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范文四篇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范文四篇

时间:2021-10-24 10:23:42 浏览量:

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它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1974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 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指的是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政支持粮食安全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4篇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篇1

粮食问题可堪可忧

安全措施有待思考

摘要

秋冬季粮食收购已经启动了,国内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节点——粮食安全。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今年我国受极端异常气候影响,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尤其是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暴雨、山洪和泥石流,使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09年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这更凸显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及各种社会因素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我们更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机制 安全措施 供给失衡

正文

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自此它引起了群众的积极响应。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概念: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现状

常言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7月以来国际粮价大幅攀升,国际社会着实“心慌”了一回。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粮食安全现状到底如何?

  国际社会的粮食安全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从2009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09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今年将继续增加。

中国的粮食安全

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因此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目标。

影响因素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

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第一,粮食需求的膨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依照全球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预测,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91亿,粮食需求随之将增加50%。

第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解决方案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

  (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 (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既要有近忧,也要有远虑,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篇2

世界粮食日与粮食安全

一、世界粮食日。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在此后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一些民间组织都会围绕当年的活动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纪念。而之所以选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建于1945年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确立旨在引起全世界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它的诞生也说明人类对粮食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各国开始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有了足够的重视。

世界粮食日历年的主题

二、世界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粮食安全是指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首先,全球粮食价格飞涨并持续高位运行。根据粮农组织发表的报告称,近年全球粮食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全球粮食价格2006年上涨了12%,2007年上涨了24%,2008年前8个月涨幅超过50%。2008年整个农作物产品的价格涨幅达到三十年来的最高点。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反映出了全球粮食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失衡,2008年全球粮食期末库存预计为4.2亿吨,比2004年创下的20年库存新低仅高出300万吨。全球粮食的库存使用比在20%左右,为30年来的最低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百姓生活水平的降低和贫困化的加剧,由于粮价上涨导致受饥饿人数增加,去年全世界受饥饿的总人数达到9.23亿人,粮食价格的高涨已经在30多个国家引发政治与社会动荡。

其次,世界粮食生产地域不平衡。虽然二战后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增长超过世界人口的增长但分布不平衡却加剧了世界粮食问题(供求)的严重性:广大发展中国家缺乏粮食,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少数发达国家拥有大量余粮,出现粮食过剩;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4,而拥有世界粮食产量的49%;发展中国家人口占总人口的3/4,却只拥有世界粮食产量的51%,人均粮食产量的差距极大。发展中国家中只有阿根廷、泰国等有粮食出口,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30多个国家,可以自给或基本自给,丰年略有出口。

第三,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正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的多种挑战。传统因素如: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不断下降,世界人均耕地1970年为0.38公顷,2000年减为0.23公顷,估计到2050年将减至0.15公顷;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使得城市人口大增而农业用地变得越发匮乏;还有气候变化、水资源缺乏也制约着世界粮食生产。非传统因素中如:生物能源的发展、世界粮食贸易壁垒、金融危机等也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不小的影响。

三、中国积极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确保自身粮食安全。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国家历来特别重视保障粮食安全。现在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到95%,中国人用事实回答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这一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也不得不面对诸多挑战,粮食生产形势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世界粮食市场动荡让世界各国再一次认识到了粮食生产不可小视,中国也在这方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008 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中总结了我国在粮食安全上取得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也指出了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全球粮食供求偏紧。并提出了粮食生产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到2020年提高到55%。按《纲要》规划,未来我国将形成东北大豆玉米产区(吉林、黑龙江),华北小麦产区(河南)和华中水稻产区(湖南、江西)为核心的3大粮食主产区,全国粮食生产的整体布局初步形成,而这三大粮食主产区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增产大运动”,以求在国际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可以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2009年 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该规划中提出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并提出了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的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措施。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篇3

当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浅议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始终都不能掉以轻心,并且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不安全则国家不稳定,甚至出现大乱;对世界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有效解决且世界粮价会大幅攀升,对缺粮国家都是一场灾难。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了一些分析,以期和同仁们商榷。

