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思想汇报 > 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2-04-28 17:00:03 浏览量:

[摘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使用“中间阶级”概念的次数非常多,并对“中产阶级”的划分依据、构成、主要特征、政治属性、社会地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马克思在晚年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进而对自己原有的“中间阶级”观点进行了修正,阐明了“中间阶级”不断增长和扩大的趋势。研究马克思“中间阶级”理论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党的“扩中”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并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靠力量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2-0004-05

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对于审视我国当前中产阶层的成长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以求对当前我国中产阶层理论的研究作出有益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的界定及其词语使用

本文的考察着眼于马克思恩恩格斯对“中间阶级”的论述,所依据的研究文本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和2012年版)等经典文献。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多处关于“中间阶级”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将“中间阶级”界定为“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但并没有使用统一的固定的称谓来指称这一阶级,而是交替使用了“中间阶层”、“中间等级”、“中间阶级”、“中等阶级”、“中等阶层”、“中等社会阶层”、“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多个概念。

在马恩著作的中文版本中,被称为“中间阶级”或“中等阶级”的社会群体在德文版是mittle klasse,在英文版中被译为middle class,据此,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使用了“中产阶级”的概念。[1] 1842年,马克思在发表于《莱茵报》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产阶级”的概念。他写道:“今天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middle class)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2](P29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中产阶级”较为集中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8篇英文版文献中论及“中产阶级”(middle class)的地方就达232处之多,其中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分别有65、39、30处之多。[3]总之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使用“中间阶级”概念的次数是非常多的。[3]

二、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理论的思想内容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时侧重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但是,他们没有忽视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而是对其划分依据、构成、主要特征、政治属性、社会地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划分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中产阶级”研究时,并未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或财产关系作为唯一划分依据,而是将阶级意识、阶级利益、政治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因素也纳入“中间阶级”的划分依据。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中产阶级”研究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在《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书信中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4](P426)他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引起的。社会上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进行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等。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对阶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属性。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称为“资产阶级”;工人是所有被雇佣的劳动者(包括农业工人),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被称为“无产阶级”;而地主是土地资产的所有者,称为“地主阶级”。然而,如果对马克思阶级含义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分析,那么,就误导人们将经济条件作为阶级划分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据考察,马克思进行“中间阶级”的研究时,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只是划分“中间阶级”的依据之一。在强调经济条件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还把生产方式、利益关系、教育程度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作阶级分析的必要条件,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19世纪法国农民进行了分析,他明确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他们彼此间并没有多种多样的关系。……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5](P726)由此可见,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或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并不必然导致阶级的形成,阶级的形成还必须突破地域的限制,形成共同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能够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的统一性的政治组织。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这些经济生活条件相同的人,即使有着同等的地位和一致的利益关系,也不能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根据这一论断,马克思认为,欧洲社会的中产阶级还没有真正形成,他们很难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和利益诉求,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整体行动,他们只不过是当时社会上一种“自在阶级”,还不能够成为一种“自为阶级”。[6]

(二)阶级构成:以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为主体。

马克思对“中间阶级”构成群体的分析是随着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变化的。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自身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改变其形态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间阶级”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和农民。

最初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中间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也包括小资产阶级。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我总是用Mittleklasse[中等阶级]这个词来表示英文中的middle-class(或通常所说的middle classes),它同法文的bourgeoisie[资产阶级]一样是表示有产阶级,尤其是和所谓的贵族不同的有产阶级,这个阶级在法国和英国是直接地、而在德国是作为‘社会舆论’间接地掌握着国家政权。”[7](P387)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中间阶级”用来指涉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阶级,如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农民等,这些都成为“中间阶级”的主要对象,但资产阶级仍被看作是“中间阶级”的一部分。“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手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5](P408)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5](P411)然而还是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5](P425)

1871年后,马克思认为中间阶级基本集中到小资产阶级和小农,资产阶级已经被排除在中产阶级之外。恩格斯指出:“由于城乡中等阶层,小资产者和小农的破产,使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鸿沟更加扩大了。”[4](P408)他还指出,中等阶层的大部分是小资产阶级和小农。马克思还指出:“公社实施的主要措施是为着拯救巴黎的中等阶级即债务阶级而反对债权阶级!……这个中等阶级的国民自卫军被解除了武装,并遭到资产阶级军队的杀戮!”[8](P149)可见,马克思已将资产阶级与“中间阶级”作了区分,并将资产阶级排除在“中间阶级”之外。

