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校长应成为研究生在中学发展的助推力

校长应成为研究生在中学发展的助推力

时间:2022-03-13 10:09:17 浏览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学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些年,硕士研究生进入重点中学任教已经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博士研究生进入中学课堂也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招聘的16位教师就包括7名硕士、9名博士,全都来自国内外的著名高校。2017年,杭州的几所重点中学招聘教师,许多博士都投来了简历;在招聘过程中,学校还淘汰了很多博士——并不是拥有博士学位就一定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进入中学已经势所必然,他们究竟能给中学课堂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2017年11月,在浙江省某次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上,笔者和许多校长同仁就谈到了这个话题,并且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说到博士在中学的表现,一位校长直摇头:“我们学校就有一位985名校毕业的博士,2012年进入我校的,这些年,科研能力已经完全丧失,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出博士的印迹了;教书能力也是马马虎虎。这样的情况,始料不及啊!现在,他也很痛苦,觉得在中学实现不了价值,想离开,但在中学待的时间长了,没有科研成果,年龄也大了,大学也不要。现在想想,学校和他之间真有点相互耽误,当初真不该接收他。”

这位校长的说法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看来这样的情况在中学是普遍存在的。按照国家政策,同样在中学任教,研究生在工资、职称评审方面相较于本科学历的教师,享有较明显的优惠待遇。就以职称评审为例,具备博士学位可直接参评或认定为中学一级教师,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后即可参评高级教师;而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教师,需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方可参评中学一级教师,在中学一级教师岗位上任教5年以上才能参评高级教师;硕士则介于两者之间,最快可比本科提前2年参评高级教师。这些政策规定,预设了学历层次会在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化发展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博士在中学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博士们很痛苦,学校对他们也不是特别满意,因为他们有时候的确起不了带头表率作用,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竞赛辅导。他们在中学的未来令人担忧。而硕士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教科研未见得比本科学历的教师优秀。和后者相比,他们在学校多深造了两三年,按理说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在中小学的适应阶段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不在少数,几年下来,不仅教学方面没有达到学校期望,就连科研优势也荡然无存了。他们的学历和知识层次不如博士,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不平衡感和焦虑感也没有博士那么强烈,逐渐安于平庸日常,对他们来说似乎也是能够接受的结果。难道研究生到中学发展真的是误入歧途,浪费国家人才资源?或者仅仅是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中小学校和研究生之间怎样才不至于两相耽误?

这时,有一位校长对我说:“陆校长,你们学校的杨大忠博士我倒是认识。2013年他曾到我校做过报告,精深的科研能力令人叹服;2016年在浙江省高中语文‘疑难问题解决’公开课上,我也听过他的课,可谓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听说今年10月他还在‘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博士。他在我们学校作报告的时候曾告诉过我你是他的指导老师,我想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你的指点和引导。他在你们学校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陆校长能不能和我们说说,让我们也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今后招聘的借鉴与参考。”

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感慨。杨大忠博士当初就是由我引进到我校的高级人才,从他站上桐高(笔者所在的桐乡市高级中学)讲台的那天起,为了使他真正发挥一个博士的价值,我对他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而今,他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我不敢说这就是我引导的功劳,他的发展当然主要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但是,当初对他“量身定制”的规划以及规划后在实践中一丝不苟的执行实施,应当是促使他没有“泯然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杨大忠博士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艰难的名师培养过程;将这个过程诉诸文字,应当对中学的校长们今后如何促进硕士博士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价值与启示。

2010年6月的某一天,是我和杨大忠老师第一次在桐高见面的日子,当时他刚刚博士毕业。看了他的简历,我才知道他本科阶段学的是中文,硕士博士阶段选择的专业方向竟然是历史文献学。当时,博士的就业前景还很光明,他为什么愿意到中学而没有进入大学,是我深感疑惑的一个问题。于是,在我办公室里,我首先问了他一个问题:“小杨,你为什么没有选择大学而愿意选择中学呢?”