一、粮食安全面临的新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去年又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到53080万吨,粮食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当年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粮食持续再增产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当前一个时期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一是保护基本农田与增加财政收入存在矛盾,房地产泡沫经济影响深刻。据了解,有些市县领导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把增加财政收入的着眼点并未放在工农业开发上,而是放在了房地产开发上。他们看到花七八万甚至二三万元把一亩地从农民手里征来,一二十万元再出让,增加财政(政府)收入很容易,便自觉不自觉地把基本农田保护只是挂在嘴上,而实际上或明或暗地支持、纵容或袒护房地产商大量开发土地,甚至多占滥占耕地。甘肃省的土地出让金2003年之前每年在20亿元以下,从2006年开始超过30亿元,2008年超过50亿元,去年达到60.48亿元,上缴国库的49.41亿元相当于全省财政收入的17.2%。可以说,现在的政府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土地财政”!甘肃兰州市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只有136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4%,但每平方米万元以上的楼房(不算别墅)竟然也接连出现。可以说,房价飞涨与政府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实际上是在带头不保护基本农田!资料显示,甘肃省基本农田已由1998年的 6158万亩减至2009年的5760万亩,减少了6.5%。造成这种结果的正当因素固然很多,但也必须坦率地承认,房地产泡沫经济已对基本农田保护构成了严重挑战,而且其影响是非常之深!

二是粮食生产与实现城镇化和结构调整存在矛盾,耕地和粮播面积日益缩减。我国耕地面积目前人均只有1.38亩,相当于美国的1/6、加拿大的1/14,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要占用土地,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压粮扩经,耕地和粮播面积必然还要减少;未来的生活水平又肯定会提高很多,从而必将持续拉动粮食需求的增加。专家预计,今后人口可能以年均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而耕地以年均1000万亩的速度减少,2030年的16亿人最少需要62000万吨粮食,也就是要比2009年增长16%以上。如此艰巨的任务,耕地问题已经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三是非科学经营和缺乏投入与高产出存在矛盾,耕地质量普遍下降。首先,这些年来我国为了解决温饱,采取了各种现代化的措施,有的甚至不惜杀鸡取卵,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其中尤以大量施用化肥为最,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直至目前,我国氮素化肥亩均施用量仍然分别是法国、美国、德国的1.51倍、3.29倍和15.9倍。资料显示,我国各主要农区由于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等原因,已经导致大片农田土壤结构破坏,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酸化、盐渍化增加,耕地土壤基础地力日趋减弱。其次,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多投入。据调查,2009年甘肃省生产一亩小麦的总成本约为398.26元,产值(以亩产190公斤计)367.8元,收益与成本比为48:52;生产一亩玉米的总成本约为989元,产值(以亩产400公斤计)780元,收益与成本比为44:56。如果不大幅度提高粮价,而农资价格又无休止地上涨,农民就会丧失在土地上下工夫的积极性,耕地质量必然会越来越差。再次,我国虽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许多地方名义上也在占一补一,但实际是以次充好、玩数字游戏,占的是平地、灌溉和排灌条件好、高产稳产田等高等级耕地,补充的却往往是山地、旱地等条件很差的低等级耕地,不要说一亩顶不上一亩,有的恐怕八九亩都顶不上一亩。再次,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不少厂矿排出大量“三废”,造成严重的重金属等污染,加之地膜、农药等污染,致使我国污染土壤已占到耕地面积的1/5。国土资源部2009年12月24日调查与评定成果显示,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80等,等别总体偏低(1等最好,15等最差),优等地和高等地分别只占2.67%和29.98%,中、低等地(低于平均等别的10至15等地)比例大幅度上升,占到了57.3%。这样的耕地质量,怎能不使我们对未来的粮食生产深感担忧?

