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心得体会 >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五篇】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五篇】

时间:2021-12-10 16:02:50 浏览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防疫讲话重大意义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5篇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篇1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的重大意义

  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犷性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形势空前严峻。其特点是:

  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在退化。  1. 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

  从我国发射的神州6号卫星上鸟瞰东亚地区,当看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家园时无不震惊:我国大片国土上的郁郁葱葱,不知不觉地竟然变成了严重的荒漠化(棕黄色)?大面积的沙滩、荒漠和戈壁滩,与周遍国家的颜色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对于地球村的村民而言,必须面对它,正视它,这的的确确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园现状!

  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在近50年中,我国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森林覆盖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近7年来,我国耕地已减少了1亿亩,全国不少省份到2010年的非农建设规划用地指标早已提前用完

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a,其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大部分江河湖海都出现了富营养化,水华和赤潮发生频次在持续增加。

如今,我国的江河湖海污染已经不堪重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北方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多有不同程度超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表明,目前全球有10多亿人在饮用"脏水"。而我国就有约3.6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

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a ,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的城市超过60%。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工业粉尘、地面扬尘、建筑工地尘、土壤风蚀尘等。目前我国燃煤量约1.5亿吨/a,大约有2/3的工厂能源还在主要靠燃煤。这些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要污染物。

  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的,吸附着大量化学物质的细小悬浮颗粒被吸入人体,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现代都市还存在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夹带大量化学物质,如碳氢化合物、氢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们在阳光作用下,会形成一种刺激性的烟雾,能引起眼病、头痛、呼吸困难等。

  我国SO2排放量至今仍在快速上升,酸雨控制区内酸雨污染还在进一步加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40%,已发展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沙尘暴从1998年起,沙尘天气明显回升,2000年出现12次,接近60年代水平。为近50年之最,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

  可以说,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人口长期生活在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的环境空气中。而这些颗粒物在与大气中漂浮的各类污染物的相互碰撞作用中,还在不断改变着成分。1998年我国竟有7个城市的大气质量,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

据UNEP最新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的上空已经被棕色云团所笼罩。它不仅能使大气能见度下降,还会造成居民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报告还指出,如果PM2.5的浓度上升20μg/m3,中国和印度每年就会有约34万人死亡。我国这三个城市,均被纳入到全球13个棕色云团热点城市行列,并已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碳排放国,黑碳主要来自农作物秸秆和煤炭等的不完全燃烧,它和二氧化碳一样会产生温室效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近郊土壤环境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污染的土地面积早已超过1.5亿亩,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耕地约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且每年还在以大约15%的速度递增着。这些污染土地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化肥农药类有机物、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属类等。其中有些难降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能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一些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段,土壤中发现的有害物质多达近百种

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又一次升华。这是我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政治意志。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十七大报告提出“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充分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最终都会消亡,被新的文明所取代。如今,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落后与工业过度发展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需要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人类。伴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及地球村的形成,生态文明必将成为人类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发展中发展,在前进中前进。否则,民族将不复存在,人类将濒临灭亡。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列为四大文明之一。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同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商品,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是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使人们树立新的理念,正确面对“有限性”与“无限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有条件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将过去多年坚持的资源[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不仅要积极倡导进步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观念,而且要推进生态文明意识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的延伸。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生态化、无害化道路,大力发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在政治领域,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办好。加强法制建设,实行生态行政。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作用。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使人们自觉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篇2

保护革命文物的重大意义

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革命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迫切需要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传播,迫切需要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战略高度,从坚定“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篇3

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人没了,安全第一就不存在了。 蓝天白云,青草绿地,鲜花笑脸,安全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中,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是我国安全生产认识上的新飞跃,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安全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揭示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社会理论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安全发展是安全生产领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国正处于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现代工业生产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程序和环节的复杂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防控难度。安全生产事故是人与自然矛盾、行为与法规矛盾、利益驱动和社会责任矛盾的产物,从自然属性而言是不和谐的。面对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们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和谐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所谓和谐安全生产管理就是统筹影响安全生产的各方面因素的控制能力,使安全生产管理达到国家和地方的和谐、政府和企业的和谐、企业和劳动者的和谐,从而提高安全水平的一种管理系统。"和谐安全生产管理"是安全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目标。一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篇4

