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六篇】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六篇】

时间:2021-11-18 23:58:40 浏览量:

助力,读音zhù lì,汉语词语,意思为帮助;援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6篇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篇1

村规民约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郭思远 方芸
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6期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紧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改进乡风文明,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有效保护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美起来、生态好起来,农村富起来保驾护航,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新平县水塘镇旧哈村大会议室热闹非凡,村民代表们齐聚一堂,讨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水塘镇旧哈村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结构复杂的村委会,是水塘镇2014年认定的两个省级贫困村之一,土地面积19平方公里,辖12个小组914户共3180人,其中贫困户99户共338人。该村人均土地少,生产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经济来源主要靠在外务工。近年来,整村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村庄硬化等一批扶贫项目和“百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何提高村庄自治能力,成了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

        2017年3月,旧哈村首次制定通过了《旧哈村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中对社会治安、土地管理、环境卫生等内容进行了规范,经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2018年8月,旧哈村本着“约定内容更规范、效用发挥更明显”的原则对原有村规民约进行重新修订。

        《村规民约》“约”什么?群众说了算

        为了让新的村规更有约束力,村干部组织村里威望较高、有群众基础的人士参与讨论。旧哈村副主任李从荣说:“为了让《村规民约》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村规民约》最大程度发挥实效。”

        “如何爱护环境卫生?不孝敬老人该怎么处理?大操大办的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将在旧哈村新修订的《村规民约》找到对策。”李从荣一边介绍一边递给了记者一本《旧哈村村规民约》手册。

        仔细翻阅旧哈村修改后的村规民约,记者看到,其内容极为全面,除有社会治安、土地管理、惠农政策、孝敬老人等法律法规内容外,还对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操办等作了相应规范,清晰细致,有奖有惩。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篇2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按照调研通知要求,现将我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有关情况作以汇报。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林甸县幅员面积3503平方公里,下辖5镇3乡3个林牧苇场,83个行政村,549个自然屯,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5万人。全县耕地230.5万亩、草原152万亩、芦苇34.2万亩。境内有天然湿地69.7万亩,是国家扎龙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地热资源丰富,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属国内特大型中低温地热田,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土部授牌的“中国温泉之乡”。

近年来,我县坚持抓扶贫、上项目、调结构、惠民生,全力构筑跨越振兴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和4.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同比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7503元和8591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12.8%。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倾力推进脱贫攻坚。2019年,实现28个贫困村出列、1535户3295人脱贫。截至目前,全县48个贫困村、4188户贫困户、8831名贫困人口中,已实现38个村出列,2239户4894人退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9年的4.2%降至1.9%,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产业扶贫见实效。深入实施“四个一”产业扶贫工程,贫困户自主经营的3.8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订单种植,户均增收1800元;“托牛入场”和生猪“资产收益”扶贫受益贫困户分别达到2739户和4126户,户均年分别增收2019元和3000元;转移就业贫困人口1323人,其中,县域内就近就地转移993人;设立农村贫困劳动力生态护林员公益岗375个,人均年增收3680元;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扶贫车间”、手工编织、庭院种养等多种经营,依托电商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增收。此外,47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达14656千瓦,并于2019年7月开始陆续并网运营。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864万度,实现收入648万元,村均增收13.7万元。水路房基础设施“三大短板”基本达标。对照“三通三有”,努力补齐基础设施脱贫短板。两年来,累计投入1.13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造新建管网1368.3公里,新打水源井103眼,安装水处理设施176台套,实施电力配套工程175处,全县农村群众全部吃上了“安全水”。2019年,投入9082.7万元,改造农村危房9251户,其中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258户,除动态调整后新增6户外,全县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房”。三年来,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4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9756户,占农村有人居住存量危房的93.1%。2019年,投入3.34亿元,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476.2公里,其中,贫困村道路351.9公里,农村道路环境明显改观。此外,农村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达到国家脱贫退出验收标准。扶贫政策落地见效。累计发放“雨露计划”各类教育扶贫政策资助资金383.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706人次。减免垫付医疗费用136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7064人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到100%。县财政投入123.6万元,按照医疗保险参保缴费60%比例,给予贫困人口缴费补贴(即个人缴纳104元,政府资助156元);投入254.1万元,为贫困人口购买个人补充医疗保险,在扣除“三重医疗保障”后,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以上。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乡村振兴有序实施。2019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我县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累计统筹资金11600万元(市投4000万元、县投5046万元、乡村自筹2554万元),在鹤鸣湖镇、宏伟乡两个试点乡镇,大力实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工程。其中,投入3168万元,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水田开发等产业项目5个,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投入843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8个,配套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14台,硬化村屯道路108.3公里,绿化村屯26个、栽植树木6.9万株,安装路灯244盏、艺术围栏4.2万延长米,铺装人行道1.9万平方米,硬化排水沟1.2万延长米,改造室内厕所67个,组建了村屯保洁队伍,购置了保洁设备,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