四是粮食结构与实际需要之间不协调,产销平衡难度加大。分品种看,粳稻供求趋紧,大豆产需缺口较大,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商品周转库存有所下降,畅通粮食流通渠道和加强产销衔接的任务繁重,粮食库存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尚需进一步优化。分地域看,“北粮南运”格局日益强化,粮食主产省区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粮食产销平衡省区普遍存在粮食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但年度之间不平衡、区域之间不平衡、品种结构之间不平衡的“一个平衡、三个不平衡”现象,有些省区已经开始从产销平衡区向粮食销区转化。以甘肃省为例,小麦年消费量90亿斤左右,产量只有50多亿斤,缺口40亿斤;所需大米年约l 0亿斤,全部要从省外采购,今后这些品种的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在该省的河西粮仓,酒泉市粮食库存已由2004年的34.3万吨锐减到2009年的7.57万吨,减少了78%;张掖市从省外调入小麦同比由375万公斤猛增到10178万公斤、增加了26倍,自产的小麦仅能维持本市人口8个多月的口粮需求,年口粮缺口在1.1亿公斤左右;当年曾获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的临泽县,85%的农户现在已不种小麦,90%的农户已没有存粮,口粮基本上都靠市场购进。这

样一批过去主产小麦、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市县,现在都自身难保,如何能成为全省粮食供给的后盾?2009年底全省粮食综合库存仅32.2亿斤,比上年又减少了2.3亿斤,产销平衡可以说有名无实!

五是农业科技服务力量薄弱,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现在虽已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定位,基层办公条件也有了一定改善,但人才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工资待遇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县乡农技部门的基础设施变化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以甘肃省为例,2009年全省农业系统国有单位67307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6632人,占39.6%,有些市县更少,例如崇信县仅占17%;高层次农技人才本来就少——全省农业系统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9.5%,而且半数以上集中在省市两级和教育科研单位,农技推广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6.5%,许多县有高级职称的仅一二个人。目前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头经费较同级公务员要低很多,远不够维持运转必需的经费开支,制约了农业科技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引进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预报防治等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仍然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2009年甘肃省城镇非私营农林牧渔业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只有17045元,在19个行业中排序仅高于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为倒数第四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7.3%,比电力、煤气、水生产供应单位低48.7%。有专家形象地说农业是“首位产业、末位待遇”,我们觉得是符合实际的。受这些因素的制约,科技服务手段陈旧,技术推广方式创新不多,仍普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还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粮食持续再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六是发展农业与农民大规模转移发生矛盾,粮食生产主力军的素质普遍降低。我国经济要上去,农村人口必须减下来,实际也正在按这一规律发展。全国31个省的23000户农户固定调查数据显示,户均劳动力总数由2003年的2.68个减少到2009年的2.65个,户均外出从业劳动力却由0.53个增加到0.71个,占户均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8%提高到26.8%,上升了7个百分点,这应该说是好现象。但同时,身体强壮的、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也就转移了出去。例如,对甘肃省清水县姚黄村今年7月调查,今年外出从业人员中,17—30岁的占64%,30—45岁的占25.6%,45岁以上的只占10.25%;初中以上的提高到了58.9%,初中以下的减少为25.6%,高中以上的还占15.5%。与之相伴生的是,留在农村种粮的农民自然就多为老人、妇女等劳动能力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体,新技术的推广颇费气力,进展也比较缓慢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多,而且女性也较多,要多打粮、打好粮,任务显然非常艰巨。农技推广人员面对的。

七是全球粮食危机可能再次发生,跨国粮商冲击难以阻挡。今年以来,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温干旱造成粮食普遍减产,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使大量储备的小麦浸水腐烂,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全球粮食危机的阴影仿佛再次出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今年9月1日公布,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继续下降,为6.46亿吨,较2009年降低5%;粗粮产量为11.25亿吨,较6月份的预测数低0.06亿吨;整个谷物产量从6月份预计的22.79亿吨调低到22.38亿吨。与此同时,一些金融资本参与粮食投机,不管出口禁令、进口国家囤积以及大宗商品贸易缺乏适当监管等政策,对全球粮价大幅飙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FAO公布的数据显示,国际粮价和食品价格指数今年8月份较上月均上涨5%,分别是自2009年11月以来环比最大增幅和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世界粮食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我国超强行业优势的大豆时代已不复存在,目前中国67%的小袋食用油生产已掌握在邦吉、路易达孚等国外粮食巨头手中,全国97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中的66%和进口大豆加工能力的80%被外资控制,中国大豆主产区、占全国大豆产量近一半的黑龙江省,今年上半年68家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而且,国际粮商现已加紧布局,通过种子、化肥、仓储、加工等渠道,逐渐介入玉米和小麦两个品种。一旦国际粮商控制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二、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和途径

