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传统文化与领导修养_传统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与领导修养_传统文化修养

时间:2021-11-06 15:49:04 浏览量:

传统文化与领导修养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人生修养智慧,领导干部要从中吸取营养,以此提升自我修养。

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是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所谓“金刚不坏之身”,就是心有信念、胸有理想,内有定力、外有防线,不为物欲、不为利诱,能够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根本、保持住操守、抵得住风浪。在我们党内,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人之所以清廉一生、俭朴一生、为民一生,就在于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只有打造了“金刚不坏之身”才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
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为主贪,必丧其国;
为臣贪,必亡其身。”(唐太宗《唐太宗戒贪》)人称“河北第一秘”的李真,被判死刑前,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属于‘钢’还没炼好,就出炉了……现在看,我身上欠缺的东西太多了。”“爸爸因贪,早早地……最好不要做官……你将来就是掏粪、要饭,也不要贪呀……钱、权都不能带来快乐。”(《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领导干部都应当思考如何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作为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改造不良的行为习惯、不雅的言谈举止,整体提高个人的品位、境界、气度,脱离低级趣味,形成崇高境界和非凡气度,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采,用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塑造自身,修炼官德。官德兴则政权安、国运旺、百姓福。作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必修课,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在任何情况下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把握得好原则,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才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一、传统文化与领导修养 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从政实践主动修养而成的。一切清廉官吏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循序渐进,百折不饶,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积极有为,不断积累德行,不断升华人格,最终达到崇高的境界。央央华夏,从古至今,能成大事者,无不在“修身”上有独到之处。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曾国藩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很多成名的人物,也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曾国藩在事功建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同时又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很少有人自觉去做,做得好的就更少了。曾国藩在个人修养上最为严格,他每日静坐,反思己过,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为。今天我们提高领导干部修养也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从祖先留下的精华那里吸取营养。习近平认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传统修养观的主要内容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由儒道佛所支配、所决定的。今天,儒道佛依然对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只不过,对不同社会领域和阶层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性质有所不同而已。

(一)儒家修养学说:自强不息、内圣外王、中庸之道、慎独内省 儒学: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君子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自强不息即自身强健永不停息。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大学》把儒家修养学说分别归纳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其中“修身”是整个修养学说程序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所以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人生设计中,修身被放在首位。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
“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思就是以内在道德修养,去为社会人群做事业。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
是适合,合理。是“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表达适当的情感”。庸,即平常。“庸”指“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内省”的方法首见于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慎独”语出《中庸》。《中庸》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再隐蔽的东西没有不被察觉的,最微茫的东西,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

(二)道家修养学说: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上善若水、坐忘心斋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观点反映了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清静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莫能胜之。”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如果来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挡的。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要做到守朴去智、以慈为怀、崇俭寡欲、谦下不争。

(三)佛家修养学说:四大皆空、解脱出世、因果报应、六度修行 “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深妙难解。“空”指事物的性质。看空身外之物。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解脱出世指脱离世间束缚。因果报应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认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六度修行:其一,布施度悭贪。“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一种修行办法。其二,持戒度毁犯。严守戒律,摈弃相反的行为。其三,忍辱度心。其四,精进度懈怠。

“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修炼。起舞,禅定度散乱。“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
“定”是内不动心。“定”指修习的心专一境的功法。其六智慧度愚痴;
指有智慧的人不会做糊涂事;
好就去做,不好就不做,有真正的判断力。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儒家的精神趣旨那就是“拿得起”;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佛家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释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
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济世救人。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局限。儒、道、佛三家的不同传统,各有所见,也各有所蔽,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如何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加以创造性地阐发与运用,这当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和赋予我们的任务。

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应该借鉴过去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同时,要适应新情况,在内容、形势、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使干部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当然,领导干部单从传统文化学修身还远为不够,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更要与时俱进培养现代品格,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潮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推荐访问: 文化与 修养 传统 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