(三)阶级特性:不稳定性、保守性和软弱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中间阶级”或“中等阶级”的政治立场所具有的两面性,并指出这一阶级是“社会上最不固定的阶级”,“它的政治态度也像它的生活一样充满矛盾”,因而具有不稳定性和保守性的阶级特性。

1.“中间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又表现出动摇性和不稳定性。

马克思认为,“中间阶级”的特点按其存在的不稳定接近于无产阶级,按其生活条件接近于资产阶级。“中间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革命的动摇性。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中“中间阶级”的左翼提出了普选权和民主改革的政治要求,这使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级”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至少“中间阶级”的左翼在革命高潮时期是可以争取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9](P90)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对此有过论述,他相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在本世纪末就能夺得社会中间阶层的大部分,小资产阶级和小农,发展成为国内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其他一切势力不管愿意与否,都得向他低头”[4](P396) 。1852年,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指出,“中间阶级”“在所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革命中,都居于极重要的地位,而在德国则尤为重要,在最近德国的各次斗争中,它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地位是介于较大的资本家(商人和工业家)即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之间,这种地位决定了它的特性。他力图爬上资产阶级的地位,但命运中的一点点不顺利就把这个阶级中的某些人抛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去。……这个阶级永远摇摆于两者之间:既希望跻身于较富有的阶级行列,又惧怕堕入无产者甚至乞丐的境地;……因此,这一阶级的观点是极端动摇的”[5](P570)。在1886年《致劳拉·拉法格》的书信中,恩格斯讲道:“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命运总是在两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一部分将被资本集中所压垮 ,另一部分则将被无产阶级的胜利所摧毁。”[10](P553)这些都说明了“中间阶级”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中有着明显的动摇性和不稳定性。正是基于此种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又在一系列论述中告诫无产阶级要对卷入革命运动的“中间阶级”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心,因为“在决定性的时刻,他们跟平常一样彷徨、动摇、不知所措和任人摆布,如此而已”[10](P553)。

2.“中间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具有保守性和软弱性。

1865年,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一文中指出:“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了一个站在他们之间的“中间阶级”——小资产阶级。这个小资产阶级是由原先的半中世纪的城关市民阶级残余和稍稍变得富有的工人组成的。”[11](P103)由此可以看出,“中间阶级”主要来源于市民阶级,因此他们在阶级特性上不可避免地承袭和沾染了市民阶级的保守性、软弱性等一些不良习性。他们的政治态度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充满着矛盾。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中间等级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中间等级的瓦解、中间等级的大多数落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社会日益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化对立,这是导致资本主义的重大社会冲突、社会动荡和社会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5](P401-411)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了“中间阶级”稳定社会的作用,这是由其保守性决定。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一文中指出,“介于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中间阶级”的大部分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直接依靠收入过活,成了作为社会基础的工人阶级身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上流社会的安全和力量”[12](P653)。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极有预见性,不仅与“中间阶层”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与状态相吻合,而且为后继者研究“中产阶级”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四)发展趋势:新的“中间阶级”开始出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两个模式,即资本主义积累造成财富和贫困在两极积累的“早期模式”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中间阶级”不断发展的“晚期模式”。与此相对应,马克思对“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另一种是晚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13](P50)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中间阶级”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其人数不断增多并出现了新的“中间阶级”。

1.在早期资本主义模式中,“中产阶级”摆脱不了破产和被消灭的命运。

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1843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批判大纲》中也指出:“中间阶级必然越来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分裂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地主占有者和贫穷的短工为止。”[7](P470) 1856年,马克思在《法国的动产信用公司》中指出:“资本的积聚加速了,其必然结果就是,小资产阶级的破产也加速了。”[14](P584) 1865年,恩格斯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中讲道:“现代小资产阶级却是社会上最不固定的阶级;破产在小资产阶级那里成为一种经常现象。”[11](P102-103)在1892年《致维克多·阿德勒》的书信中,恩格斯说:“大工业、大资本家和庞大的无产阶级群众正在人为地制造出来,资本集中正在加速进行,“中间阶级”正在被消灭。”[10](P630)随着这些“中间阶级”的不断破产,他们源源不断地被挤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去,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整个社会随之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在这种情况下,有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势必会爆发并且走向成功。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存在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而服务的。