粮食安全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农技人员、农民等各方面形成合力,政策、管理、科技、市场等多种办法有效集成,以增加粮食产量为核心,辅之以搞好流通,“藏粮于地”、“储粮于库”。具体思路和途径,主要应把握这样几点:

(一)采取过硬措施,切实搞好基本农田保护。要想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以足够的土地为基本前提。首先,国家应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上升为《基本农田保护法》,各级政府要以身作则,规范征地行为。省、市、县主要领导一定要真正地、而不是敷衍地把基本农田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切实实抓到手上。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做法要认真坚持,决不能流于形式,而且要将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离任审计的范围,任期内完不成耕地保护责任的要按渎职追究。其次,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坚决防止借调整城市建设规划而将非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合法化。经批准而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必须严格做到先补后占,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第三,护田赋权于民,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群众的监督作用,村社一般都应设信息员,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并坚持动态巡查,做到“地动我知”,重在事前预防。第四,要严格执法,认真监督检查,并积极新增土地,大力支持单位和个人提高耕地质量,对成绩突出的应予重奖,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严罚。

(二)调整惠农政策,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近几年国家实行由财政直接给农民补贴资金的惠农政策,应该说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每一项的补贴数额到农民头上几乎很少,一户的总额一般也就二三百元钱,少的只有几十元,显得补贴面有些过大,补贴资金过于分散。粮食直补又普遍都未按粮食播种面积、而是按所有土地面积计算下达(不管是否种粮食),结果有些乡村每亩只补贴三五元,甘肃省卓尼县柳林镇唐尕川村三组的粮食直补每亩仅有1.73元。难怪一位副市长直言不讳地说:“现在上面有点作秀,本来总量就少,还列那么多项目,农民不拿吧、是个补贴,拿吧、没多大用,真像鸡肋一样”。因此,建议国家制定《粮食法》,以加大促进粮食生产和管好粮食流通的力度,在立法之前有必要对惠农政策进行调整:一是给粮食主产省和其他省的粮食生产大县增加转移支付数额,向国家提供粮食越多者增加越多,以调动省市县政府长官抓粮食的积极性。二是尽可能增加粮食直补资金。粮食安全不能靠农民的牺牲来保障,而是要靠包括城里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来保障,也就是需要政府给予补贴,直至补贴到农民愿意种粮。比如说再增加一倍的粮食直补资金,并把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等补贴合并到粮食直补范畴中去,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改进粮食直补办法。全国要统一规定,不能再按照二轮承包地或计税面积补贴,而要按照每个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予以补贴,或按农民出售给国家的粮食多少凭售粮发票予以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倾斜。四是改革农机具购置补贴。现在的农机具购置补贴属于特惠制性质,虽然只是少数人享受,但金额不小,购买大型农机者最高的一户竟可补贴10万元之巨,比许多地方一个村子所有农户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总额都要多,显得很不公平。而享受补贴的人从事耕地、收割等作业时,通常仍按照市场行情收费,并未向服务对象优惠,群众反响强烈。建议取消农机具购置补贴,而将其归入粮食直补范畴。

(三)提高农技人员待遇,大力推广先进科技。在粮播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提高亩产就成为增加粮食总量的关键,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理顺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证科技人员下基层的时间,坚决纠正随意抽调基层科技人员从事其他工作的问题,杜绝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现象的发生。二是切实搞好农技人员的后续教育(绝不能流于形式!),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三是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改进收入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按岗定酬、以绩付酬、拉开收入差距等利益分配激励和考核制度,并在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和聘用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适当放宽条件。四是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种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例如甘肃省,针对干旱这一主要矛盾,探索出了“梯田、水窖、地膜、调整”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可使玉米在大旱年景下平均亩产达500—700公斤,高的达到900公斤。全省2009年推广758万亩,增产粮食12亿斤以上。各省都有适合当地的先进科技,必须把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进行组装,积极普及推广,以便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五是加快产业化经营。要顺应农民大规模转移的趋势,通过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耕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并强化信息服务,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切实搞好粮食的储存、运销和加工,把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四)适当提高粮价,搞好产销衔接。粮食是特殊的商品,而不是福利品和救济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根本办法,应该是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稻谷和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以此而把粮价托起来,这可以说是粮食连年增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国家应该加大托市收购的力度,再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比如可按粮食生产全部成本的120%定价)。产销平衡省区的粮食主产县也应按保护价收购。对受粮价上涨影响较大的下岗工人、低保户等城市低收入阶层,可用社会政策来解决,以保障其正常生活。当然,提高托市收购价格需要中央财政再多拿钱,从算政治账的角度,这应该是值得的。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强化粮食省、市、县长的责任,真正把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主产区要尽可能多购粮,积极推动粮食外销。产销平衡省区要尽可能减少对省外粮食调入的依赖。由于在粮食补贴的政策下,粮食主销区吃的是补贴价格的粮食,因此,粮食主销区应对主产区进行补贴,通过国家把一部分补贴给主产区,由政府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粮食基金等方面。产销区之间的合作方式要更加多样化,互利互信,共同做好粮食供求平衡工作。

