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三篇

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三篇

时间:2021-10-23 12:57:41 浏览量:

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人群聚居地。农村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3篇

【篇1】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打造生态宜居 做好美丽文章——合阳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作者:王宏林;

作者机构:;

来源:视界观

ISSN:2096-4056

年:2018

卷:000

期:009

页码:P.66-67

页数:2

中图分类:F320.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乡村建设;生态建设;旅游目的地;宜居;侧记;文章;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小康

摘要:近年来,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合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持续开展卫生整治,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构建最美城乡环境,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诗画生活旅游目的地,取得了良好成效.

【篇2】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关于农村生态环保与宜居环境对策的建议

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号:2016021951 姓名:牧佳新

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村的污染排放中COD占43%,总氮占57%,总磷占67%。全国约4万个乡镇、60多万个建制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农村环境形势极为严峻。2011年3月29号,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效遏制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继续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打造农村宜居环境,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设性建议,以探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污染。(二)、乡镇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带来的污染。(三)、农村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农村造成的环境污染。(四)、农村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导致有机物质污染严重。(五)、是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庞大系统工程,仅靠环保及相关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国家加强对地方环保工作的指导、支持和监督,健全区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监督下一级人民政府的环保工作和重点单位的环境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循环经济

  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发展循环经济来达到农村环境保护的目的。产业化、规模化可以消除小农作坊式的不经济生产,发挥规模优势;同时还因为私人作坊的治污成本大于收益,个人没有治污的动力,而通过产业化和规模化可以发挥治污的规模优势。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将原生态的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本,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发展循环经济,农村的环境污染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循环经济还可以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收益。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都侧重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却很少。要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的,但是现在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因而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方式,大力宣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意义和重要性,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对打造农村宜居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通过以上建议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可以打造农村为生态文明和宜居的环境。

【篇3】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嘉善打造生态宜居新县域

●撰文/凌 微

【期刊名称】浙江林业

【年(卷),期】2018(000)003

【总页数】2

为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嘉善委托国家林业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组织编制《嘉善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一环、三轴、四廊、四楔、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描绘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森林城市。2016年,嘉善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用两年时间成功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的目标和重要决策,出台《嘉善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先后成立由县政协主席为主任的嘉善县关注森林组委会和由县长为组长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创森动员大会和创森推进会。县委也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提高绿化造林工作在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比重。经过两年的努力,嘉善终于取得了“浙江省森林城市”这块金字招牌。

深化城市森林体系布局

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资金保障有力。根据《嘉善县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创森”的39项评价量化指标进行任务分解,与各责任单位和乡镇(街道)签订绿化责任书,明确创森工作职责、落实绿化建设任务;将城乡绿化提升工程列入“十六届政府十大实事工程”,出台了《嘉善县城乡绿化工作考核办法》,纳入政府考核,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成立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森林城市创建的组织实施工作;成立的“关注森林”组织委员会及其执行委员会,加强督促检查,专题听取创森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和开展实地视察,有效促进了全县创森工作的落实。以创森验收时间为节点,倒排各项整改任务,多次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在绿化项目推进和创森整改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创森工作扎实有效推进。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了森林城市建设资金,形成了“财政主导、项目整合、企业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创森”期间投入资金9.7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54万亩,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3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5平方米,河道、骨干道路等宜林地段绿化率均超95%。

推荐访问: 三篇 生态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