——产业质效稳步提升。2019年,立足产业升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项目引领,稳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优质玉米100万亩,新增水田2万亩(总量38.7万亩)、大豆6.9万亩(总量29.36万亩),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及饲草饲料作物种植规模达51万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实现98.25万吨。巩固提升畜牧业,奶牛规模牧场达31处,存栏奶牛5.6万头,规模牧场数量、交售商品奶量及鲜奶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林甸牧原年出栏3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一期、乐尔年加工1000万只肉兔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3.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1.8%。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9个,建成投产15个;引进汇恒鲜食玉米深加工及速冻果蔬等项目20个,总签约额62.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13亿元;发展总部经济29家,实现税金2249万元;规上企业达到11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50.8%;规划投资1.5亿元,启动园区道路、电力、排水、供热等基础建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入驻项目14个。持续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温泉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成4a级景区4个,2019年接待涉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收入1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和55.6%,其中:接待温泉游客175.23万人次,实现收入3.06亿元;接待俄罗斯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收入5683万元。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建成村级服务网点67个,实现交易额3303万元。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落实基础保障。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1705人,职工“五险”扩面3933人;完成城镇低保复查4244户4639人,清查后城镇低保940户1417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资金3814万元;完成重度残疾人类别等级重新审核工作,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97万元。发展文教卫生事业。2019年,投入3532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25个,全力以赴迎“国检”;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和3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城乡医疗诊疗能力有效增强,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和黑龙江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建设基层文体广场25处、全民健身场地2处,林甸龙江剧艺术中心获评全国优秀基层院团。保障基本民生。投资3232.2万元,完成城镇自来水厂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130公里,自来水水质不优、供水时间不足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2019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9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积极助力大庆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奋力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一)补齐脱贫短板,决战脱贫攻坚。2019年是我县“脱贫摘帽年”,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等脱贫退出标准,进一步查缺补漏,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坚决完成户退出、村出列、县摘帽目标。计划剩余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68户2248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82%。一是继续推进“四个一”产业扶贫工程,多元增收促脱贫。向“稳产田”要效益。依托汇恒鲜食玉米、昌林木耳等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鲜食玉米、吊袋木耳等种植基地,扩大贫困户订单种植促增收。向“特色养殖”要效益。对剩余1449户贫困户实施“托牛入场”扶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支持贫困户参与肉兔养殖,发展胶原驴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促增收。向“稳定就业”要效益。加强技术培训,拓宽用工渠道,通过设立光伏扶贫电站维护、村屯保洁员等公益岗,积极稳定就业促增收。向“多种经营”要效益。积极发展粘豆包、大煎饼等传统加工业,扩大庭院果蔬种植和狮白鹅养殖规模,依托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促增收。二是巩固提升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促脱贫。深入开展“回头看”、补短板。加快贫困村道路建设,计划硬化贫困村村组内道路215.6公里,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完成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569户,确保农村困难群体危房改造圆满收官。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后续管理,制定和完善运行管护机制,做好设备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管得好、长受益。完成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逐村核查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文化设施、卫生室等达标情况,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脱贫退出验收标准。三是落实落靠扶贫政策,强化保障促脱贫。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因贫辍学失学;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在“三重”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商业补充保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确保低保线和扶贫线紧密衔接;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落实贫困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跨省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小额人身保险等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发挥效益促脱贫。按照2019年涉农整合资金确定的项目,组织好项目的评估论证、手续办理、推进实施工作,落实好项目承载企业与贫困户、贫困村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收益用于支持贫困户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盯紧看牢扶贫“钱袋子”,严把“资金安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四个关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资金使用高效,让贫困群众共享脱贫攻坚成果。

