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论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论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汉语言文学电大毕业论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1-11-02 11:04:38 浏览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入学时间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试点电大(分 校) 指 导 教 师 李胜利 X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年 月 日 论 文 目 录 1.选题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2.任务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论文指导进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5.论文正文(包括论文摘要)__________________5 6.参考资料目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选题意见 论文题目:论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选题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时 间:
年 月 日 毕 业 论 文 任 务 书 毕业论文题目 论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 试点分校(工作站) 学 号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职 称 高级讲师 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及要求:
毕业论文写作进度计划:
1、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年 月 日 完成内容 09.9.20至09.10.10 广泛收集资料,并写作初稿 09.10.11至09.11.20 初稿被初审后根据指导教师意见进行修改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以充实内容 09.11.21至09.11.30 二稿被指导教师再次审查进一步根据其意见进行内容或结构的修改 09.12.1至09.12.20 论文最后修改完成后审查文本是否规范并作最后修订与装订工作 提纲 一、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一味追求升学率,教育目标单一。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三)对学科特点缺乏全面认识 (四)教学观念保守落后 (五)教学方法僵化呆板 (六)学生阅读面窄量少质劣 二、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两条腿走路,彻底改变育人目标。

(二)灵活挖掘教材教材,更新教学方法。

(三)强化语文工具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密切课内课外联系,相得益彰。

(五)突出主体与主导,改变师生引导关系。

(六)切实推行教研教改,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七)强化师生课外阅读,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八)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论文指导进度 第一次 论文选题、论文提纲 教师签字 日期 第二次 (初稿) 教师签字 日期 第三次 (修改稿、定稿)   教师签字 日期 内容摘要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却举步维艰,教学脱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对语文教学缺乏足够全面的认识,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课外阅读量不够,教师的学习意识较为薄弱。

为此,农村语文教学急需改革,改变师生的教与学的理念,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强化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加强语文教研教改,增大师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多媒体及早走入语文课堂等等,从而培养一批适应农村语文教学的教育能手,促进农村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 语文 教学 现状 对策 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一味追求升学率,教育目标单一  农村初中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合格的新生,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实际上任务的重点应该在后者上。然而,农村中学的现状却是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总是将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追求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百分比。如我校就下达了每个班要考18个市重高的钢性指标。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而往往使用单一的教材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更有许多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 农村初中为上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为农业及其行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劳动者,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课的教学,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做的都是应付考试的准备,将一篇篇精彩的充满理性的文章肢解成各种题型。教师一一讲解,一滴不漏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在校学习3年,到毕业时竟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连一篇简单的应用文,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

(三)对学科特点缺乏全面认识 语文,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素养,是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文化素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连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师生们每天泡在题海里,研究试卷的题型,答题的技巧,把一篇篇内容广泛、感情丰富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味。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材统编,教学内容划一,缺乏地域、学校特点;
有些课文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教法单一,教学过程不科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师生关系僵化,课堂沉闷,本是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却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上语文课看成教师教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和应付考试。

(四)教学观念保守落后 语文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一节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几乎是“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将一篇篇充满激情、师生互动的好文章讲得索然无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说课外书耽误了时间,总是抱着教材用传统的观念站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解,课堂没有一点生气,抹杀了学生的灵气,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五)教学方法僵化呆板 为了让学生升学,考得高分,据我发现有很多语文教师是采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1、肢解教材式。在农村初中,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句、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2、考点练习式。现在的农村中学较多地运用这种教学,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知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写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绝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3、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位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六)学生阅读面窄量少质劣 相当多的学生排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甚至没有,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需要,有那么几百、几千册,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重点保护在书柜里,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要么,无人管理,学生无从借阅。据调查(见表一),农村初中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表一:我校初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250人) 文学作品名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安徒生童话》 《伊索寓言》 《朝花夕拾》 《繁星春水》 《骆驼祥子》 《鲁滨逊漂流记》 《名人传》 《童年》 其他 没有读过作品 人数 18 27 19 10 8 4 2 14 6 1 8 6 102 % 7.2 10.8 7.6 4.0 3.2 1.6 0.8 5.6 2.4 0.4 3.2 2.4 40.8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初三学生读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人数相当少,读过鲁迅、冰心现代作品的人就更少,更不要说外国作品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了。他们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为选》、《初中生之友》、《学语文》、《课堂内外》而已。尽管大家都明白:“多读多写”仍是学好语文的正确途径,但教师、领导不在这方面下功夫。有多少教师能基础与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又有多少老师能随时把新出版的好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其实是有课外阅读的欲望与需要的。上海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借班上课,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文,学生有说爱听文言文,有说喜欢小说故事的,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上什么都行,就是不要上课本上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而且,从我校的调查中(见表二),也可以看出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欲望,而老师、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欠缺。

表二:我校初三年级学生课外读物来源分析表(205个学生中只有148个学生读过课外作品) 书籍来源 家中藏书 租借 自己购书 教师指导 学校图书室 人数 15 42 55 25 11 百分比(%) 10.1 28.4 37.2 16.9 7.4 但是,农村初中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与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即使有,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些盗版的武侠小说,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生活小说,甚至是黄色小说,就可能放入他们的抽屉,这当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甚至起到不良的作用。

二、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措施  以上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证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急需改革;
素质教育要求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改革;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一)两条腿走路,彻底改变育人目标 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农村实际,树立正确地育人之路:一、继续贯彻全面育人的方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围绕课标要求,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很好培养。语文教育要为与学生的发展服务,要为学生成才搭建教育平台。二、对有能力升学的学生扶优培养,为其继续深造打好夯实基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教育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备新世纪做人的素质,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劳动后备军。