(五)参与国际分工,积极争取粮食控制权。我国的粮食安全既然受国际环境影响,那就要尽可能提升获取粮食的能力。因此,首先要通过整合和重组,使一些国有粮食企业成为世界大型粮食集团,增强与国际同行们同台竞技的能力。其次,国有粮企要勇敢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承担起与跨国粮商争夺粮食控制权的历史使命。资料显示,美国四大粮商在南美大量购买耕地,面积约相当于美国耕地数量,并且拥有当地的铁路等种种便利条件;日本的农业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买地组织生产;而中国粮食企业仅仅在非洲拥有少部分耕地,不仅面积有限,而且相关配套措施也不甚到位。在这方面,应该向美国学习,通过买地租地种植粮食、控制粮食流通环节,以此确保进口粮食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再次,呼吁和联合其他国家,努力遏制粮食大宗商品商的过度投机,尽快确立可靠的国际粮食储备政策。

财政支持粮食安全篇4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

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分析评价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为此,我们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年度波动较大,但除极少部分年份外,都处于“基本安全”范围内,但从近期供需状况来看,粮食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
  一、评价指标
  进行粮食安全评价,首先要选择确能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评价指标,因而选择科学、合理指标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粮食安全评价与预警的基础和前提。依据粮食安全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参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评价口径,我们主要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预警指标。
  1.粮食生产波动指数
  它是衡量粮食生产是否稳定的指标,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及食物能量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粮食生产波动指数为:V=((Yt-Yt’)/Yt’)×100%,式中Yt为第t的实际产量;Yt’为第t年的趋势粮食产量。
  2.产需差率
  产需差率反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满足粮食总需求的程度。因为粮食国内生产总量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能力,因此该指标是反映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均粮食播种面积
  反映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约束作用的指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TA/TM×100%。式中TA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TM为总人口数。
  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反映农田基础建设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EA/TP×100%,式中EA为有效灌溉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
  5.播种面积受灾率
  反映气象和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播种面积受灾率=AA/TP×100%,式中AA为受灾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
  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投入的边际效益会逐步下降。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投入产出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7.粮食消费价格指数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综合反映了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是直接反映粮食平衡状态的晴雨表。粮食消费价格指数=Pt/Pt-1×100%,式中Pt为第t期粮食市场价格;Pt-1为t-1期价格。
  8.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为净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反映国家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I-E)/X×100%。其中I为粮食进口量,E为粮食出口量,X为粮食总需求量。
  9.国家粮食储备率
  该指标是反映粮食供应安全状况最基本的指标,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是实现持续性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计算公式为:粮食储备率=SL/TC×100%,式中SL是上年末或当年初国家粮食总储备数量;TC是当年粮食消费总量。
  10.人均粮食占有量
  这一指标能直接、快捷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人均粮食占有量=TD/TM×100%,式中TD为年粮食总消耗量,TD=年口粮直接消费量+年均种子、饲料、工业消耗等粮食间接消耗总量;TM为总人口数。
  11.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该指标反映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最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提高粮食安全的水平。计算公式为:最低收入人群粮食保障水=TS’/TD’×100%,式中TD’指最低收入人群年粮食消费需求量;TS’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总供应量。
  二、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指标评价的方法虽有多种,但相比其他评价方法而言,“标准比值法”可以围绕着100%上下取值,能清晰地显示粮食安全的基本特性,同时可以保证各单项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既可以得出粮食安全的总体判断,又可以对各个指标的安全做出判断,避免总体水平掩盖个别指标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我们主要以“标准比值法”作为粮食安全的评价方法。
  2.指标阈值确定
