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问题区域识别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问题区域识别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3-14 08:28:58 浏览量:

摘要:问题区域识别是甄别区域类型和实施精准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问题区域的定性识别已经有较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在定量识别方面,研究成果则较为鲜见。为此,需要剖析问题区域的基本内涵与本质特征,探讨并构建一个问题区域识别的两步法指标体系:首先是构建起一个识别某区域是否为问题区域的指标体系,其次是构建一个识别该区域为哪一类具体问题区域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问题区域;区域问题;识别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174-04

一、相关研究述评

准确识别问题区域是制定精准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困扰这一重要基础性工作的首先是对问题区域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界定,其次是对问题区域特征缺乏深刻认识,因而没能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识别指标体系。

关于问题区域的科学内涵,虽有不少提法,但是当前引用比较多的还是张可云2005年的界定:问题区域也称问题地区,是由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确定的受援对象,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而且若无中央政府援助则难以靠自身力量医治这些病症的区域。为了更加强调问题区域的政策对象性,彭澎指出问题区域既是区域问题突出的地域空间,又因为更具有区域政策作用的对象属性,更是一种“政策空间”。

1966年,汤普森(J.H-Thompson)在《对制造业地理的几点理论思考》中提出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遵循一个规则的变化次序,即从成长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老年阶段。不同阶段的区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处于不同的竞争地位。同时,区域越大,其存在的区域问题类型可能越多,也就是说不同的问题区域可能并存于同一经济区域。从目前国际研究的经验和实践来看,问题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要么发展不足,处于贫困落后阶段;要么发展过度,处于膨胀阶段;要么发展过时,处于萧条阶段。对应这三类区域问题,可以将问题区域分为落后区域、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三类。

缓解区域问题和引导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区域经济政策。科学高效的区域政策的制定必然要以准确的问题区域识别为前提。目前的研究,相对集中于区域病的识别方法探讨,如,克拉克相对指标法和主导产业所处阶段法可以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发生病变的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则是判断问题区域疾病程度与病变部位的诊断方法。应该说对这些方法的探讨并不直接指导问题区域识别,但是对于引导问题区域的识别方法讨论及指标体系构建仍具有积极价值。

即便如此,现有研究成果中也有一些直接指引问题区域识别的方法。随着新型研究手段的应用,有些学者先后提出了多种识别落后区和萧条区这类匀质区域的方法,其中比较简洁的有指数加权法,比较复杂的有因素分析法等。指数加权法采用区域的综合权数与平均权数之差不超过标准离差就归为一类的办法,将具有共同特点的地区纳入同一问题区域。由于指数加权法比较简单,西方学者在应用中为了更加全面地归类区域,逐步将其复杂化,将其发展成为聚类分析法和社会地区分析法。另外,为了更加确切地反映出影响区域问题产生的多因素性,美国学者贝里1961年在《划分多因素匀质区域的方法》一文中率先应用了这种方法。其后,史密斯、斯彭斯等学者运用这种方法识别了英国的问题区域。而针对作为功能区域的膨胀区的识别,张可云指出,划分这类问题区域的关键,是将相互依赖程度很大的基本空间单元组合在一起。这种区域划分关注的重点是中心城市的流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匀质性。在具体的识别方法中,有侧重理论观察分析的,如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其运用理论物理学中的引力模型来研究各中心问的理论吸引力。西方经济学者齐普夫、赖利、斯图尔特和斯托夫尔等提出并研究了“社会物理场”,这是牛顿物理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后来西方学者在此法的基础上发展出黑白模型的新方法。还有侧重于实际观察分析的,如流分析,格林曾用公共汽车服务作为经济联系指标来研究一个中心的影响范围,对于复杂的流分析,通常还会运用到图论与分组聚类分析等较复杂的方法。

在运用上述识别方法时,指标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大多数国家通常采用的是一套社会经济或生态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大致分为了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和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在我国,关于问题区域的识别,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彭澎认为,问题区域识别的当务之急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出发,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识别程序,为此构建了一个包括7个步骤的问题区域识别程序,并指出了三类区域应该根据国际经验和自身特征,确定识别的主要标准、指标和方法。

