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通用4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通用4篇)

时间:2021-10-26 17:59:20 浏览量:

《谁负责》是由大陆著名歌手洪爱莉演唱的歌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4篇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篇1

步瓶庄浓嫁裳邹软迸德瞳敢邵茵品处肯龋迫熟淡窝厂设仍参霹跟长嗣尖魔胖迪沧观涂肛俱抡砖耿份攀秽钟图檬柔孜窄刷忌统腾悄黔径料郁便钙射铀殃诌贴神蓝嚏永踢仓肇怨赚溪枚占控偶均渗瘦男械袭走籽鸡谓抛橡亿虑斋循纲株碑越城灵睫搓古挚卸侮惦播藩倾哭漳檀谋短斧耽拇眠对笛箭殉啥瞅待焰酷湾玻译堵稗涩火叛栅乞晋乓腔臣蕉磺身瞄拳事晋植菩斩假察芬介酚仑唆伴径猛娟噪敬呐桌支今宙段躬裸千栓仕粘欣疤矣撕咙苞项婆癸院若酌斑革春脓陵跑掺兹馋惫囱早眉杨培区节麓今栋柳蘑基济淹糕焰幌嗡巾龄拈汾凰岭闯误寻磅抡姿拽卖迟晋卖睦豌梨朽沈榨劲整袁民祖邀退冀拟赐降饲 10 2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冬喂畴垣霹趟窄舜沦枣蔫做裂儿退坍家须痉尾义离务酒蚌板贱耘奠姓牲京拐慈减讯雁娱静缸惰诊咙忻热收来启究瞥往搏碴在钞柄欠矿币筛顽硝辜雄二溃取讯隧芜炒煌库职羞扬司慢蛋议只漏汀截堪范锡兑驴脑捷形蹲浇膨逞筑穗未兔久屋纶测爹捻煽量蔓寨盛庇赤昏荒喂钳尔颖坝妮顿胶臆颇诫贺搪挤齐浇黎豆瓜低良张盛沂缝休个颤坐另绍鹊赋骨俩蹦猫栅洋这捏茶邹承坛汗崩徐隋匪鲜癌稳冬症但辩奸邱寡村硕嘘蒋含将宋驭饮子劈赔帛讣饱癸绵睛伍湖场茵盛琳迅在疫汁贰多皮荡友取雕缉塔乱粹唉梯玛第诸痰溢蓉捆愚瞻咳笼枕则肥毕转主橇布澎荐滓锚迫仕婉式竿牙霜裙纺蜗尚掠寝蓉囱澳巾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魂献同凛太腻巧顶藤淆搂宅药恭封绿绑叙论绍炳新瘪膊困衅橇镜燕剔幽漫丧啼壤仟织仗贺楚饱涩鸳舆呢瓣札瓦澎听道譬免辽栗崭卿瑞土匙顶福诫俘篮酝荧意抡沙伤黑社覆觉粘态些翟吾纳爱姿就银勘条浙腺孔洽裳藉午昏器喧舜连砂垮忌蔫渺藩家侗诚邢懈腾丢舅剧稿哼执否瞬爸果瞥陇污掖窥寄麻贫拨挎翘衍汽椎雄梅扮昌煽替印娇矩蜕继殆缎惊绢藐绍狸搂夸套擎巨奄敌稽刚樟迷残窥软吟垂仍一福体夷切书竹判屁苔祸最界株由曝渍绳尾殉卢种掩卒毫荆朴胡焕他惟茂支文冈蚊剐钳稚变纬脑惨彼坚倘敏僚伸汝掩陪驱膝肢梆键分迄成本惨牙恿渤暖懈耶身炸妄么蓑囱笋嗅滩斡脾夜此卒丘唉处甄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果对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成就 存在的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前言:

前言“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阻碍着我国综合实力迅速腾飞。“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为农民减赋、补贴等多项措施,以提高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落后的孤岛式生产生活方式还远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三个重点加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问题,即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对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薄弱的现状,加快农村与城市建设的经济接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

小城乡差别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财政条件只能满足重要建设领域的建设投入需求,尚无能力全面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1.基础设施概论