他非常坦诚:“因为年龄。我74年出生,今年36周岁,中东部地区许多大学只要35周岁以下的博士。像我这样的大龄应届博士,只能去西部高校,但我不愿意去西部,所以我愿意选择中学。”

我接着问:“中学很苦的,不像大学那么轻松。你硕士博士六年,应当习惯大学生活了,进入中学,一切要从头开始,你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他回答得也很干脆:“在读研之前,我在老家当了9年初中教师,中学教学,我肯定能够适应。”

能看得出,如果浙江地区有大学愿意接收他,他肯定不愿意进入中学。像他这样的博士,之所以愿意进入中学,并非出自对中学教育的热爱,而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选择下策。那么,这样的博士,要,还是不要呢?

当时嘉兴大市五县二区的中学里,别说像他这样的全日制博士,就是在职博士也没有。引进第一位博士,对于学校的确是非常有面子的事。但是,如果把他引进来仅仅作为装饰学校的金字招牌,而不合理利用他精深的研究能力,一旦他“泯然众人”,不能整体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就违背了引进他的初衷。而且他还将深陷痛苦之中,毕竟他头上顶着博士的帽子,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来说,与知识层次低于自己的人共事,却体现不出任何专业上的优势,恐怕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把博士引進中学,必须全面考虑到他们的感受。

遗憾的是,许多重点中学招聘博士,完全是冲着博士的帽子去的。至于博士在中学如何发展,完全不在某些校长的考虑之内。在他们看来,学校有博士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可观,似乎就显示出学校档次与层次的提升,可谓面子光鲜。把博士招聘过来,却没有制定任何发展规划和激励措施,任随他们完全变成普通教师,根本不顾及博士的切身感受,这在引进博士的初衷上就是错误的。

这么说,并不是要校长给硕士博士的发展单独开小灶,而是要顾及到他们在中学的特殊性。引进硕士博士,第一要义是在他们站稳课堂的前提下,决不能让他们的科研能力废失,尤其是博士,不能出现“博士不博”的现象,否则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这是我在引进杨大忠博士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于是,我对杨博士说:“感谢你对桐高的信任,但你以博士的身份进入桐高,我必须从起点上给你提一些高要求。第一,尽早站稳课堂,使你的教学能力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二,对你的科研进行量化考核,要求就是每年两篇教学科研方面的文章发表于核心期刊。如果你能接受这两点要求,我愿意马上和你签约。”

应当说,第一个要求具有普遍性,任何人走上中学讲台,必须将教学当作工作的第一要义,毕竟教学能力是立足中学课堂的基础;第二个要求则可能过高,毕竟博士之前从事的学术研究与中学的教科研还有着较大的不同,在短期内转向、适应教科研并且每年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难度可能有点大。他会接受我的建议吗?

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几乎不假思索地说:“行!这点要求难不倒我。”就这样,他成为桐高的一员了。

但那时桐高历史教师富余,缺的是语文教师,于是,我让杨老师改行教语文,毕竟他大学本科阶段学的是中文。或许有人认为让他放弃硕士博士阶段的历史专业改教语文很可惜,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在中学,每个学科都是平等的,加上文史不分家,他当然能够教语文,何况他还是中文科班出身。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监督他的发展,我还让他进了我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并且主动担任了他的指导老师。

他的确是一位非常具有上进心的博士。刚进桐高,他承担了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并且担任了其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每天早上,他起得比任何学生都要早,带领学生跑操,下班级指导学生早读;作业批改一丝不苟;布置工作头头是道。但是,毕竟与中学讲台脱离了一段时间,起初授课,他往往抓不住教学重点,有时甚至围绕一个小小的细节分析上一节课。这固然显示出他精深的文本解读能力,但在惜时如金的中学课堂,这样授课难免本末倒置。为了提高他的教学能力,我经常在事先没有通知他的情况下走进他的课堂,观摩他的课,然后课下对其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对我的建议,他虚心接受。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先前的缺陷不见了,他的课堂开始显示出独有的特色:文本挖掘深,课外知识拓展丰富,课堂推进层次分明,加上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在班级进行的每次评教中,他都稳居前三,从没有掉队过。他已经完全站稳了课堂!