王晓杰:平安浙江战略的重大意义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平安浙江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些年来,历届浙江省委深刻领会和把握平安浙江战略的本质要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赋予平安浙江战略新的内涵,开辟平安中国建设在浙江实践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建设平安浙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浙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抓手、大平台,是关系浙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平安浙江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是执政为民的创新举措

  在富裕后实现安定,在多元中求得和谐,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浙江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平安浙江建设从酝酿到决策、从实施到深化、从考评到奖惩,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用群众工作统揽平安建设,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平安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在决策过程中,浙江省委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积极回应基层干部群众“不仅要刑事案件少、社会治安好的‘小平安’,更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方位的‘大平安’;不仅要生活上的富裕,更要精神上的富有;不仅要共同富裕,更要公平正义;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等意愿和呼声,立足高起点,谋划部署了“大平安”战略。

  在推进过程中,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让人民群众及时受益、多方面受益、长久受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复杂就集中整治哪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确保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最大效益。始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最大优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平安浙江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考核评估中,始终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立足于回应群众的实际需求,反映群众的真实感受,把群众知晓率、参与度、满意度作为平安考核的主要依据,群众关注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群众怎么评价就怎么考核计分,群众是否满意决定考核是否通过,真正把话语权、评判权、决定权交给群众,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平安浙江。经过13年的实践,平安浙江已经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

平安浙江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始终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是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交融互动和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从而使社会建设处在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习近平同志主导下,浙江省委先后作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建设法治浙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有机构成了浙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在这个总体布局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法治浙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此提供根本保证。这个总体布局,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性,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整体性,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

  13年来,浙江省委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与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这一明确要求,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跳出“平安”抓平安,把平安浙江建设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使浙江始终呈现民富民安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态势,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为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提供了重要保障。

  平安浙江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始终坚持中央大政方针与浙江本地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建设平安中国的先行先试实践

  始终站在全局高度谋发展,注意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反复强调的。他对浙江各级党委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切实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全党全国全省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去把握。

党中央历来对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告诫全党要“倍加维护稳定”。平安浙江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浙江省委贯彻中央精神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发展的深刻忧思和科学谋略,展现了立足一域谋全局、把握形势谋大事的风范,是坚持中央大政方针与浙江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典范之作。

  13年来,浙江省委始终保持政治警醒和行动自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创造性地谋划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在深入推进平安浙江建设中,注重从政治的高度深刻理解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观点、重要论述,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机统一起来,始终按照中央要求去谋划、去推进、去创新浙江工作,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决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自觉地把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在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历史接力的时空中来谋划,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以平安浙江成效为平安中国建设作贡献,为平安中国提供浙江方案、贡献浙江样本。

平安浙江建设的六大有益启示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蓝蔚青 责任编辑 吴晔

2017年04月11日 07:23:19

分享到: 更多

在政治领域,浙江非常重视规范政府权力,方便群众办事,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现在的“最多跑一次”,实际上对解决干群矛盾、政企矛盾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老百姓对政府比较满意。社会保障从领域全覆盖到群体全覆盖,再到人员全覆盖。

  平安浙江建设是我省发展的一大亮点。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平安浙江”。13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众志成城、久久为功。

  第一,统筹五大建设,全面建设“大平安”,针对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整治。“大平安”是浙江最早提出的,“五大建设”通盘考量。比如经济平安,浙江省这几年也是有风险的,如资金链、担保链断裂,这是严峻考验。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浙江有效地化解了经济风险,为稳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政治领域,浙江非常重视规范政府权力,方便群众办事,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现在的“最多跑一次”,实际上对解决干群矛盾、政企矛盾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老百姓对政府比较满意。社会保障从领域全覆盖到群体全覆盖,再到人员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力推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好多服务都是覆盖外来人口,提高公平程度。在文化方面倡导“最美现象”,培育和谐文化。