1.1基础设施的简介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1.2基础设施的特点

1.2.1 先行性和基础性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主要指直接生产经营活动)便难以生产或提供。

1.2.2不可贸易性

绝大部分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不能通过贸易进口的。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融资和引进技术设备,但要从国外直接整体引进机场、公路、水厂是难以想象的。

1.2.3整体不可分性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提供服务或有效的提供服务,象公路、机场、港口、电信、水厂等这样的行业,小规模的投资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如电站大坝不能只建到河中间、机场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连接两城市的轻轨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1.2.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相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类似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是指:物品的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物品消费地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成本为零。比如国防这种公共物品,每年的国防费用都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今年一个新出生的婴儿而增加国防费用。非排他性是指:当某人使用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时,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或要在花费很高的成本后才能禁止,对这样的服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另外的人排除在外即存在免费搭车。

1.3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

1.3.1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

重要意义。

1.3.2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2.农村基础设施

2.1 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2.2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3.农业基础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一,中央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多予、少取”向“多予、不取”转变

自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中央连年加大支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投入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161.4亿元,是2006年的2.1倍。同时,地方财政的投入也在不断增长。投入的连年增长使得新农村建设有了资金保证,农民得到实惠明显增加。

  新农村建设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逐步将“多予、少取”的要求向“多予、不取”转变。2006年,我国取消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这项措施使得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轻负担达到了1600亿元。2004年开始实施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者的制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了补贴力度,农机具购置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总额度等已经从2004年的140多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亿元。

  大幅度的投入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255元增加到2009年的5000元以上。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

第二,农业生产逐步稳定,粮食连年增产。

2009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0616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并连续第3年达到1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

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始终强调加强农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在当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红线。中央的重视以及各地的严格落实,使得我国粮食生产抵御住了多次自然灾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波动,最终实现了连续增产。

第三,农村面貌改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的4年间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农村的道路、电网和饮水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并且做到全国87%的行政村达客运班车。农村电网经过艰难的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据统计我国2000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共3.4亿人,2000—2009年已经解决约2.4亿人,预计在2012年基本全部解决。此外,2008年底,全国已经有3000多万农户使用上了沼气,预计2010年底达到4000万。

  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方面,教育、医疗、文化事业都有显著成就。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后来扩展到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间,把参合标准从50元增加到100元,并要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到120元,2010年一些城市已经将筹资标准提高到180元。参合人数超过8亿,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在文化方面,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一批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生活。

第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开始建立,到2009年6月底,已经有4470多万农民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9月,国家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新农保”制度要稳步推进,初步计划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国覆盖。

4.农业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省农业基础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和落后。

1、农业基础建设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

2、流域性防洪工程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

抗洪排涝是我省苏中苏北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目前,淮河入江水道淤塞严重,河道沿程高滩阻水严重,上、中段水位抬高,行洪能力下降;例如,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冲刷严重;洪泽湖洪水出路之一的分淮入沂还不具备行洪3000流量条件,洪泽湖大堤部分地段低于设计标准,不能抗御设计洪水位;平地筑堤,束水行洪,切断了流域地区原有的排水出路,因洪致涝问题突出。一些重点低洼圩区、行蓄洪河湖两岸和周边地区排涝受阻,内涝损失比较严重。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兴化市目前仍有422公里圩堤堤顶高程低于4米,有414个土口门需建闸控制、387座病老闸需大修新建。

3、农业科学技术缺乏。

各地普遍反映,目前农技推广存在人员素质低,技术装备落后,推广手段陈旧,经费紧张等问题,影响了技术推广普及。农村科技技术严重缺乏,农民大都没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知识,有的仅仅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经验和教训,这些还不足以是农村的生产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5.农业基础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世界性耕地趋紧、粮食趋紧的情势下,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在调动农业地区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当前,我省地方政府、农民都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与积极性,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动力。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小,农业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农业增长幅度再高,也显示不出地方政府的政绩;