(二)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认真落实《大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六清两化一改”行动方案》,按照“干净、整洁、有序”要求,在剩余6个乡镇,全面实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工程,为“脱贫摘帽”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围绕“一路一带一院一体系”,按照以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整治的工作思路,计划投资3.03亿元,实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131个,其中,使用涉农整合资金的项目73个、1.8亿元。一是围绕“一路”实施“硬化”工程。利用好涉农整合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贫困村为重点,以非贫困村为补充,计划实施道路硬化工程462公里(其中非贫困村道路205.2公里),让农村群众全部走上“硬化路”。同时,清修边沟8.6万延长米,铺装步道板6200延长米。二是围绕“一带”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在乡村道路两侧,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花则花的原则,积极打造乔灌结合、花草搭配、层次多样的绿化带,计划绿化道路446公里。同时,在重要路段实施“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182盏。三是围绕“一院”实施“美化”工程。通过安装庭院围栏(5.3万延长米)、规范简易围栏、推广生态围栏,解决农村庭院围栏参差不齐问题。动员农户规范农具摆放、柴草堆放,打造整齐美观“农家院”。加大对无人居住的破旧危房以及残垣断壁、灰堆土堆的清理力度,腾出空间,鼓励和引导农户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和栽花种草,积极打造“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实现庭院“美化”。四是围绕“一体系”实施“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引导与村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农村保洁体系,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建立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借助省林草局500个生态护林员扶贫公益岗补助资金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等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确保每个自然屯至少有一名保洁员。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调动群众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习惯,在确保自家庭院整洁的基础上,实行门前“三包”,即: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管理、包容貌秩序,打一场人居环境治理“人民战争”。同时,要坚持因户制宜、实用为主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将农厕改造与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采取集中建设和分户改造等途径推进厕所革命。