但每年发表两篇核心期刊的硬性要求对他似乎有点过高,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他硕士博士阶段研究的历史文献学与中学的语文教研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当然不会那么容易。开始的那段时间,他到处投稿,但处处碰壁,这使他很沮丧;有时他在我面前叹苦:“陆校长,你交给我的任务恐怕难以完成啊!”我告诉他:“那你就放弃吧,安安心心教书,像其他老师那样做个教书匠,怎么样?我不会怪你。”没想到他竟然倔强地回答:“不!我既然答应了陆校长,就必须做到。困难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我就不相信每年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比读博士还要困难。”

他终于达到了我的要求,在我规定的时间内,两篇核心期刊顺利出炉;可喜的是,由此发端,他的教科研能力突飞猛进。现在,他每年发表在中学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何止两篇,就拿2017年来说,他总计发表了18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8篇,令人惊叹。学校每年评选科研标兵,他都是无可置疑的一等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专注于语文教研,而且还是浙江省内的《水浒》研究专家,自来到桐高,他已经出版了两本关于《水浒》研究的专著,发表《水浒》研究论文20余篇。现在,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被推选为浙江《水浒》研究会的副会长。可以说,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齐头并进,已经成为他研究的大方向。

追根溯源,杨大忠博士能够在教学研究上不退反进,我当初对他的硬性要求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没有这些硬性要求,他很可能会步许多中学博士教师的后尘,丧失原先的研究能力,最终蜕变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教书匠。所以,校长将博士引进中学,如何引导他们在新的研究领域转型,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重点中学的发展,绝不仅仅取决于高考升学率与尖子生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将会在名校效应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博士的研究能力重新挖掘出来,在教科研上形成动力,延伸出新的研究思维与惯性,从而在教师队伍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是校长引进博士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博士在中学站稳了课堂并擅长科研,接下来就是让博士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了。就杨大忠博士在桐高的发展来看,他凭借精深的研究能力成为了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主持课题与论文的申报、指导与写作工作;教学与科研成就了他,進入桐高第三年,他实至名归地顺利评上了高级教师。2017年10月,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在我校举行,杨大忠博士主动请缨代表浙江出战,并不负众望地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二名)。由此可见,他的光明前途是可以预料的。

在笔者看来,不少博士在中学发展不顺,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引导工作不力,应试教育的磨蚀,对科研的不重视等等,都对他们的发展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而成就感的缺失,更是影响他们发展的重大负面因素。如何使博士感受到在中学的职业成就感,这也是校长将博士引进中学后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

大学偏重科研不同,中学的工作侧重于课堂教学与教学效果;与本科学历的教师相比,硕士、博士的课堂教学未必会占优势。在中学待的时间久了,一些博士的发展没有超过本科生与硕士生,一些硕士比不上本科,都是很正常的,因而他们中不少人心灰意冷,趋向消沉,日益沉寂。对于这样的群体,校长如果不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中学如鱼得水地发挥自身优势,进而获得成就感,他们必定会失望低迷。客观来说,也是教师资源的浪费。

就拿杨大忠博士来说,他的发展不仅在浙江的语文界有目共睹,而且还引起了一些高等院校的关注。2016年,浙江某高校想把他作为博士科研骨干从桐高挖走,我征求他的意见,他毫不犹豫:“不想去,我就想待在桐高。”我问他:“你当初不就是想进大学吗?”他很淡然地回答:“此一时彼一时,那是过去的想法。如果我在中学碌碌无为,一旦有进大学的机会,我当然会毫不犹豫离开中学。但是现在,我在中学非常有成就感,没有必要去大学,中学课堂也可以实现我的价值。”

是什么让杨大忠博士爱上了中学课堂而甘愿放弃大学的召唤?是在中学获得的职业成就感。他在中学发展的良好势头,固然还是依靠他自身的努力,但作为校长,我对他教学事业的积极支持,对他科研的严格要求,对他工作的种种指引规划,使他的事业最终结出了丰硕之花,不致于堕落为一个平庸的博士,这也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

中学的运转特征与工作性质,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职业激情与职业理想,研究生也不能免疫。如何让研究生在中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校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大忠博士在桐高取得的成绩,为博士在中学的发展提供了一面足以借鉴的镜子,对于学历层次低一级别的硕士来说,也不乏借鉴意义。研究生一旦进入中学,校长应当创造条件对他们的发展起到指引作用,严格要求,甚至可以采取量化的方式执行相关考核,在促使他们发展的同时,更要使他们在中学获得切切实实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如此,方不辜负他们多年求学的价值与意义,也不至于造成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推荐访问: 助推 校长 研究生 中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