

3、师生接诵

4、学生引诵

5、个别学生展示;

六、结束语

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礼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对《礼记》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二、经典诵读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说:通“悦”)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译文】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快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的。遵循礼仪,不随意讨好他人,不说多余的话。遵循礼仪,不超过节度,不侵辱他人,与人相交不轻佻。自修其身,言行统一就是善行。行为有修养,言谈符合礼仪,这就是礼的本质。

【原文】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礼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我前往施惠于人而受惠者不来报答,这是不符合礼的;人施惠于我而我不前往报答,也是不符合礼的。人类社会有礼仪就安全,无礼则危险,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原文】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凊:qìng,“凉”的意思),昏定而晨省(省:看望),在丑夷(丑夷:同辈)不争。

【译文】做儿子的礼节,就是要使父母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清凉,傍晚要为父母铺上枕席,早晨要向父母请安,在同辈中不要与人争斗。

【原文】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古人祭祀先祖时装扮成尸跳舞,一般由有地位的人充当“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訾:zǐ,诋毁,说人坏话),不苟笑。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译文】做儿子的,生活起居不敢占据家中西南隅这个尊贵的中位,不敢在道路的中间行走,不敢在门中央站立。在举行食礼和飨礼中不敢做主人,祭祀时不敢充当“尸”。没听见父母的声音,但能猜想父母该召唤自己了,没见到父母的身影但能猜想父母要指使自己了。不登高处,不临深渊,不随便诋毁人,不随便嬉笑。父母在世,不可对朋友以死相许,不私存钱财。

三、故事链接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体现了祁奚的正直无私。

四、作业

搜集“嗟来之食”的例子,体会《礼记》的语言特色。

第四篇: 论语经典诵读

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6.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7.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8.子曰:“射不主皮,为(wèi)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9.子贡欲去告(gù)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0.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 

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子夏问曰:“‘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6.子曰:“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7.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8.子曰:“射不主皮,为(wèi)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9.子贡欲去告(gù)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0.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2.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2] 

推荐访问: 论语 诵读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