(三)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2019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全省“招商引资年”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项目增效年”行动,进一步优环境、广招商、建项目,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升脱贫攻坚支撑力。一是抓招商引项目。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借助国家贸促会包扶优势,在市里出台抓招商促发展八条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林甸县促进项目发展十条指导意见,通过以商招商、载体招商、产业链招商、政策招商,力争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5个、超5亿元项目1个,引资额达到35亿元。目前,全县新引进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汇恒鲜食玉米等招商引资项目11个,签约额36.14亿元。此外,在17个意向招商项目中,纳入市里“百项谋划招商”行动的超亿元主导产业链招商项目7个,其中,哈尔滨博能环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中青旅林甸冰火寒地国际温泉城项目近期将进行深入洽谈,研究制定前期手续办理的时间表、流程图;金融产业服务中心项目已通过省金融办审批,计划6月开工建设;牧原饲料厂和育肥猪厂两个项目已经完成选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力争4月末开工建设;润琦6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投资2.5亿元,4月末开工建设;华邦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在办理开工相关手续,5月全面开工建设,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50%签订合同,20%开工建设或具备开工条件的任务目标。同时,强化政策引导,积极对接服务,争取伊利饲料加工、德汇科技植物纤维环保产品(台资)等10个投资额度大、创税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尽早落地。二是抓服务扶项目。实行“定向跟进、跟踪服务、全程包保”项目推进机制,推进“百企提质增效”行动,稳步提升伊利公司安慕希、金典等高端产品产能,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加大对同禹药包、康丰科技等规上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乐尔、博奥等一批临规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在今年年初新晋5家规上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年底前再有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19万元以上。三是抓开工建项目。按照全市“百项开工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今年计划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16个,目前,伊利液态奶、宏福现代农业(2号棚室)、汇恒鲜食玉米、牧原生猪、昌林木耳、润琦奶牛6个项目已经开复工,开复工率达37.5%,完成投资19256万元。在市级推进的3个项目中,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项目(省百大项目)各项手续均已办理完毕,4月4日正式开槽奠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及设备采购,今年力争完成11万平方米加工车间主体及其它土建工程;宏福现代农业(2号棚室)前期手续全部办结,番茄筛选及精深加工项目已完成部分场地平整、打桩及部分桩头预埋等工程建设;昌林工厂化木耳菌包项目已于3月末完成设备调试进入试生产阶段,目前正在实施厂区内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安装养菌车间设备,完成总工程量的70%。在县级推进的3个项目中,汇恒鲜食玉米精深加工及速冻果蔬项目已完成生产车间框架结构安装及办公楼基础工程,正在进行生产车间、冷库建设及生产线设备安装;大庆康鑫粮食加工项目已完成前期手续办理,正进行场地平整,预计4月15日开工建设;大庆宏福食品加工项目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预计4月25日开工建设。四是抓园区聚项目。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项目,实施天然气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工程,完善道路、供热、供电、路灯等配套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拓展园区产业板块,启动花园化工产业园(b园)建设,承接石油石化、轻工制造项目。创新运营模式,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整合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发展质效。2019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优结构、强指导、抓生产,确保农业农村工作打好底、开好局。一是持续调优种植结构。借助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等项目,新增水田10万亩,总量达到48.7万亩;扶持汇恒公司、润琦集团、辽百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扩大鲜食玉米种植3万亩;借助昌林木耳菌包项目,探索推广吊袋木耳种植,推动木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油桃、绿色蔬菜等特色种植项目,推动棚室经济规范发展;鼓励发展杂粮杂豆、果蔬、饲草饲料等特色种植,确保面积稳定在55万亩。二是巩固提升畜牧产业。推动奶牛牧场提产扩能,政府投资1.1亿元,为16个奶牛牧场新购进口奶牛6500头,加强管理,提高单产,实现日交售优质商品奶700吨,年底达到800吨。依托乐尔肉兔项目,在花园镇和四合乡分别建设一处年出栏600万只和300万只的肉兔养殖产业园区。同时,鼓励支持农户利用原有奶站、闲置房屋从事肉兔养殖,整体推动肉兔产业繁育、养殖、加工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持牧原集团实施生猪养殖二期项目建设,建设年产30万吨中心饲料厂、40万头育肥猪场,谋划建设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打造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生猪产业。三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市级规范社5个,省级规范社2个,新增合作组织20个,拉动土地流转20万亩。加大杂粮杂豆、优质水稻、温泉果蔬等优势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林甸特色、市场冲击力强、信誉度高的特色品牌。四是深入实施农村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合理测算调整农业水价。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各类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交易,提升农民增收空间。

(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民生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健全保障体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加大救灾救济、临时救助、优抚安置等工作力度,确保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比例达到40%,新建康养服务中心1处,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和救济水平。办好民生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尾工作,确保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深入开展县域医共体创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水平,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推进城市供水管网二期工程,实现城市规划区供水管网全覆盖。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确保110千伏林南变电站如期投入运行。加快城区23个废品收购站整体移址搬迁工作,规范经营秩序,改善城区环境。完成县客运站移址新建项目,增强客运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公安、交通、城管平台共用、数据成果共享。

