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略议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略议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05-04 08:15:02 浏览量:

[摘要]发展与环境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便是一种可以达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发展模式,该文旨在探索各种措施和手段,以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经济外部性排污权交易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开始时,人们仅仅把环境问题归结为环境污染问题,又把环境污染问题归结为技术问题,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发和推广应用环境污染治理技術,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后来,才逐渐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因而也只能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得到解决,同时也是实现资源、能源、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类已改变了环保与发展互相矛盾的错误认识,与自然签订了“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天人之约”,即: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所以要首先研究发展的方式,转变现有的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谈到发展方式,人类所以能在今天创造出如此辉煌的物质文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找到了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发展的最有力的工具,作为一种经济基础制度,它使资源能够得以合理配置。然而这种经济体制对于那些难以用买和卖衡量其价值的东西,如新鲜的淡水,清新的空气,丰茂的生物等,由于其环境价值没有进入产品成本,因此不能合理配置这些环境资源,这便产生了当今解释环境问题的一种最流行的观点:经济外部性。环境资源利用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会扭曲竞争性市场对该类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在经济学上又称之为“市场失灵”。怎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它资源为什么能够得到合理配置呢?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波拉尼曾言,尽管市场经济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但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建立却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为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要求一种与其相适应的政治与法律环境。在这样一种政治与法律环境下,竞争性市场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市场经济的上述特点及环境资源价值形成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独特的环境领域的政治与法律机制,克服环境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深刻领会其科学发展内涵,以前瞻性的思考突破环境保护的传统模式,以发展的观点深化细化推进措施;要结合实际,以务实的作风全面抓好环境保护方方面面的工作

那么,如何为环境资源定价,在有价的基础上实现有序,从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呢?

1原则

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框架,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这便需要重新构建社会价格形成机制,将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污染环境(生态破坏)是对环境资源的支付,治理污染(生态保护)是对环境资源的生产。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的价值,为环境资源定价;有价才有序,在定价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市场对有价的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2措施

通过以下措施,为环境资源的定价建立一个框架,从外部规范并推动市场主体、竞争主体在环境资源有价的基础上的成本核算,从而实现竞争性市场对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

2.1 通过排污收费、征收环境税等措施对生产领域环境污染进行定价,通过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收费等生活领域环境污染进行定价,“谁污染,谁付费”;通过排污费返还,税收抵扣等措施对保护环境的行为,即对环境资源的生产进行定价,“谁治理,谁受益”,以此提高企业治理污染和减排的积极性,推动污染治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

2.2 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的充分流动性,提高企业治理污染和减排的积极性,达到排污的总量控制目的。

2.3 通过产品“环境标志”的推广,由于市场上购买意愿的不同,对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的污染环境和保护环境行为加以区别,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2.4 通过 “转移支付”,平衡各地环境资源的定价,使各地环境资源的利用处于同一基准线上。由于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的不同,造成各地环境资源不同价的问题,发展与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冲突,这个条件便是竞争环境,根据国际上的模型研究,如果全世界所有市场主体,竞争主体都采取同样的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即大家按同样的规则为环境资源定价,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则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会存在冲突。

2.5 通过银行贷款、担保等倾向政策措施的不同,对污染环境与保护环境的不同行为加以区别,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2.6 通过环境审计,对建立在环境有价基础上的企业成本核算进行监督,规范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环境成本核算的合法性和经济性,从而实现各类环境要素的合理配置。

2.7 通过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用绿色GDP这种建立在环境有价基础上的核算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

2.8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环境容量核算,为环境资源的定价建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各种服务行为,对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的清洁生产、环境会计、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等内部行为进行引导,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建立环境会计,是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成本核算的必然要求。以上措施的实行,已为环境会计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环境会计,市场主体和竞争主体(以下简称主体)可以从经济、社会和环保的角度全面衡量其经营业绩,从而指导其经营行为。

引导主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赋予主体竞争新的内涵,寻找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企业发展战略相连接的结合点。通过主体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将可持续发展概念引入到其组织、产品、市场等实际工作中去,实现主体的环境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将从企业层面、产业间或工业园区层面、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层面以及全社会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在企业层面,要着力推进企业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污染减排。通过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投入。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对位于国家和地方严格管理的流域及地区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建设一批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零”排放的示范企业。

二是在产业间或工业园区层面,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三是在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层面,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建设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同时,要坚决防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生的“二次污染”。

四是在全社会层面,要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支持和推动一批试点城市、地区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

3手段

3.1 注重規划。规划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上述原则和措施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要统筹兼顾,逐步达成,这是从时间上讲。第二,从空间上来讲,需要对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为污染治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排污权交易”,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城市的建立等,创造更为切实的实现条件。

3.2 加强立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注意与国际法的接轨。包括为环境资源定价的任何一项环境管理行为都必须建立在立法的基础上。立法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环境资源的定价,使其做到定价的公平与透明;另一方面,“排污收费”、“环境税”等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强制措施需要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得以实现。

3.3 提高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创造一个有利于环保的良好社会环境,并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管理机制。公民对主体的环境行为认同与否,也是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重要促进力量。当前,我们面临的仍然是缺少足够的力量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必须倾力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使公众明白自身活动对于自然,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影响和后果,认识自己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还应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活动,以解决环境管理力量不足与被管理领域不断扩大这一逐渐凸现的矛盾。

3.4 加强环境保护机构、人员及自身相关能力的建设。上述措施的实施和相关法律的执行需要得力的机构和人员。首先是要加强环保机构建设。一是理顺横向环境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多部门多层次的管理模式,由于对许多部门或单位来说,环境监督管理任务与其主业相比,往往比重很小,处于从属地位,容易被忽视甚至干脆放弃这一职能,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环境管理的空档。所以,应进一步合理、明确地划分各部门的环境管理权限;二是理顺纵向环境管理体制,虽然现在环保部门属于双重领导,但主要还是受地方政府领导,执法监督很大程度上奈何不了来自地方保护的行政干预,层次间的执法监督也难以真正实施,块块管理的体制不可避免地导致执法力量分散,难以统一协调,统一调配,也容易出现各地执法不平衡,所以应理顺管理体制;三是环保部门管理体制也应理顺。其次是要加强环保人员自身建设。任何一项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环保队伍。再次是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特别是环境信息方面的能力建设。开发和应用环境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信息网络。

4结束语

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环境保护使命光荣。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必须处理好又“好”又“快”的关系;改善环境质量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处理好为发展提供更多环境容量和为百姓创造更好环境质量的关系;环保部门是一个综合管理部门,必须处理好执法监督和宏观管理的关系;环保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式,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工作模式,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努力研究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难题,促进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惠萍.环境保护与科教兴国[J].海峡环境,2010,7(1):16-18.

[2] 陈北方.实现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J]. 海峡环境,2009,6(3):2-5.

[3] 肖乾刚.资源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4] 范莉莉.重视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J]. 海峡环境,2007,4(5):27-29.

[5] 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 李洪强,李群.节约型企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 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