2.在晚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中等阶级”人数增加并出现了新的“中间阶层”。

马克思在晚年的一些著作中,还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人以及“中间阶级”的人数将要不断增多。这是马克思在晚期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作出的一种新的趋势预测。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采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资产者在非生产劳动上的花费增加,“结果仆人和其他靠非生产阶级的钱过活的劳动者就会增加”,“美妙的前景越来越把一部分工人变为仆人”[15](P644) ,“无产阶级的一小部分上升为中等阶级”[16](P280)。他在评价马尔萨斯的观点时说:“他的最高希望——马尔萨斯自己认为这种希望多少有点空想——是中等阶级的人数将增加,无产阶级(有工作的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将相对地越来越小(虽然它的人数会绝对地增加)。然而实际上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进程正是这样。”[17](P218)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审时度势地洞悉了“中间阶级”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推进,以及银行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出现,私人资本开始逐步“公有化”,即产生了社会资本取代私人资本的趋势等新因素。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一文中指出:“随着信用而发展起来的股份企业,一般地说也有一种趋势,就是使这种管理劳动作为一种职能越来越同自有资本或借入资本的所有权相分离。”[17](P561-562)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银行制度的出现和股份公司的普及,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出现了新兴的经理阶层,而且经理阶层的人数和规模在不断膨胀。从这些论述中看,马克思晚年对“中间阶级”作了新的预测,他们不是指手工业者、小商人、农民之类的小资产阶级,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军人、警察、狱吏,以及经理阶层、受雇佣的医生、律师、教师、学者等。

总的来说,晚年的马克思已经预测到,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与小资产阶级不同且有别于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将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并成为新的“中间阶级”。

三、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的历史局限与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它为西方中产阶级理论研究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产阶级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的思想是国内外中产阶级理论研究的一个“源头”,现代有关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演化的中产阶级论著,几乎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研究进行的对话或延续。然而,马克思在未能开展他的理论探讨之前就去世了,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也不可能预见这种“新中间阶级”的确切构成和详细特征,不可能预见“中间阶级”会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独立力量进而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的思想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工业革命发展最快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状况的反映。这就必然使马克思恩格斯对“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预测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囿于社会时代的发展,不可能经历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思想出现与后来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不相符合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并没有像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抗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是出现了一个其人数和人口比率都在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这一现象的产生使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思想在获得许多人认可和推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批判。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对“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预测、马克思是否作出过小资产阶级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的判断等方面问题上。一方面,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全面否定马克思“中间阶级”理论的思潮,进而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中间阶级”思想的广泛争议。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开始重新探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当代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问题,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中间阶级”的新理论。比如希腊学者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理论、美国学者赖特的“矛盾的阶级地位”理论、法国马勒的“新工人阶级”理论、意大利卡切迪的“新中间阶级”理论等。在面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缺乏说服力、停滞不前的现实境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马克思阶级划分的一元标准,提出经济、权利、声望、职业、教育、生活方式等标准的综合体系,从而使中间阶层问题的研究变得更为灵活、变通和精致。

四、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理论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和迅速成长。在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即当代中国的中间阶层或者中等收入阶层。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发挥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不是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层”理论是不是已经失去其功效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从经济地位入手划分阶级的方法今天仍然适用。马克思的“中间阶级”思想虽然在当前新的社会现实中显得不具说服力,但蕴涵于其中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仍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仍可以指导当前中国中产阶层问题的研究。然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仅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还必须采用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吸收阶层分析方法的合理内核,赋予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好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思想是建立在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是服务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尖锐对立的社会里,“中间阶级”具有动摇性、保守性等阶级属性,最终会成落入到无产阶级队伍中去,成为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当然,一百多年以前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间阶级”思想的一些具体内容与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难免有诸多冲突,我们肯定不能将其拿来照套中国“中间阶级”问题的分析。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0](P691)。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理论并将其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时,一定要根据新的情况作出新的判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理论并提出新的理论依据。时代的变迁以及面临形势与任务的不同,对中产阶级研究目的也自然会有所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坚定不移地站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上,其“中间阶层”理论服务于“革命”的目的,而当前我们对中间阶层的研究要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兴的中间阶层正在广泛兴起,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构成了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刘长江.“中产阶级”研究:疑问与探源[J].社会,2006,(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水辉.浅析马克思、毛泽东的中产阶级理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沈瑞英.矛盾和变量: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3]李琳.政治哲学视阈中的中产阶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推荐访问: 恩格斯 马克思 阶级 当代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