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着眼全年,立足当前,全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全力保障备春耕。今年备春耕所需的4.6亿元资金已基本筹集到位,农机设备全部完成检修,储备的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各项物资4月中旬可全部下摆到位。同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教育和引导农民科学选种,杜绝越区种植。针对今年抗旱形势,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检修,积极协调北引增调水量,全面做好抗旱准备。水稻育秧工作已经全面开展。二是做好“大棚房”清理整治后续收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县“大棚房”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83个“大棚房”全部整改到位。按照3月31日全省“大棚房”整治工作总结会议提出的力量不减、排查不停、整改不断、督导不止、生产不误的要求,通过拉网式“回头看”,我县“大棚房”整治实现无遗漏、无死角,全部达到了“四净一露”标准,适耕地块全部达到待耕状态。目前,正在按照市“大棚房”迎国检会议要求,对照验收标准,逐条逐项进行自查自检,查缺补漏,确保顺利迎国检。同时,积极谋划林甸镇木耳扶贫产业园等城市生态农业项目3个,确保棚室经济规范可持续发展。此外,严格落实常委包乡镇责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大棚房”整治信访苗头,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隐患,确保平稳完成整治工作。三是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深刻汲取明水交界草原火情教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森林草原防火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在宣传教育上,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防范氛围;在火源管控上,进一步细化县、乡、村、屯四级网格化管理,特别是针对草原防火,严格落实野外用火报备审批制度,与相邻县区建立草原防火联防联动机制;在隐患排查上,成立了4个督查组,深入开展“拉网式”“扫荡式”火灾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隐患逐一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整改,同时聘请群众火情监测员,随时发现火情,第一时间报告;在应急处置上,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火情报告反馈机制,严格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值宿制度,强化大风天气预警预报。四是实现首季“开门红”。一季度,我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同比增长10%,与任务指标持平;规上工业增加值9915万元,同比增长47.8%;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同比增长5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962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5.3%,均超额完成首季“开门红”任务指标。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信访维稳网络建设和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维稳责任,严肃信访工作纪律,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力争第一时间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尽管林甸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基础弱、底子薄,本级财力有限,一些问题仅靠自身难以解决,恳请市里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一)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近两年,我县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大投入、集中攻坚,基本补齐了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但是,受限于涉农整合资金只能用于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如不尽快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退出考核。目前,我县仍有26个非贫困村205.2公里村屯道路需要改造,资金约1.2亿元;正在实施的农村环境整治需资金约2019万元,恳请市政府参照去年试点乡镇投入标准,给予乡村振兴乡镇1.4亿元资金支持,以彻底解决非贫困村道路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问题。同时,除“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外,我县还有1458户常年有人居住危房(一般户)需要改造,需改造资金2916万元。此外,为保障脱贫退出考核,按照2019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100%达标的要求,我县计划投入3611万元,实施农村垃圾转运处置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采购设备45台件,资金缺口3043万元。

(二)关于园区道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加大投入力度,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园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长庆路和林长路是通往园区的交通要道,近年来,入驻园区的企业逐年增多,但是,这两条道路路面过窄,且部分路段有破损,一定程度制约了园区招商和项目建设。因此,亟需对这两条道路进行拓宽改造,需资金约3.4亿元。

(三)关于飞地项目分税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县没有铁路运输线路,原计划引进投资15亿元的30万吨玉米制酒精项目,采取飞地经济方式落户市高新区林源工业园区。由于该项目使用了我县玉米制酒精项目指标,经协商,高新区同意与我县分税,恳请市政府予以批准。

(四)关于棚室接续生产方面的问题。为巩固“大棚房”整治工作成果,推动棚室经济规范可持续发展,依托昌林木耳产业项目,计划投资1400万元,在林甸镇和平村、创造村,东兴乡红阳村建设木耳种植棚室140栋,打造木耳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恳请市政府予以支持。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篇3

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环境治理

作者:于福坚;

作者机构:中共贺州市委组织部;

来源:国家治理

ISSN:2095-8935

年:2016

卷:000

期:001

页码:P.32-35

页数:4

中图分类:F320.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乡村建设;环境治理;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大中城市;环境问题;监测数据;国土面积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环境问题愈加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我们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城市,各种环境监测数据的地理意义也都是指向大中城市,似乎穹顶之下只有车水马龙的高楼大厦,而占我们国土面积大部分和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却被排除在了关注之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调研时也深刻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篇4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林铧
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5期

        〔摘要〕 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动高新科技下乡,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旅游项目种类较少、设备设施不完善、环境保障措施不力、营销方式待改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发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树立环保意识和长远利益意识,大胆创新创业。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三农”问题;旅游项目;旅游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5-006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减少和解决农民利益冲突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兴起和发展,乡村旅游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够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获得新的旅行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道路。笔者将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及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从政府和农民两个方面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一、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不少人因此脱贫致富。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除了传统的作物收入之外,农民可以通过向游客销售原生态的农村食品、销售农家工艺品、提供农舍住宿等获取额外收入。二是可以促进农产品的交易与推广。游客的宣传会增加人们对农村产品的认知度,有利于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便于农产品在短时间内销售,尤其对果蔬等短时间存储的农产品的销售,更能提供便利。三是可以拉动外资增加投入。旅游业的兴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资,进一步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和环保等方面的完善与优化。据《燕赵都市报》报道,在乡村旅游的拉动下,河北省张北县旅游收入从2008年的6 000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56.35亿元;据《宜宾日报》消息,四川省宜宾市在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2.41%。