  第二,抓好源头治理,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了预警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向上反映,及时得到处理。普遍建立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第三方参与制度。邻避设施全国各地矛盾很多,我们省里也发生过九峰事件,现在省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办法,怎么征求意见、怎么安置、怎么补偿,都有明确合理的规定,邻避设施的推进就比较顺利了。还有领导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建立了立体化的接访处置网络,领导包案、限期结案,浙江的上访问题也得到了较好解决。

  第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浙江省矿产资源比较少,创业机会比较多,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政府服务意识比较强。而且浙江是藏富于民,政府干事情需要企业支持,靠企业支持来促进地方发展。所以浙江政企之间“亲”“清”关系一直做得比较好,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官民关系,这是浙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还有就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把基层的各种力量都整合起来,把综治工作中心改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体现出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而且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第四,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民间力量的作用。社会治理不仅是为了人民,而且要依靠人民。浙江比较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杭州上城区为三方提供对接平台,使老百姓好多需求不依靠政府就能得到满足,政府也通过购买服务提供经费资助,财政每年拨给街道、乡镇、社区一定的经费用于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又如,杭州的志愿汇,建立了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和志愿者数据库,来对接志愿服务的供需双方,现在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0万人,志愿者组织有一万多个。

  第五,建立并且落实严格的责任制。比如说通过“两张报表”落实了主要领导的责任,还建立了系统的组织架构,明确由哪个领导负总责,谁负专责,还有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责任制、考核制,还有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等,这方面确实做得非常细。

  第六,以智慧治理作为科技支撑。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实现信息共享,线上线下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移动终端,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效率,扩大了参与面。“互联网+矛盾化解”“互联网+公共安全”“互联网+执法司法”“互联网+基层自治”“互联网+诚信体系”等,把智慧治理运用到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明显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平安浙江建设与社会治理)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一批示呈现了社会治理与平安建设的一体两面关系,为今后的平安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平安中国的省域实践,2004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平安浙江建设,至今已经开展了13年,且在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显著攀升并稳居高位。追根溯源,在平安浙江战略提出之初,便凸显了“大平安”的基本战略布局,而且采取了与社会治理理念高度契合的系统举措,这些举措不仅以实践诠释了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更为今后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酝酿和提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一概念的出现,又意味着党和政府对社会领域治理范式的转变。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社会管理”是一个主流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指政府对于社会的管理职能,却也暗喻着单向度的管理方式。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社会治理替代了社会管理,成为执政党在社会领域的方针政策的标志性概念。由管理到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它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不同,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处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范式理念上的深刻转变。

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民参与、社会协同”,这说明社会治理是一个中国化的科学概念;同时,社会治理又与国际社会科学理论具有通约性,强调民众福祉、多维度参与、共同治理。这样,社会治理便为平安建设的途径和手段提供了强烈的指向:平安建设必须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民众福祉的提升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广泛参与为主要手段,以政—社—企共治为重要途径。

民生可以说是社会治理中各方的“最大公约数”,即共识的形成基础。社会治理理论告诉我们,借助民生工作和公共服务,政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动员社会,让更多的主体加入到政策形成过程中,政策的效率、效果均因多元主体参与而提高。可以说,平安浙江建设是对社会治理理论论断的完美验证。

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项目具有直接改善民生、落实民众社会权利、促进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多重功能。经过民生项目的实施,浙江省直接针对家庭和个人生计及权益的公共服务日趋精致化;项目推行唤醒了各种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参与行为大为增加,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在源头上被消除,维护社会稳定的基层力量则得到有效培育。