从已有研究分析,目前的识别方法研究主要是进行一些指标计算和模型分析,鲜有直接构建一套逻辑识别方法,并以此建立逐一甄别的指标体系。因此,构建一套逻辑完善、对症断病、简单准确的问题区域识别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依赖指标体系的两步识别法,来深化问题区域识别研究。

二、问题区域识别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问题区域的总体特征

区域患病成为问题区域后,无论成为哪类患病区,都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便是检验一个区域是否发生病变的重要依据。

1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问题区域在资源配置方面要么存在资源禀赋缺陷,如落后区域在获得资本和人才方面、萧条区域在获得技术方面、膨胀区域在获得土地等自然资源方面均存在问题;要么存在资源配置能力低下,由于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对既有资源不能做到合理配置,造成最终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2 产业结构失调

产业结构失调,是问题区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来看,分别表现为:落后区域产业结构档次低下;萧条区域的产业结构则因为没有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逐步落伍过时;膨胀区域则表现为产业超载,空间布局新旧杂乱,出现了严重的恶性竞争。

3 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低下

问题区域在经济增长方面,都表现出速度缓慢,甚至负增长的局面。因此,衡量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增长率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现象,区域的经济效益一般会低于正常区域。

4 人口流动大、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

问题区域的产业结构失调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供求出现失衡。其中,落后区域和萧条区域会表现为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在膨胀区域则是劳动力供不应求。总之,问题区域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当地人口流动量大,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5 人民的生活趋坏

在落后区和萧条区,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就业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落后区人们的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萧条区人们的收入情况将处于恶化境地,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为

负。而膨胀区日益拥挤的城市空间,匮乏各种日常生产、生活设施也将带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6 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

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区域时,我们会发现,总体来看,问题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备是不到位的。落后区由于财政困难,往往是基础设施配备不够。萧条区则是由于处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传统工业的发展,没有及时更新相关基础设施配备。膨胀区则是由于经济发展规模过快,人口聚集能力过强,导致当地的基础设施赶不上城市经济活动的增长步伐,处于被动追随状态。

(二)问题区域的个性特征

三类问题区域还分别具有一些显著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便构成了识别一个问题区域具体应该归入哪一类问题区域的类别依据。

落后区域个性特征的集中表现是“落后、贫困”,经济总量小、增长速度慢、质量低、产业结构档次低、政府财政拮据、贫困人口多、人们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下是其主要特征。一般来说,这类区域病原如果没有找到或找到了但还没有得到根治,病情将会进一步恶化,最后,导致落后地区长期陷于“低水平循环陷阱”,无力迈过工业化门槛而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萧条区域是指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及时按照世界先进技术和产业提档升级要求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致使本身经济结构不断陈旧的区域。“萧条、陈旧、死气沉沉”是这类问题区域的主要病态。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将近枯竭、产业结构传统、污染大、能耗高、经济增长下降甚至为负是这类区域的典型个性特征。对于这类区域,如果不及时治理,还将沦为贫困区域。目前,在我国,“老工业区”和“资源型城市”就是这类区域的典型代表

膨胀区域是指那些经济发展规模过大,超过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膨胀、臃肿、拥挤”是这类区域的主要病态,城市人口膨胀、交通堵塞、住房拥挤、新旧产业并存、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城乡边缘区问题加剧、环境恶化、中心城区衰退、开发区蔓延、土地浪费严重、公共安全危机凸现等是这类问题区域的主要个性特征。这类区域若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产业部门,将引起整个区域竞争力下降而陷入萧条的泥潭。

三、问题区域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首先,整个识别体系要建立在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为空间判断标准基础之上。其次,在指标的选择时,总体而言要倾向于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政府干预目标的约束下,问题区域识别的指标选择除了要遵循科学性、可获得性、简洁性、可接受性、可比性和动态性等基本原则以外,还要遵循“准确”原则,即就问题区域本身的特征集中构建体现“病症”的指标。

