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聚焦新课堂,拓展新思路

聚焦新课堂,拓展新思路

时间:2022-03-02 00:09:43 浏览量: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案例研究——新课程、新课堂、新案例》课题研究,从当地的新课程改革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课堂教学案例积累、刨析、交流为主渠道,探讨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便捷之路,推动新课程实验的发展,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学案例;课堂研究;中学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6-0255-02

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茂名市政治教师普遍反映: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中理论学习多、操作示范过少,教师们掌握了一定的新理念却依然难免走旧路,教学方式难以转变、教学手段和目标等比较单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理念需要一定的帮扶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自主程度过低、合作的效果较为不理想、探究的深度非常有限。鉴于此,我们于2006年8月确立了《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案例研究——新课程新课堂新案例》(以下简称新课程下政治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以解决目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难题为研究对象,在教师的教学中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通过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或主动的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并以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2009年中小学创新成果奖三等奖,以下是本人在主持该课题实验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积累剖析案例,创新教师培训思路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案例研究”通过对大量来自教学一线的案例积累剖析,探讨了通过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案例示范引导,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便捷之路。

首先是积累案例,从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案例研究”是为针对当前中学政治教师教学上的迫切需要而进行的,对案例积累与教师成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两年中我们积累了300多个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案例,从这些案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组织形式比较普遍,师生互动过少,气氛过于沉闷;“灌、注、填”的教学方式方法未能较好地转变,未能较好地激发和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教学过于单一地关注个别群体、单一地关注多样形式、单一地关注知识目标,教学的公平性平等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实效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多维性的具体落实问题等还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二是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空间,课堂上读、练、做的机会过少。三是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过多地以“教”来论“教”,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成了我们在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剖析案例,由个别到一般,总结规律,揭示影响课堂教学成功的因素。我们通过开展“教学大比武”、说课比赛、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方式,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案例、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使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及时获得有关教和学的反馈信息,及时研判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是否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力求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和评价中,我们发现成功的案例总是具有以下特点: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现;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发展;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师注意研究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创设开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方式学习,注重提高政治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整合等。

第三,案例引领,用新理念的课堂进行示范。我们精选了50多个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中的30多个结集,于2008年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为广大中学政治教师提供一批可供仿效、借鉴,落实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的优秀课例。这种通过探讨课例和教学设计实例的支撑理论,避免单纯的理论阐述,也避免单纯的经验堆砌,分析探讨影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的方式,更加有利于直接激起教师的共鸣和思索,从中汲取成长的经验。

二、监控课堂变化,力促师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学案例研究”主要采用了实验案例研究法。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反思等主导因素是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与优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表现为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授课受学生欢迎的程度、被评为各级先进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教学教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或发表等等。干扰变量主要包括学校的支持,不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教学设施设备;不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家庭、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及师生关系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品质的监测,主要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反馈:学生是否主动学习并善于与人合作,是否能求新求异、勇于实践、大胆展示;是否积极思辨、善于学习,敢于质疑;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强化等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监测,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交流、评选优秀教学设计(课例、CAI课件)和学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等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师生关系、教学特色和教学成效;通过听课交流、教学反思反馈、教研成果的发表和论文评优等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动状态。

三、优选教学方法,注意整合三维目标

通过教学案例示范性研究,我们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革新教学方式,适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我们在实验中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强调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注意避免因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力求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任何课堂教学都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特别是政治课堂教学更是德育的主渠道。在课题实验中教师重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及时引导学生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丰富的人生体验,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如在七年级上册《新集体,新面貌》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情景:水牛群遇到火灾各自逃命,蚂蚁群则抱成一团,滚出火圈,最后得救了。然后请同学们思考:“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水牛和蚂蚁群遇到火灾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经过一番分析讨论后,再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蚂蚁为什么得救了?”引导大家深思,导出课题。后面这个教学细节的指向目标主要是面向起点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前面两个问题则兼顾了起点不一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觉悟性的、价值观导向性很强的严肃的问题:“你愿意选择水牛还是蚂蚁的团队生活?”

教学实录片段:

学生:(全班都异口同声地选择蚂蚁团队)

老师:“可是,并不是每一只蚂蚁都得救了,处在蚂蚁团外围的那些蚂蚁全都烧焦了,很可能这里就有你哟,你还选择这个团队吗?”

教师:(个别提问)

学生:还是选择这个团队。

教师:为什么?

学生:即使我牺牲了,但我的同伴得救了。……

这样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同时又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得到无意识的洗礼和升华。

四、养成反思习惯,全程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反省与自我观察,其目的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自身成长得更快、更专业。

两年多的实验研究,使不少教师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实验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思想行为的自我刨析,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失败的轨迹。这种内省性的努力,使教师思想的自由度、探索性与创造程度得到拓展与提升,使教师捕捉教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提高,分析教学问题的深邃程度加深,审视教学的视角更高。

也正因为如此,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的焦点和主阵地,以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的实际操作问题为取向,以课例的特色分析、教学案例点评、反思和理论阐释来引领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性发展的本课题研究,探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优化了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如讨论式教学、活动课教学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法、小组学习法、合作(竞争)学习法等进行了课堂操作层面的优化研究;对教学环境和问题创设包括课室环境、网络环境、社会环境,过程问题、结论问题、评价问题,以及对教学手段和图表、CAI课件、网络化素材等的优化运用,从而不断优化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授课的全过程,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评价指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吴永军.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美]W.James Popha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董奇,主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 新思路 聚焦 课堂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