比如,在杭州市,无论是民生重大事项的确定、改善民生的政策抉择,还是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民生改善状况的评估,都建立了民主机制,切实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杭州市建立了城市重大工程建设民主参与机制;市政府常务会议实行开放式决策;通过“12345”市长热线、入户调查、“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市民之家”市民代表工作机制等多种方式,让市民直接参与有关民生问题的讨论和监督。对人民权益首要性的认可,使政府在施政过程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得到不断增强的政府动员能力,为平安建设提供了力量上的保障。

近年来,浙江省在平安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我们需注意到这些成就与民生工作及民众参与之间的深刻联系:平安浙江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和物质文明的稳定受益者,进而又成为平安浙江的创建者。

政府、社会及企业的协同是当代社会治理的标志,平安浙江建设中,社会组织协同、市场机制的运用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制度支撑。

近年来,浙江省改革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实行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全省累计直接登记社会组织5000多个;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推进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继续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加快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

浙江省发展社会组织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培育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在平安浙江建设中,社区社会组织在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安巡逻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场尽管存在失灵的可能,需要政府去匡正,但市场也能为公共治理提供有效的手段。平安浙江建设在借力于社会的同时,也适时地导入了市场机制。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浙江省出台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内容,要求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倾斜。同时,严肃查处损害员工、消费者、社会公共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缺乏信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危害安全等行为的惩处力度。

防疫讲话重大意义篇5

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研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古至今,我国人民便学会学习历史,剖析历史,以求更好的发展。而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当代党员群众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党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总结党的优秀经验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可以通过对成功经验的提炼和失败教训的总结,更好的完善我党的施政理论,完善我党的理论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保证今后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科学、有效。
学习好党史是增强凝聚力的需要。学习党的历史,就会看到,正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历史上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党派没有也不可能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正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几千年的剥削压迫制度,建立了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顺应世界发展变化的潮流,勇于改革,推进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使人们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学好党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世纪肩负着更加伟大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能否把党自身建设好,关系到全面建设的成效。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可以从中借鉴、吸收党的建设的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好。
学好党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只有了解昨天,才能了解今天;只有了解昨天和今天,才能对明天作出科学的预见,也才能制定并坚持实现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党90年的历史,不仅是党组织自身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的历史。我们党从领导根据地内的经济建设到解放后领导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对于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好党史是学习党的指导思想的需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首先得学懂、用通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按照要求去做自己的工作。中央对这样的学习很重视,全党上下不同时期都在不断地学习。结合党的历史,就能够了解指导思想是针对什么背景、什么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等。要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功用,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做到鉴古知今、以史育人。通过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党的艰辛历程,更加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的道理,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学好党史是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过去9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这样一些成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成功的东西。这些要总结出来,要继承下来,甚至还要发扬光大,做得更好。比如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是否真正地理解透,这方面还需要学习。学习党史,就是到“深山”、“大海”中去探索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毕竟不是党史专家,学习党史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党员干部要把党史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从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着眼于历史经验的运用,着眼于对新的实践问题的解答,着眼于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这样,学习就会有重点、有目标、有实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大党员干部善于在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的结合上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优势,把党史研究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验教训,为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真正做到让历史告诉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使现代承接传统,使现代继往开来。

学好党史是汲取党的失误教训的需要。研究党史、总结党史,不仅要总结好的方面,也要总结犯过的错误。党的历史上也发生过失误。为了避免错误再犯,一定得把犯错的原因搞清楚,把教训总结出来,警示自己以后要做得更好。学习我党党史,就是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才能勇敢地承担起明天的历史责任。在新形势时期加强党员干部对党史的学习,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治党的方针,实现我党制定的目标。

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就能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从中吸取营养,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无数党员先烈的奉献精神,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光发热,为社会作出贡献。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从党史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养分,党员干部能更好地保持党员先进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各级领导干部能增强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感,学习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提高治国理政本领,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能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牢固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推荐访问: 防疫 重大意义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