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读后感 > 《目送》读后感五篇 目送读后感800

《目送》读后感五篇 目送读后感800

时间:2021-10-24 13:45:34 浏览量:

【篇一】 最初听说《目送》这本书,是关于父母子女的那一段经典论述,而在认真拜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了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平淡叙述中,人生道理一语道破。

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个《1964》的章节,里面是作者的相距四十多年的小学同学聚会,里面每个人都需要做自我介绍,因为时间久远,经历太多,不经过这个环节,大家是真的都不知道谁是谁了,在小学同学中,有人已经死亡、有人重度忧郁、有人在为温饱挣扎、有人患了癌症,而大部分人都在平淡中度过,有悲伤有幸福,如此一生。

书中的作者给大家有一个灵魂的提问,如果在你十二岁的时候,就知道这些人当中会经历这么多事情,那么人生的走向还会有不同吗?当然,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也不会有人会这样对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这样说话,在年少时,我们需要的是梦想和激情,所谓的成熟和冷静,则是需要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之后才能领悟出来的。

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结果,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所谓完美的结局,不管是电视还是书籍,总会在种种苦难之后告诉大家,一切都会变好,年轻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悲欢离合而哭泣,因为圆满的结局而庆幸,可人到中年,我们却不再相信这些,甚至还会说这只是电视、这只是小说,因为我们心中都明白,生活,远没有这么圆满。

所谓强者,就是在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之后,依旧能够认真的活着,而我们,在看到了这么多的悲欢离合之后,所要坚持的,还是当初的本心。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会懵懂、清楚、厌恶、接受直至平淡,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所不变的唯有人心。

终此一生,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唯有看淡,方能长久。

【篇二】 总的说来,我与这本书有着说不尽的缘分。记得高一时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上阅读理解就是取自龙应台的这本《目送》,当时只觉得题目很难,文章很美。高一暑假,随父母去省城办事情,顶着炎炎烈日在新街口逛了一圈,顿觉人累口渴,抬头一见,忽见黑底白字的“大众书局”四个字,里面凉风阵阵,便情不自禁地走进去,记得刚进去的时候,自己是被那么多的书吓了一跳,家乡的书店,大多是售卖教材参考书这类的学习书籍,仅有的不多的小说差不多也是高中必读书目,突然看到这么多书,一时间竟激动不已。连忙跑到书架前,认真地瞧着每一个书名。很清楚的记得,在三毛、张爱玲、饶雪漫几位作家所写的旁边,有几本散落着的绿色封皮的书,走过去一瞧,大写的《目送》二字映入我的眼帘,当时脑海中浮现出那张试卷中的片段。再随便翻开一页看过去,那低吟中的文字更是直叩我的心房,文字之优美如老酒一般沁人心田。随后便缠着父亲将这本书买下,后来高中学业重,这本书便静静躺在我的书橱中。大学时,与一位室友闲聊时突然聊起这本书,忽觉已将这本书忘置脑后,趁着假期,终于使它 “重见天日”,在读龙应台,关注的已然不是其行文走字的流畅,更多的,是真正理解到何为“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以上所说的,尽是我与《目送》的缘分,再谈一下这本书中贯穿全书的“光阴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故事集,也可说是一本散文集,它写亲情,也写友情,更多的是亲情,其中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深邃,忧伤,美丽。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有更多的关于人性与时间的思考。人生路上,有父母陪你走过的很多路,也有自己独自一人爬过的高山,翻过的峻岭,越过的潺潺的溪水,但最终,龃龉独行的只有自己一人,从你咿呀学步到最终拄着拐杖走向夕阳,人生路短也很难,很多事情、很多人也是朦朦胧胧,并不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很深的足迹,有时候,朦胧也是一种幸福,该清楚的地方自己铭刻于心最好,正如书中所想表达的那种思想一样,当你年迈的时候,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烧饼油条,依然有两三好友提着烧酒来看你,依然有着很多回忆能够让自己足够感动并热泪盈眶。人生其实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幸福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状态,不同的跌宕起伏都会伴随幸福感的涌出,然而,人必须又要学会满足,让人觉得幸福的事情有很多,并不仅仅是金钱或是权力,适当地放稳放平自己的心态,给自己定一些简简单单的小目标,比如说有时候,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 “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然而,我们必须要学会珍惜当下,如书中所说,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是啊,既然都是很有缘分的人,为何不好好珍惜当下,难道再用几辈子的回眸去换取下一次的相遇?很多人很多事,迫使我必须马上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日子。不知不觉,自己已然是奔三的年纪了,过去二十多年深深印刻在心上的人或多或少已逐渐行渐远,当我翻开沉重的日记时,不能忘却他们给我带来的每一次的欢乐,我知道,他们都是陪我慢慢长大的人啊。有的人,已经慢慢变老无力再伴我前行,这让我更加清楚:有些事,只能一人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一种寂寞,如独钓寒江雪般无边无际,人只能独自面对,素颜修行。