  用“标准比值法”评价粮食安全程度,首先必须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的安全标准(阈值)和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粮食安全的内涵,各评价指标安全标准(阈值)及所占权重详见表1。
  ① 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当波动指数较大时,粮食安全水平降低。从我国粮食50年来的波动指数来看,以1953年数为基数,50年代平均波动指数为21.3%,60年代年均为-13.8%,70年代年均为-4.51%,80年代年均为3.73%,90年代年均为7.62%。对比各年代粮食安全形势,相比较而言,80年代较为平稳些。同时,考虑这一波动指数受上世纪50、60年代特殊因素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水分,因此以-2%~2%(即正负波动2%之内)作为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的目标值。
  ② 产需差率。据国家粮食局专家测算,中国在粮食生产、管理、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的粮食总损失率为8%左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有不小的距离。综合考虑粮食损耗、消费、出口等需要,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粮食产需差率最低要达到5%以上。
  ③ 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和粮食消费需求的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4年5年平均粮食亩产和居民人均年粮食消费量(直接和间接消费)分别为291.7kg和379.1kg。据此推算,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人需要1.29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就可实现完全自给。考虑到耕地面积下降的必然趋势和粮食进口的可能性,满足粮食消费需求的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水平可适当下调。近5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1.21亩,由于进口和库存的调节,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因此,从中长期看,要保证国内粮食供给安全,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最低安全线可定为1.2亩。
  ④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利用近5年人均口粮消费量,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人均所需有效耕地面积数量。目前,人均每年需要口粮消费200kg;据江苏、上海、山东、吉林、湖南等5个水利条件较好的省(市)推算,有效灌溉耕地亩产平均约为500kg,要满足全国居民口粮需求,按目前种植业生产结构及复种指数初步测算,需要有效灌溉面积9.69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54%。
  ⑤ 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年均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率在0.4左右,因此,可将农作物成灾警戒线定为40%。
  ⑥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和资源环境短缺状况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达到60%以上的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对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故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期目标定为60%较为合适。
  ⑦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是一把两刃剑,因此,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标准应低于CPI涨幅或基本同步。正常年份CPI涨幅都在4%以内,而且1953以来年均粮食上涨率为4.37%,所以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目标值定为104%为宜。
  ⑧ 外贸依存度。按照《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的承诺,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证95%以上。因此,粮食的外贸依存度应控制在5%以下。 ⑨ 国家粮食储备率。FAO把年消费量的17%~18%确定为最低储备安全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等因素,可适当提高粮食储备率。因此,我们把20%作为最低储备安全线。
  ⑩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如果我国连续几年人均粮食超过380kg,就会出现粮食过剩情况,如1983、1984年人均粮食分别为387、397kg,结果出现了建国来的第一次“卖粮难”现象;1990年人均粮食供给又达到了397kg,结果出现了第二次粮食过剩现象;1995~1999年人均了连续超过380kg,形成了多年连续性的粮食过剩问题。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380kg为最佳安全标准。
  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由于目前我国贫困发生率3.4%。缺粮户比重不应高于这一比例。因此,笔者将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安全标准(理想值)定为97%。若超过此限度说明低收入阶层缺粮状况恶化。
  3.计算方法
  第一步:依据各三级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模型,求出各三级指标的标准值(xi);
  第二步:三级指标安全程度计算。对照各三级指标的安全标准,求出各三级指标与安全标准的比值(ki)。其中,当指标属于越大越优型时,如产需差率、人均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国家粮食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则ki=yi=xi/ti(ti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标准);当指标属于越小越优型时,如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则ki=ti/xi;当指标属于越中越优时,如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则ki=1-|xi/ti|。
  第三步:指数合成。我们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E为粮食安全综合值;
  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Wi=1,0 推荐访问: 粮食安全 财政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