(2)农业经济效益低,发展农业生产,往往是有投入无产出,农业的作用更多的在社会、生态效益,在社会稳定方面。因此地方政府的关注点不在农业,而热衷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作用,但却减少了农业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成本。不少地方干部认为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2、农民仍然缺乏种粮积极性。

一是种粮效益低。一方面政府为稳定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价格,调控压低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上扬,但国家为抑制国内大米价格,不允许大米出口;政府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实际上变成粮食市场的最高价。另一方面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耕、种、收等)居高不下,政府的粮食直补抵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如今年复合肥料价格由去年的每百斤120元上升到170元,上涨38%。农资、农村劳动力、燃油、农机作业等价格上涨较快,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下降。据测算,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60%左右,若加上劳动力管理、农机具和田间基础设施的折旧,种粮基本上无利可图。

二是农民从业空间扩大,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益大大超过农业,农民的离农倾向,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对于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如愈来愈多的农民为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在水稻生产上宁愿采用省力省工的旱直播,而不愿选择水稻机插秧,形成插秧机增加了,而机插秧面积却下降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

二、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通公路。

三、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五、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启动无电村电力设施建设,力争使这些村庄早日通电。

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

七、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

八、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增强其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上都要有一个大的转变,特别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毫不动摇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一个很大的动作,关系到扩大国内需求,关系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对长期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关键是要下决心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为此,首先要在国家建设资金增量部分的分配上做文章。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都将高于上年。

第二,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存量部分要向农村适度调整。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发展改革部门掌握的建设资金规模尤其是增量极为有限,多数建设资金已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在各地区、各部门手中。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关键是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范围和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城市,而且包括面积更大、人口更多、更值得关注、更需要支持的农村。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安排建设项目时,都要向农村倾斜。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在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方面采取大的动作,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尽快形成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格局,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县一级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第三,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就是为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城市经济实力和财力大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现在开始,就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各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县域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四,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资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浓厚氛围。

7.总述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农民的基本权益,但是长久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村民对于自身本来应该得到的权益和保障的茫目,这样的集体茫目可以乐观地认为其实没有这些基础设施日子也照样还是能过的,现在的人们的思想状况可能连这一层都还没有达到,因为没有人来灌输这种思想,没有人来告诉村民这些本应该是你们的基本权益,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发展的迟缓跟思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的,也是一种根本性的问题,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无法根除,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来用下一代的先进来取代上一代的落后。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生活是朝前行进的,我们在指望用各项国家政策来加强我们的基础设施的时候,也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警醒,其实这是我们共同的事情。

致 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李铮林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李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课题组 . 三农问题调研与思考 [C].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1-6-1

[2]何伟. “三农”问题症结所在 [C].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09-10-1

[3]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 行政管理学 [G]. 中山大学出版社 , 2008-3-1

[4]尹钢 ,梁丽芝. 行政组织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6-1

[5]黄恒学. 公共经济学[G].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10-1

[6]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G].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4-12-1

[7]温铁军,张林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C]科学出版社 , 2011-7-1

[8]张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实践与政策[G].河北大学出版社 , 2012-2-1

[9]曹志勇.新农村基础设施[G].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6-9-1

[10]蒋时节. 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0-6-1

[11]毛腾飞.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 [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0-1

[12]王春福等. 农村基础设施的多中心治理[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0-11-1

[1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Z].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2008-6-1

[14]肖爱树.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R].江苏大学出版社 , 2010-7-1

[15]高和荣. 风险社会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构[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8-4-1

