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三篇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三篇

时间:2021-11-18 22:14:26 浏览量:

研究,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3篇

【篇一】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与运用

屯王小学 归发贤

汇报提纲: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背景(针对什么实际问题确立了小课题?)
2、现实意义(研究这个小课题有什么实际意义?)

3、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格式举例:以前„„而没有„„今天我要在„„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的设计

1、课题的界定(含研究对象、课题性质、概念界定。例如:本课题是以.小学.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开放性教学.定义:开放性教学)

2、研究假设(假如我们就„„研究内容进行研究,采用„„研究方法,形成„„成果,就会提高„„研究成效,增强„„)

3、研究内容(问题的细化、确定、拟定解决方案。例如:《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①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内容、组织、参与、评价等;②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方法。)

4、研究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有效评价)

5、研究方法(包括经验总结法:从实践中归纳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叙事研究法:通过叙述教育事件,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见解;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学生或者是对某一个班级的学生跟踪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组织实施

1、具体过程(包括起止时间的规划,如果时间比较短最好具体到周次,如果时间较长可以具体到月份,要预设准确,明确结束的时间,明确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任务。例如:可以先调查,然后反思设计)

2、成员分工(包括成员承担的具体任务,具体研究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中积累的典型案例)

四、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过程性成果(包括案例、课例、反思札记、学术论文,要以典型案例为主,形成典型案例库。)

2、最终成果(例如《研究报告》或《„„调查研究报告》) 学习体会:

一、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于“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经常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理念属于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开展小课题研究,必然要有充分的依据,这个依据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开展小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并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选择更科学教育理念。

2.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小课题研究也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和指导教学实践。这种学习是基于教师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所得理解深刻,又能灵活地运用,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开展小课题研究实际是在进行行动研究,这种研究获得成果可以马上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小课题撰写思路 建立“三库”:问题库、案例库、策略库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要的修订与调整。

2、广泛学习先进的理论,虚心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借鉴基础上的再创造)

3、原始材料、档案要及时收集整理。

【篇二】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集中学 单士华

一、课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愈来愈显得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疾病增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需要。

鉴于以上两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的不良心理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它把对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职业辅导作为自己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拘泥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其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建立对世界的合理认识,从而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三、研究内容

1、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4、如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5、探讨初中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如何做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

四、研究目标

1、解决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且外观上不具形体,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研究它时容易产生主观猜测、武断片面等缺点,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个性心理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心理反映和行为反馈,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表现遵循的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课题的选择也要有教育意义,使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每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非永远。因此研究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研究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等方法。

六、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选题论证。

2、上报县、市教科所审批、立项。

3、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确定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

5、确定子课题。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调查研究。

2、整理相关内容。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 10月)

1、数据统计,分析整理。

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3、请上级主管部门鉴定。

七、成果形式——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阶段性成果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2、有关论文

(二)终结性研究成果

1、论文及研究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组员:

【篇三】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石柱中心小学

2013年9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相容性原则:使指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贯彻相容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淡化教育与受教育的痕迹。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流氛围。其次,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三,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心理场”是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构成,它对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6、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7、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的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实,成功本身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体验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满意的心情。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不能说跟他们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乐趣毫无关系。经常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感到心灰意懒,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贯彻成功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是合理的,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我现在任教的一年级6班的学生。

(二)研究范围: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学习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五、研究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和起讫时间:

1、2013年9月--2013年12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2、2014年1月—2014年年3月: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3、2014年年4月--2014年7月: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2014年9月--2014年11月: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行政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条线,明确分工,通力协作,确保成效。

2、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让学生自我辅导,让学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

4、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低年级(1~2年级)的主题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形成完美的学习方法”,中年级(3~4年级)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指导--- 形成美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高年级(5~6年级)的主题是“自我心理修养---从小具有美丽的心灵”。在每周三晨会课上进行。

5、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门学科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也就是说,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最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当然,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社会学科的心理教育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精神的需求,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艺术学科则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完美的个性。

6、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弥漫于整个校园,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布置教学教育场所。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平时要把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积累优良的班集体传统。

7、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通过家长会,宣传一些心理学知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

石柱中心小学

2013年9月

推荐访问: 劳动教育 中学生 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