        (二)全面改善农村环境,积极建设美丽乡村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营造更优质的农村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只有通过不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赢得游客的口碑。因此,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优化乡村环境,结合美丽乡村战略,选择双战略共发展、单战略侧重点的路径。双战略共发展是指要同时推进美丽乡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如前所述,美丽乡村建设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好的旅游资源,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两者相辅相成、全面推进。单战略侧重点是指要综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据《安徽日报》报道,安徽省黄山市通过推进农村环境专项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早在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就已达到3 721万人次、263亿元,初步实现了由“环境美”向“发展美”的转变。

        (三)增加农村劳动力,缓解“留守”问题

        乡村旅游能够直接或间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和就业创业机会,这也使得部分劳动力愿意在家乡从事相关工作或者创业。陈艳颦对南京市高淳县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妇女就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 〕。吴巧红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女性提供了开设“农家乐”、乡村民宿、制作当地特色传统美食等就业机会,使她们掌握了旅游服务技能,增加了经济收入 〔3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不但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实现农民本地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问题。在乡村建设进程中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随着劳动力外流引发的“留守”问题更增加了乡村建设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流失的农村劳动力重新返回农村,有利于解决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和弱有所扶三大方面的民生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也间接成为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和一条光明道路。

        (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文化自信

        乡村旅游要求乡村能够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和景点,对于自然景观来说,需要借助天然的环境,对于人文景观来说,则需要体现优秀的风俗民情。所以说,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优秀风俗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乡村安静的环境往往是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所向往的,自然生态的乡村文化生活从本质上促进了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而要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发扬和保持这种回归自然的淳朴风情。另一方面,精彩的民俗文化也能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传统民俗是千百年来祖辈智慧的结晶,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如播种文化、农耕文化、庙会活动、乡村文艺演出等各具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内容。乡村振兴不仅要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也要推动乡村文化的进步,促进科教文卫协同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改善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对优秀民族精神的颂扬与传承。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文化自信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

        (五)推动高新科技下乡,实现乡村振兴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造成“三农”问题最直接的因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间接因素则很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科技发展不平衡。乡村旅游能够为农村带去更多新事物,助推农村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科技化发展。首先,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需要利用新技术去制造,这便给乡村生活增添了带有城市化的科技元素。其次,来自城市的游客往往会带来一部分科技产品,比如他们通过网络直播直接向城市其他群体作宣传,农民则通过模仿以使用先进的网络宣传技术。再次,当城市居民体验了乡村生活、感受了乡村环境后,部分具有商业头脑的人可能会尝试用科学技术创造更贴近乡村生活的产品,进而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为了能获取更大化收益,往往会利用高新技术优化产品,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不仅仅是乡村产品宣传、展示和销售的高新技术,同时也能为乡村产品的制造、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灵感和创新。邹文川等通过研究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的旅游发展模式,发现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模式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4 〕。

        二、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旅游项目种类较少,吸引力不足

        传统乡村旅游项目主要是观光、采摘、农业活动体验等,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体验的不断追求,传统乡村旅游项目已难以满足城市游客的需要。一方面,城市居民对新鲜事物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更愿意体验新颖的生活,长期单调的旅游模式已经不具备竞争力,只有具有乡村特色、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才能让游客有再次体验的冲动。另一方面,长期单调的旅游项目会让农民自身产生厌倦感,凸显出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李巧玲对自然景观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归纳了田园农业旅游、回归自然旅游和农家乐旅游三大模式,提出乡村旅游模式多样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现阶段许多地域开展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旅游项目种类较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备设施不完善,游客旅行体验差

        基础设备设施不足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厕所缺乏。公共厕所是旅游中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缺乏公共厕所会使很多游客产生较差的旅游体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厕所一直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和旅游业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二是住宿条件欠佳。虽然民宿民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项目,但是习惯了旅游选择正规酒店的城市居民,下乡旅游还是更倾向于住酒店。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普遍存在正规旅店、酒店缺乏等问题。三是停车区域紧缺。对于选择自驾游的游客来说,缺少停车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也导致部分游客将私家车乱停乱放,一方面破坏了乡村的田园景观,另一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四是乡下交通工具不足。对于徒步旅行的游客,长途跋涉可能会使其身心疲惫,而有些乡村没有公交车,共享单车没有普及,传统的牛马车也很少,纯粹徒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的旅行体验。