(二)灵活挖掘教材教材,更新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从语文教材的要求上来讲,语文教学不但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要求我们联系课文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同时还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美育,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面对这些要求我们自然不能在同一教学模式中抑或是自思自悟的感知中去实现,而是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甚至需要几种方法的融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取得满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 选择恰切适宜的教学方法。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此而动,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了应得的训练和强化。那么,怎样去了解学生呢?首先是课下了解。经常保持和同学们的接触 ,通过闲谈、聊天、讨论等形式,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本人个性习惯、学习基础 、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各种方面,这样就对他们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入的了解,寻找出其共性的特点。其次是课上了解,这是课下了解的深入,是了解他们特殊情况的最好环境,也是籍以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生学 习同步和谐进行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同学们的神情举止,讨论发言,迅速判断他们的心理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的注意力与自己的教学同调,这就使共性和个性有了结合的机会,也就使教师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再次,课后了解。每一节课结束后,找几个同学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教学的反 应及听课要求。这既是一节课的总结,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借鉴。这些活动的持续进行,可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调动同学们对语文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决定和体现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生命力! (三)强化语文工具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既然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就应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以“双基”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还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语文基础知识在其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求“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即使如此,在标准的附录部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里,标准还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进行了列举,赘述如下: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常见的修辞格。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动态开放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密切课内课外联系,相得益彰 学习语文这个工具学科,真正的使用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神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
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了一半。”叶老在这里所说的“略读”,即课堂之外学生自己的阅读。他把课外阅读看得与课内学习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几年来,我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的课外活动。组建学生文学社团,组织竞赛,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办手抄报,举行语文知识游戏等等。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得益彰。课内语文教学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学习。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学习,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堂教学是基础,对课外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课外学习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内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突出主体与主导,改变师生引导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要素。所以的教育理论都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现实的农村语文教学往往不是这样做的。究竟怎样做,才算“导”得高明呢?我的体会是:主要看其是否导得“适时”,“适量”,“适度”。

“适时”,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一是在学生读写之前的“导”,这个“导”主要是“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这个导是“导拨”,即在学生思考遇到问题、受到阻碍时,教师给与点拨式解答,以便学生的思考继续进行和更加深人,这里的“导”,要精,要准,要有针对性和递进行;
三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明确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演”,教师要设计出适当的题目(全面而客观,适合农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去演练,即通过练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这里的“导”要注意科学性和实效性。

“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一般说,话的多少,要根据内容决定,但要尽量求少,话要少,还要说到位,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准,不要无限发挥,离题万里。也不能说的太多、太透,那样会代替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度”,是对教师导的程度的要求。导的广度、深度要依问题的性质而定,要依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认识、思考的深度有所不同,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所收益。

总之,要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导”只有做到了“三适”,才能对学生起到“导”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运用新教法的课堂上,虽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活动,教师只是起点拨、辅导作用,好像较以前的课轻松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吃透教材,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还要设计出多种实施方案,以应付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把握课堂“导”的主动权。

(六)切实推行教研教改,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是目的,教改是手段,它直接为最终实现目标服务。教研的成果如何,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可是农村教研教改不容乐观。停留于口头的较多,实际行动的较少;
注重形式的多,讲求实效的少。互相听听课,评评课,凭着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想当然的提点建议。这种或许有参考价值,或许没有,因为他们没有较高的理论作指导,站得低不能看得远。

几年来,我校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做到:
1、,积极猎取新鲜信息。从电视、网络、教学教研杂志等多渠道获取知识营养,不断充实自己。2、走出去,引进来。不做井底之蛙,向名人名师虚心请教,听取指导,实地观摩,并结合自身实际,开辟一条适合农村语文教学实际的新路子。3、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树立一个细小的教育行为皆为研究的观念。学校教导处安排有效的教研活动,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研教改。开展适合农村实际的语文教研课题研究等等。

(七)强化师生课外阅读,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学生要读书,教师更应该读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涉猎。熟悉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
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的独特的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新的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中,“中秋佳话”、“走进奥运”、“科技发明的影响”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如果不读书,不抓紧时间“补钙”,何以指导学生,又怎能迎接挑战?提倡并鼓励教师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广泛吸收各类知识。

(八)让多媒体走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 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目前,正处于新世纪初期,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语文,这门既基础平凡又博大精深的学科,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不言而喻。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继续齐心协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农村语文教师更是任重道远,愿同行们共同努力,共创农村语文教学的辉煌。

中外文参考资料目录 1、 刘华著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程红兵 《偶然苦丁—程红兵教育随笔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 王安琪 《中考语文命题发展趋势刍议》 《语文教学通讯》2002. 5A 4、 胡明道 《阅读教学现状探因》 《语文教学通讯》 2001. 7A 5、 张富 《张富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 山东教育出版社 6、 张定元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 语文出版社 7、《叶圣陶集》(1-5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8、《魏书生文选》 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5年 9、《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 指导教师情况 姓名 性 别 男 年 龄 职称 高级讲师 毕业学校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工作单位 参加工作时间 年 月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教师签名 答辩记录 姓名             学号    论文题目 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记录人:
主答辩问题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4. 参答辩教师问题 学生回答情况 1. 2. 答辩委员情况 姓名 职 称 单 位 答辩主持人 证书号码 1 2 3 答辩小组评审结果 评 语 答辩成绩 综合成绩 答辩主持人签名 日 期 答辩组成员签名 区县电大复审意见 市电大终审意见 签章:
日期:
签章:
日期:

推荐访问: 电大 毕业论文 语文教学 新课标 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