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浅析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浅析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时间:2022-03-04 08:25:35 浏览量: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因素和消极影响因素。积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环境逐渐改善和优化,输血医学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采供血机构政策法规日趋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竞争力;消极影响因素:我国社会传统观念对行业存有偏见,事业经费保障及机构管理存在差异,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用血量需求日益增加使供血矛盾突出,现有薪酬体系使激励作用逐步弱化。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能吸引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采供血机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卫生机构,从事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检测、储存、运输和血液安全研究等职责,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与临床医学联系密切。随着输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血液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血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但是,人力资源配置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环境逐渐改善和优化

采供血机构是社会单位的基础组成部分,属于社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政治形势,都会对人力资源配置环节形成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异同在影响社会心理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变革环境所带来的经济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意味着人们是否有能力承受社会变动给自己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意味着人们能否有更多的机会从外部对就业进行再度选择,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组织的依赖就会明显降低,从而能够更加理性地考虑和接受所推行的各项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举措。

2、输血医学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输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临床治疗方法,存在历史已近百年。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输血已由一种特别的治疗手段逐渐演化成为医学科学中一门分支学科——输血医学。输血医学是多学科医学的推进和交集,它涉及了免疫学、遗传学、血液学、传染病学、移植生物学、病毒以及生物工程学等有关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如何获得合格的血液及血液制品,向患者输注的安全有效性,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产生相关反应。大力倡导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输血服务,强调的血液安全,合理使用成分血,输血的知情同意以及输血的替代方法使得在减少输血的潜在危险及相关不良反应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就浙江省而言,输血医学在全国同领域具有领先水平,学科特色和优势明显,在国内已享有较高知名度,从而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3、采供血机构政策法规日趋规范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必须遵循血液质量和血液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定性总体指标。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血站以满足临床用血及特殊血液成分需要为追求目标;建设与所在地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用血量需求相适应的、高效、合理化布局的医疗服务体系;改进和完善采供血服务能力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定量的人员配比。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提出明确要求,确定和配备数量适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血站配备卫生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75%。

(3)血站人力配置具有法定的相应资质和结构比例。总体原则应符合岗位执业资格,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接受过良好专业培训,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采供血工作人员经验及具备一定的能力;工作人员均应具有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血站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业务主管、质量主管、安全卫生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须具备法定的任职资质。

4、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职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向输血领域不断渗透,使现代输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对提高输血医学队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输血医学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具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血的能力。对血液的需求和输血安全的不断追求,还需要更多的医生、技术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继续从事这项事业,以发展的眼光和竞争的理念,让公众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一崇高的职业,因此,我们能预见输血医学行业将出现新的令人振奋的前景。

二、消极影响因素

1、我国社会传统观念对行业存有偏见

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滴血,三碗饭”“献血大伤元气”等思想根深蒂固,血站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常常背负“吸血鬼”的骂名。公众对当前医疗环境以及公益事业的整体不信任心态和误解,也涉及到输血医学领域。如公众献血这一环节是无偿的,但需要输血的病人在医院用血则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虽然医疗部门都会向病人和家属说明,他们所付出的钱是血液采集、储存、检验等附加的费用,但上述成本到底是多少,并未有相关数据的切实公布。在各种传言的作用之下,人们不免生疑:血液中心、医院究竟有没有拿着人们献的血去救人?是不是拿无偿的血液在赚钱?再者,某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献血者因献血感染上传染病的事例,给社会公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据公开调查报告显示,高达75%的人认为献血制度不透明,担心无偿捐献的血液成为医疗机构牟利的工具是造成大众不愿意献血的主要原因。而20%以上的人则害怕因为献血而染上疾病,约5%的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认为献血对身体会造成伤害。因此,受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与传统医务人员相比,采供血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不利吸引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事业经费保障及机构管理存在差异

根据《献血法》第八条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设立血站向公民采集血液,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血站应当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这个条款对血站的性质、具体的设置条件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血站管理办法》也规定:血站的建设和发展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就表明:各级政府对血站的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要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保证血站的正常、健康运转。每个地区都应按照法律规定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的要求开办血站。

当前,浙江省现有血站资金来源除血液业务收入外,一部分血站事业和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一部分血站事业和人员经费是由地方财政差额补助,即地方财政只担负血站部分人员的基本工资,而奖金发放、相关设备的购置、事业发展还需依托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另一部分则将血站血液业务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核拨返还,即地方财政不划拨资金,事业编制和人员费用、血液偿还资金等全靠血液业务收入自行解决。后两种模式的事业和人员经费等来源状况难以保障血站业务发展需要,人员经费的保障程度较低,人力资源的储备、引进更难以实现。

3、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高新技术向输血领域不断渗透,使我国输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对提高输血医学队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与用血量直接呈正相关。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年人均血液需要量在8毫升,现中国香港人均用血量达14.8毫升,而大陆人均血液需要量在1.6毫升, 但现实情况中,即使是医疗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会城市人均用血量也仅为3.87ml/人,距发达国家水平(瑞典35.1ml/人,英国33ml/人,美国25.5ml/人)尚存在很大的差距。可见,医疗卫生水平等技术环境整体偏低 ,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不大。

4、用血量需求日益增加使供血矛盾突出

无偿献血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公众参与度很高。据卫生部相关部门的预测,近几年我国用血需求量将以每年11%至15%的速度快速增长。与高速增长的用血需求相比,目前我国人口的献血率仅为0.87%,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也低于我国香港的2.8%和台湾的2.5%,即使相较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也尚有很大的差距。血液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将会继续扩大,血液供应压力将长期存在,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工作量,会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成倍增加,加班加点常态化,外加半游牧民式的工作模式和相对存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人才吸引力随之削弱。

5、现有薪酬体系使激励作用逐步弱化

薪酬管理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一个有人才竞争力的单位,必然具备有竞争力的薪酬系统。目前,采供血机构在限定薪酬总额的管理模式中,劳动与薪酬之间的这种激励机制关联度明细不足,如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等,虽然工资收入在同级不同层级,或不同级别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别也能激励劳动者在组织内部进行纵向前进,但应该说,该激励机制还是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点,在现实中具体表现在:该种机制只注意了物质方面的刺激,只考虑了一个组织内的薪酬差别,而忽视了精神层面上的激励作用,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对本组织内部薪酬多少的影响。这样的制度是在执行的若干年后,最终,工资变成了保障员工基本生活水平的工具,劳动与报酬之间的关系逐步淡化,激励机制也逐步丧失,最终演变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难以体现。

三、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述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和可变性。因此,要采取积极宣传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提高对血液事业的认知度,找回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积极争取政策,使血液事业这项公益事业从管理机制和经费保障上能够得到的扶植;在采供血内部积极探索岗位绩效考核,实现有效地薪酬激励,从而吸引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提升采供血机构的整体水平,化消极作用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爽,刘青宁,安万新,梁晓华,李雅洁,王旻,王黎.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

[2] 黄丽萍,史小武,武逢勇,钱佳齐.血站如何进行有效的职工培训[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04).

【作者简介】

苏 健(1974-)女,现供职于浙江省血液中心人力资源部.

推荐访问: 资源配置 浅析 因素 人力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