        (三)环境保障措施不力,原生态遭到破坏

        乡村旅游在给农村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乡村空气质量下降。私家车尾气、建设旅游项目工程的施工废气等,使得乡村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Y Yan等通过研究西藏西南香格里拉县及其周边地区1974年至2012年雪山变化与旅游活动的关系,发现旅游活动造成了温度的升高,导致部分雪山降雪量下降 〔6 〕。二是使乡村废弃垃圾增多。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饮料瓶、食物包装袋,以及乡村旅游餐饮活动产生的生活垃圾,使得农村废弃垃圾增多。而现阶段我国部分乡村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垃圾处理系统,垃圾的堆积会严重影响乡村环境。三是使乡村风貌遭到破坏。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严重破坏乡村风貌,损害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破坏乡村环境。此外,为了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旅游项目,增加旅游设施,开山伐木、填湖建房等行为也会严重破坏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四)营销方式待改善,发展策略需平衡

        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致富机会,但是有的农民面对金钱的诱惑,把握不住分寸,忘了初衷,从而导致一些不文明推销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恶性营销、强迫购物等行为的出现也反映了乡村旅游的负面经济作用。韦瑾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在整体上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助于实现农民富裕,但是同时也可能会出现三种负面经济作用 〔7 〕:一是引发农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经济纠纷。不可否认,面对农村市场这块蛋糕,许多企业和开发商都跃跃欲试,开发商想牟取更多利益就会剥夺农民的利益,而农民在乡村旅游中承担着主体地位,农舍、农田、农宴都和农民直接挂钩,因此解决好开发商和农民之间的经济纠纷是当务之急。二是拉大农民间贫富差距。乡村旅游打开了乡村的大门,对于有头脑的农民来说是机遇,可以享受东风之利,但是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民来说,却无法增加其收入,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农民间贫富差距的拉大。三是导致旅游消费品和服务产品涨价。如前所述,部分农民为了获取更高的旅游收入,忘记初心,哄抬物价,增加了旅游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更快、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就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扩大乡村旅游的规模,丰富乡村旅游的形式,这就要求政府、农民共同发力,迎难而上,解决问题。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1.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仅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和有能力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农民的资金先天不充足,无法保证大型旅游项目所需。另一方面,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还有待提升,开发不出好的乡村旅游项目,只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政府可以通过多项优惠政策促进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中来,如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帮助,为乡村旅游项目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这样更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和运营,一定要有规范。首先,对待不同地域要因地制宜,考察适合当地的旅游项目,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新颖、追求特色、追求快速而忽略了当地实际特色。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制定合理的规范措施,稳扎稳打,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中的旅游产品定价等问题,规范市场秩序也是必要的。对于违反市场秩序、损害游客利益的一切势力和行为,要坚决打击、给予严惩。规范是和谐的基础,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才能使得乡村逐渐振兴。如对黑导游强迫游客购物、打骂游客的恶性行为等一定要严惩,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

        (二)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

        1.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把“渔”传授给农民,同时农民要充分体会和领悟,然后加以创造和利用。对于乡村旅游来说,除了传统的旅游形式需要创新和改革之外,农民的言谈举止也是影响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农民和游客之间的交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民开阔思维,摒弃落后思想,加强创新和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还有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促进乡村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2.树立环保意识和长远利益意识。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因为乡村旅游会增大破坏环境的可能性,而对于大自然来说,环境一旦破坏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修复。所以,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几个意识,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团队意识、解决“三农”问题的奋斗意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3.大胆创新创业。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机遇,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除了经济脱贫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脱贫。而要实现精神脱贫,就需要帮助农民树立敢想、敢闯、敢干的意识。所以,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政府要给予特殊关心和支持,同时要鼓励更多农民实现自我突破和创新,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敢于创业、不怕失败、抓住机遇,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

        〔2〕陈艳颦.乡村旅游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1):179-180.

        〔3〕吴巧红.女性在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8(7):10-13.