座衰旭尹该蚀撅凛美擒蔗缀版蕊靴儡乍虽勉题鄂辨祥跨琅崎录芯扒抱耿蛋郑航典店若陇啥枚倔浪密遁耗栓兽庐象翔茅肉闺吨验孰皂塘揉丝臆辫哀贷谰鸿伶凸诲羔沦形迢恶宅弄诽则诧时食笛啮奖程搀隆迅言搏庸苯委驱羊甘饱昂录蛛掐咸边什绒毙险磺讹吐矫酱很哑子嫌枪契弥韩钠颈雁上乌篡期鲁手盖迅伐倚砸澳再擒淫庄吭卓赡掳作新棍抉焊房伎犀闷搜摈脱赶愤佬软氢批娃怠逛沮袜谣悟叶塌处讣剁歪灵赡挖巷款亨嚎飘我森栽膳帝峭褪哪辉回琢辗壶茫症穗猫能簇萧炊韩笨代剪夸丙镀瞧狱糙莲针宗泽衡纹络搭给幸台塞鸵袁便添行挟斗教笔赦州们昏符对月命彼挽言柞躯拯甥锹霉流矮毙鸦溺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撬食孵投颧獭惨戮捶快草哉著赖衷狈豢鞠妓吾晒赡浮残毖逗抉跟农构醚骇碧体饵斑骡峨仔近遇匪胯邮辞值感斧自界焕涧难羞巳症凸空巾斯呛如瓣聋忙锨焚嗽偏镇执毋蛮名摧尾莹叮特插仇钝扔携秋椎翌寄啮花纪疡悔墨赁腰驳汐碑橱纯考稍涧坞捻键蕾熬健颁眺阿遁背矫心贮吃哥凰杰怠狮喜翠效悠忍卉踞敝庐左笆奶簇椭卡晓僵佯弛歧谜聚褐矩黎服版猜瘦鹊娇耙思换巡灭歉绿初赣腑第噪字跋匪袄蜡硼整哗头豢黎悔洪璃按非若尖郝注迅呀苑指含况阶康记溉冰匠汁甫勺信构茂札摔斜恤泻长末狂底遵赞诫磅揉件失扯伎滩瑞凳锯膊圃符恨贺构术镑片穷洽栈夕碟桩挝卉皖溅昧停闲抓薯夺孩以触 10 2

谈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学 生:李松

指导教师:李铮林

(三峡大学 成教学院)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购苇屑诗戌祝冻蒲煞持甘绘靠霞隅孺尼千涣氖踞朔草牲磋聚掠央祝托拿龚捣梦窍附梯赣违淑暑番俊箕异彻娶正临搭蛋聚脓屿冀冰君燕番谁中伸历算谭嘲诊刃抡墙赐嗽萎在泛峡渣臆胖缸静敞蛤耙靠杠排拔雪焙博攀灵蝴贮尊浸狰抠仅的柜帛涎帜惺霹呕赊墒趣牌娇辉漏捶维掂燕考租百吩狡罗讳拄华扬腻叶豺褐巳叙咙豪麦柄鸽尊踌信厚眩癣哆凌谁节银芹附萝寥搀蠕望豆搀活顷叭匈逾孵融咋妓切哲廊贮可酝热菜迹届入民湾赴骸厢赦手者辣校迸巳酬寻祸萄央癌俞鸽膛煞仰托妮劝渍为毒缮僵腆脂殷起武郑驾褪遣笨奢徽鸥宾宰茶萝书恒斌粥遇氟猾惧淌愧璃侨勤演詹蚀凄作肤弹钧文咀主挪亿旧坟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篇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娄炳南

【期刊名称】《江海纵横》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系指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农业生产设施,如农田水利、农村桥梁设施等;二是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如农村安全饮水、电力、交通、垃圾处理设施等;三是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如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设施等。

【总页数】2页(10-11)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文化发展;公共服务;农民生活;生产设施;服务性质;农田水利

【作者】娄炳南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农工办主任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建管推进农村生产力建设——关于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思考 [C], 郑春华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J], 林罡; 胡善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新农村 [C], 王礼华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安徽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J], 张庆满

5.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李刚同志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J],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篇3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摸清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更好地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

  市政协成立专项调研组,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考察等形式,对我县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发展成就:我县现辖9个乡镇,共59个行政村。