正如梅艳芳最后在夕阳之歌中所唱:迟迟年月,难耐这一生的变换,如浮云聚散,缠结这沧桑的倦颜,漫长路,骤觉光阴退减,欢欣总短暂未再反。

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目送,目送是一场修行,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尊严,我们要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仅对他人足够珍惜与容忍,更要让自己值得别人目送。

【篇三】 因为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散文,所以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散文集,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看看这些散文,可以缓解压力,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感悟生活。这本书就是龙应台的《目送》。

龙应台可能大家都知道,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她被誉为是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现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部长。早期的作品多针砭时弊,以杂文见长,风格冷静、理智、犀利,前几年风格转为温情细腻,近期的几本书不再有当年锐气逼人的气势,却多了一种让人低徊不已的情怀,开始专注于生活的细腻体会。《目送》一书,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越来越深,她用一种小清新但不乏温暖和哲思的文字,用自己特有的生命感悟,和读者一起探讨人生的“生死大问”。书的扉页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的确,《目送》牵系三代:往上看,也往下看,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
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

这本书总共收录了68篇散文,分为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所区隔但亦不无交叉,以叙写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为主,兼顾对生死大问的体会,也有动荡世界的关切。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是被两个方面所吸引。

第一,是这本书的内容和主旨。读这本目送,我最大的感触是很容易找到共鸣,很容易被这本书里的文字所感动。写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对父母,龙应台像对孩子一样照顾和呵护,读来让人动容。她让两个孩子设法逗外公说话,寻找老人感兴趣的话题;
她去医院探视父亲,推着他出来透气;
她与母亲和兄弟一道返乡,按照湘楚风俗安顿父亲的灵魂;
她给曾经爱美的母亲染完指甲又染趾甲;
她陪着失眠的母亲深夜去街头吃东西;
她因为要离开而提前二十四小时开始耐心安慰失忆的母亲……作者选取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片段,有些琐碎,却闪耀着爱和亲情的光辉,加上作者善于对这些片段做出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使得这些画面别有境界,情感充沛。拿影响最深的一篇来说,与书名同名的《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 没有回头;
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弃”,并在文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又有坚定,乍读上去,不免让人感到有一些落寞,仔细回味,却不得不承认人生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们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然后是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一前一后的背影,一前一后的目送,就是人的一生了。作者一语道破的不仅是她个人对生命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思索,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经历的难于言表的普遍体验。

第二点,朴实但却戳中人心的语言。这篇文章里的大多数体验我们都经历过,但我们缺乏这样动人的文笔和深刻的理性分析,但文笔这种东西真的是靠个人感悟和修养的这篇文章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别有意味,发人深省.如文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这句表面是叙写儿子从幼稚园毕业要上小学这一过程,实际也蕴含了生命的一个成长过程.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终点必联系另一个起点,又如”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这些叙述,表面上写的是儿子渐渐长大后与”我”的疏离,其实也暗含了一个生命的成长。“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幸福就是,冬天的阳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脸上;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我有两个秘密账户,两本秘密存折。两个账户,都无法得知最终的累积或剩余总数。两个存折之间,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累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惊人的是,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来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字里行间,龙应台把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融入在朴素的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常的语言闪现出理性和智慧的光辉。正如她自己所说,:”散文不应戴任何面具,主题,语言和个人心灵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净所有的语言污染,把真正的生活体验融进去.” 【篇四】 龙应台是个奇女子,身为女子,更是孤独的战士。无论是何种社会身份,总是子女和父母。在《目送》的七十八篇散文中,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然而就算我已经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经儿孙满堂,我也依旧是个孤单的孩子,在心灵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这样的我,才不会惧怕回头,这样的我,才敢一直往前。

同样的,我们也目送子女的成长和远离,孩子本就不是我们的财产和附属,自他出生那天起,他就有自己的人生,而我们作为父母就是陪他们走一段路,在陪伴的过程中,给予爱和时间。

然后目送他们自己走,哪怕不舍。

父慈子孝,是平凡,是人生,是最基本的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必定彼此间都是体谅、尊重的。

【篇五】 《目送》里的文章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篇文章刻画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我们总有不同的感悟,会面对各种各样这个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

当我们老了,我们目送着儿女们的成长、独立,知道有一天离自己远去,而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也许该说这是一种爱的延续,但很多时候,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爱总是远远超过对父母的爱,绝大部分的关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便和孩子们在一起,然后看着孩子到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这能不能算是一种目送?年长的人永远目送着年轻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视着你,给你丝毫不亚于你给你的孩子一样沉甸甸的爱。不管他们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位,过得怎样。他们目送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当父母们老了的时候,即使他们不再像从前一样漂亮、聪明、善解人意,变得满身都是老人斑、开始愚钝、行动缓慢笨拙、脾气也开始不好,或许独自出门就会迷失在某个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许因疾病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或者觉得总是不厌其烦地每天天电话给你,只是因为他们孤单寂寞。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在自己的小的时候是如何对自己的好,而现在,他们只是又回到了像他们小时候,是个需要你去照顾的老小孩。

推荐访问: 读后感 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