        〔4〕邹文川,张述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技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邻封镇为例〔J〕.乡村科技,2018(9):12-13.

        〔5〕李巧玲.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9):176-181.

        〔6〕Y Yan, Y Zhang, P Shan, et al. Snow cover dynamics in and around the Shangri-La County,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1974–2012: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tourism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5(2):156-164.

        〔7〕韦 瑾,薛东前.乡村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4):150-15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篇5

作者:解睿[1];何燕[1];樊晓璐[1]

作者机构:[1]山西省农科院信息所,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经济师

页码:80-82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1期

主题词:山西省;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环境整治

摘要: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传统家庭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的转换,乡村振兴的载体是传统自然村庄向新型田园社区的转换,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传统农耕农民向新型现代农人的转换。随着这种转换,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但是乡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人居环境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山西乡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抓人居环境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篇6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童允扬

【摘要】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卫生村、文明村、宜居乡村、“大清洁、乡村美”等各种创建活动,致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特别是与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相比,农村人居环境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整治任务还十分繁重。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存在问题,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措施。【期刊名称】农业开发与装备【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2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振兴战略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存在问题
去年以来,各地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推动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短板,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热潮,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在整治工作中,各地也出现了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主要是存在观望、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没有准确领会十九大精神。部分村干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命感不强,检查考核时认真对待,平常应付了事。整治环境不注意考虑农村实际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指导思想有偏差。如有的村出现限制村民养禽畜、要求果园菜地改种花草、柴草农具存放点不注意统筹规划等现象。环境整治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有的



村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一个村不到100人,却建几百平方米的大广场,有的不能行车的小巷道,水泥铺十几公分厚,十分浪费。
2)宣传发动工作不扎实。镇村干部只满足挂几条标语,宣传发动一阵风,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有时还用行政命令代替宣传发动,很少逐家逐户深入细致做村民工作,有的村一次村民会议都没有开过。由于大部分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不了解,不理解,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村民很少参与,既不出钱,也不出力,创建过程中经常因为意见不一大吵大闹,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还没能真正建立起来。
3)乡村规划滞后。虽然《土地管理法》已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村民享有的只是一定面积的使用权,但由于受“祖屋”“太公地”等传统观念影响,村干部对村集体土地基本上放任不管,谁占谁用,谁多占谁多用,从而导致村中乱搭乱建、多占乱占集体土地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一直以来不重视村庄规划工作,村级组织不敢大胆管理,大部分村庄布局凌乱,农房建设各自为政,房屋坐向五花八门,生活垃圾到处乱丢,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村巷道狭窄,没有预留公共设施用地,“有新屋没新村”现象十分普遍。
4)资金缺口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镇村主要还是依赖县级财政安排,自筹资金非常有限。主要是村集体经济能力较弱,有的村基本上没有集体收入,连村干部的工资补贴都发放不了,更不要说投入建设了。而农户方面,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不好,基本上是观望、等、靠、要,既不出钱,也不出力。由于资金不多,很多投入较大的整治项目难以开展,只能小修小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最终影响到整治效果。
2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措施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按照十九大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具体工作的协调指导,形成县镇统筹、部门联动、村为主体、村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取得成效。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宣传发动。改变村民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靠几条标语更不行。农村群众接受新生事物的过程较长,要见到好处才认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一定要走村串户,开好村民会议,把道理说清讲透;要多讲好处,多看成效。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做工作,一定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要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农村往往居住分散,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很难办好,投入再多的资金也很难取得好效果。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心支持、真心参与。2)技术指导。村庄规划、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专业性较强,要确保取得成效,必须符合农村实际、与时俱进、尊重科学,指导到位。如村巷道规划,要考虑小汽车逐年增加这一情况,统一规划建设,暂时不能建设的,也要提前谋划布局,预留建设空间;污水排放,要按照新的环保要求,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管网收集,集中净化处理;墟镇和各村庄内要规划建设垃圾收集点,方便农户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村庄规划不能脱离农村实际,照搬照抄城市那一套,要符合农村村民的生活特点和生产发展需要,既好看又好用。3)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很难,但保持整治成效更难。这方面,我们过去搞卫生村、文明村、宜居乡村创建是有教训的。因此,整治农村环境,


推荐访问: 人居 助力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