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

“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13 09:43:39 浏览量:

总结和升华,指教学过程应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成为师生主动的生命体验,教育自身也将因此而富有生命。教学相长,感情相通,师生、生生之间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2.1 第一课堂引领与熏陶的教学系统设计

学科建设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队伍建设和科研(含教研)成果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应该思索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学科和专业应当设置几个研究方向?应由谁出任学科带头人?每个研究方向由谁牵头?我们的教师是不是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秦秀白,2006: 6)?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与专业研究方向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专业发展的前景。第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主导地位即教师通过各自所授课程在课堂“教”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学科素养和批判能力。教师要维持其职业生涯,就要时刻进行新旧知识的交替,而科研,包括教学研究,正是吸取知识的促进剂(戴炜华,2006: 2)。引领作用即教师榜样力量的显现。通过以“学”为主导的课堂活动设计、校园活动设计和反思实践教学等使学生达到培养方案中制定的培养目标。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既是保证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同时也只有在教师各方面素养不断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渐完成知识的提升、观念的改变并且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社会。教师自身素养对于学生的熏陶与影响,将促进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发展,为他们在学习、做事、为人和共事等方面提供榜样,为学生一生的健康生活、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四年后学生走入社会的那一刻,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受用一生的理念和文化:高雅的品味、高尚的品行和高远的追求。

2.2 第二课堂转化与发现的教学系统设计

第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强调学生在校园大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知识的转化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教师在第一课堂知识传授后设计的课程活动和任务,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方式完成规定的活动或任务。主要包括:与网络相关的模拟学习与互动交流、参与社团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大学生课题、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工作、国内外暑期大学生项目、校内外事务服务工作等。通过设定的任务使学生能够在仿真或真实场所中验证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并完成自我知识系统的重组建构,且在这一转化和应用过程中发现各自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与误区,探索自我解决或者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连接点的设计,整合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自独立运作的部分,使每一部分成为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了整体管理与运作的效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熏陶下,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属于延伸型校园大课堂。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各国教育强调学生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非英语专业的两大优势: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写作能力。这两种能力就是以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语言能力(刘祥清,2007: 5)。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与中外友人的交往与互动中,感悟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很多学者作了概括性对比结论(左飚,2009: 109):

具备跨文化视野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从事专业工作中所必备的素质。而文化的意识只能从与人实际交往中增强。因为,只有认清冲突、互补、共存,才是文化交流的历史必然。各种文化惟有在冲突中彼此融合,在互补中各自增添活力,在共存中寻求共荣,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文明(左飚,2009: 107)。

2.3 第三课堂自主、自立和自律的教学系统设计

第三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自主、自立和自律的教学系统设计。大学教育是学生第一份不带薪的工作,这一阶段所树立的价值评判标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要在变化的世界中,让学生真正懂得知识是提升自我素质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指出:“情境”、“协作”、“会语”和“异议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特别强调要为学生提供体现于实践的机会,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汇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和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文,徐斌艳,2008:135)。正如一位哲人曾说过:阅历程度决定思维深度,思维深度决定工作水平的高度。大学教育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与实习是决定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核心环节。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给学生在“干中学、用语言做事”的机会和锻炼,从中培养综合素质(夏纪梅,2003: 87)。第三课堂中学生所折射出的问题,正是教师引导、验证和反思第一课堂教学设计和第二课堂任务教学的综合案例,是教师与社会同步的连接点,是教师认识和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3. 三大课堂融合教学体系在个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贯穿三大课堂的《报刊选读》课程教学案例

《报刊选读》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师在深刻领悟三大课堂融合教学系统设计理念和要求的前提下,把这一理念和要求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集中表现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意义的三大课堂融合的教学实践。《报刊选读》在第一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专业基本技能和一定的社会能力;在第二课堂中,以学生自主采编为重点,由专家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三课堂中,进行现场体验,以报社实习、结合意见反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指导,促进课程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新闻读写课程除安排阅读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外报刊外,大量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组织学生编写属于自己的英语报刊。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建构认知和语言能力,使报刊如实反映出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个独特阶段。该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堂教学、报刊编写和学生实习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英语能力、多媒体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针对报刊行业特点,在课程中引进了INDESIGN软件的教学,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先进的技术,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在上文提到的四种能力中,社会能力是进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传统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点。本课程在报刊采编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写作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外出采访、调查,在有意义的工作中提高与同伴合作、与陌生人接触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是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体现为学生的生活敏感力、洞察力、深度探究的能力和客观的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环球时报》资深记者来校讲座,解答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并对实践方式、成果做出点评。部分前往报社实践的学生又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促进了课程良性循环。

3.2 贯穿三大课堂的《工商导论》课程教学案例

《工商导论》课程是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交流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第三课堂设计特色突出,设计了小组创业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课题教学内容自主完成包括企业创立形式、程序、目标及文化、产品及服务、营销、财务、人力等内容在内的完整创业规划展示和规范的商业计划书。该创业设计在应用第一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商业计划书的完成须以实践教学基地为项目依据。通过三大课堂融合项目的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拓宽了就业思路。课程结束后,有些同学打算在毕业后实施自己的创业梦想。

4.结语

任何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合格的英语师资队伍都是我国英语本科教育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具体教学实践还是在教学管理中,目前都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戴炜栋、张雪梅,2007: 9)。在三大课程融合系统的具体实施与应用中,教师对设计的领悟与教师的教学背景和工作经历密不可分。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历背景的人在实施该教学系统中比具有单一工作背景的教师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源动力来自教师自我课堂教学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基于个体教学经验的教学反思意识(郭晓英,2010: 53)。新系统的实施都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将构想理念融入现实课堂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推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发思[J].外语界,2007(4):2-11.

戴炜华.外语教学研究漫语[J].外语界,2006(2):2-9.

高文、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5.

郭晓英.西部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调查与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0(4):53-60.

刘祥清.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J].外语界,2007(3):2-7.

男佐民、范谊.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外语界,2007(1):2-8.

彭宣维.与整合有关的三个基本要件[J]中国外语,2009(7):31-37.

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2-6.

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与行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7.

左飚.文化交流及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综观[J].中国外语,2009(7):107-111.

推荐访问: 三大 探究 融合 构建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