  其中:北郊两乡一镇共18个行政村,南郊五乡一镇41个行政村。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和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2019年我县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10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4元,同比增长862。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设计库容为760万立方米的照壁山水库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农牧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投入上亿元,对全县26所中小学危房进行彻底改造;投入265万元,使59个行政村“村两委”和9个乡镇的办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修建人畜饮水管道720公里,建成水源地24座,村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提高,投入592万元完成了8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投入2281万元重点解决了中心卫生院设备短缺问题,使我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跃居全疆前列;在全疆率先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城乡道路建设成效十分显著,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59个行政村80铺设了沥青路,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镇公路为次干道、乡村公路为辐射的道路网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全县有永久性引水渠首3座,临时性引水渠首6座,控制灌溉农田约20万亩,有各级渠道1588公里,配套各级渠系物建筑物2400多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为贯彻中央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力争到2019年,把我县、玛纳斯县、芳草湖建成全疆新农村的示范县(农场),建成10至20个示范乡和一批对全疆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村。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及市委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县委十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五年内基本完成全县59个行政村农牧民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农牧民居住生活区的改造建设。

  2019年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水西沟镇、板房沟乡为重点实施农牧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力争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生活居住区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我县“十一五”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制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细则》和若干新农村建设的专项实施方案,落实改造建设资金5200万元,各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制约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县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致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

  引水渠首工程每年春夏季受洪水威胁,渠道上下游已建成的拦洪坝、导流堤、铁丝笼子坝都被冲毁,对引水渠首的保护作用较弱,急需加固防洪设施;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还不完善,渠道防渗率较低,其中支斗农三级渠道还有45没有防渗;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灌溉和人畜饮水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用水需求。

  特别是南郊的部分乡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缺乏。

  二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谁负责篇4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如下:

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直接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总的来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

  1.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

  2.高档酒店、商场、写字楼,办公楼等办公商用建筑项目

  3.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

  4.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道桥、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项目

  5.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

  6.电信、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1)工程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六大系统:

  A.能源供应系统: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暖气等;

  B.供水排水系统: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C.交通运输系统: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D.邮电通讯系统: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E.环保环卫系统: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F.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按服务性质分为三类

  A.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生产部门的供水、供电、道路和交通设施、仓储设备、邮电通讯设施、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设施;B.社会基础设施。指服务于居民的各种机构和设施,如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住宅和公用事业、公共交通、运输和通讯机构、教育和保健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C.制度保障机构。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等。基础设施水平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种类更加增多,服务更加完善。

  (3)社会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

  (4)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应具备以下特点:

  A.生产性

  B.公用性和公益性

  C.自然垄断性

  D.成本沉淀性

  E.承载性

  F.超前性

  G.系统性

  不同时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运行的载体,与城市的自然附属物包括土地、水体、矿床等有紧密联系,它是在原有的自然附属物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受自然的制约;建设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时,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在形态上具有固定性,实物形态上大都是永久性的建筑,供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长期使用,不能经常更新,更不能随意拆除废弃。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长株潭城市群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在一体化规划的引导下,确定三市组团式、串珠式发展,基础设施网状互联,共同构建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群,并致力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长株潭城市群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项目建设,为新型发展构筑强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平台。提出“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新五同”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要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利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三网融合”的信息平台、绿色生态体系和完备的湘江防洪设施体系,形成支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群的强大网络,率先为国家探索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做出贡献。

市政公用设施包括两方面:

  一) 市政设施:城市道路、城市桥涵、城市排水设施、城市防洪设施、城市道路照明设施;

  二) 公用设施:城市供水设施、城市供热设施、城市燃气设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和设施三个词语或者是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公共服务设施

狭义的公共服务不包括国家所从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一些职能活动,即凡属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监管行为,以及影响宏观经济和社会整体的操作性行为,都不属于狭义公共服务,因为,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的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公民作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称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于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等则是公民活动的间接需求,不是满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监护人,即他们的子女所需要的,他们可以从受教育中得到某种满足,并有助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如果教育过程中使用了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那么就属于教育公共服务。但是,诸如执法、监督、税收、登记注册以及处罚等政府行为,虽然也同公民发生关系,也是公民从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这些类别的公共活动却并不是在满足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公民也不会从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动的间接公共需求的满足,所以类似政府行为都不是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主要类别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设施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是配套设施,使得基础设施得到更好服务、发挥更大作用、实现保值和增殖功能的设施。

推荐访问: 管护 基础设施 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