(二)设计思路

识别指标体系分为两个逻辑步骤。首先,构建一个问题区域的综合判断体系,识别某一对象区域是否为问题区域。其次,构建问题区域的归类判别体系,对有疾病的区域进行再次诊断,识别该问题区域应该具体归为哪一类或者多类问题区域。 具体逻辑思路如图l所示。首先,输入判断区域的区情信息和相关数据,对“有无疾病”识别指标集进行判断,如果得分为满分,并通过了现实中公众的参与反馈,则该区域属于正常区域。否则,根据在综合判断体系中的具体得分情况,可以直接将识别区域放入某类判别指标体系中判断,也可以从某一类开始逐一检验。最后识别结果满足某类区域,并且通过公众参与反馈,则为该类区域。

(三)综合判断指标集的构建

在目前鉴别问题区域的两种方法中,克拉克相对指标法提出的两个指标,经过组合后,可以识别出繁荣地区、发展中地区、潜在萧条地区和萧条地区。主导产业阶段法则以区域产业结构为鉴别出发点。而问题区域的一个重要共同特征便是产业结构出现问题,因此,这两种方法为当前构建综合判断指标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根据问题区域的总体特征,借鉴上述两种识别方法,本文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和就业四个方面来诊断一个区域有无疾病,同时也将其作为指标集的一级指标。

经济发展方面选择当地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当地人均GDP增长率/全国人均GDP增长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当地第一产业比重/全国平均…第一产业比重,当地第二产业比重/全国平均第二产业比重,当地新兴工业产值/当地传统工业产值,当地新兴工业数量密度/当地传统工业数量密度,当地主导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收入方面选择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就业方面采用当地劳动力供求缺口/全国劳动力平均供求缺口等,以上10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

经过判断之后,当得分为满分即10分时,当年该区域运行情况通过指标体系检测;如果再与现实中公众的参与反馈结果相符,可判定该区域为正常区域。反之,则要继续判断,要根据具体得分情况,判断出该区域可能患有的病症,然后直接用某类归类判别指标集判断,或者参照随后的归类判别指标集逐一检验和判断,最终得出结果。

(四)归类判别指标的构建

1 落后区识别指标集

2 萧条区识别指标集

萧条区指标集的构建要集中反映其萧条趋势。在指标集的构建时,一级指标选择借鉴落后区,仍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收入和就业水平四方面入手。

根据以上对指标集的描述,构建起判断一个区域是否为问题区域的指标体系(见表1)。

依据落后区域“贫困、落后”的总体病态特征,构造落后区域识别指标集。首先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收入、人口与就业水平四个方面切人,并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其次依据落后区域基本特征,选取最具针对性的细化指标作为二级指标;最后依据现实情况和取值规则及评分,得出当年诊断结果与识别结论。

根据落后区具体情况,构建以下指标框架见表2:

二级指标的选择则充分体现萧条区域鲜明的个性特征。此外,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萧条区的情况,要适当考虑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关指标(见表3)。

3 膨胀区识别指标集

膨胀区指标集的构建要集中体现“膨胀、臃肿、拥挤”的病态特征,与其他两类患病区相比,膨胀区患病根源更多的是自身的发展超过了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而在构建其识别指标集时,一级指标的选择与前两类略有区别,从城市人口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生产运作水平三方面切人,再以膨胀区个性特征为依据,构建特色二级指标(见表4)。

4 指标集运用规则

将判断区域放入识别指标体系中各个识别打分。在第一个步骤中,当得分为满分时,初步说明该区域不是问题区域,为了保证结果的正确性,还需要通过公众参与反馈,如果公众反馈也通过,则可判断该区域为正常区域;当得分非满分,说明该区域肯定是问题区域,需要进入第二个步骤进一步识别。在第二个步骤中,当得分为满分时,该区域一般属于当前识别指标集代表的问题区域,但是为了和实际相符合,还要通过公众参与反馈,才能完全肯定,终止识别工作;当得分不是满分时,需要进入其他两类区域的识别指标集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在上述识别工作中,每一次完整的识别都是对当年数据进行的检验,实际上是静态检验;问题区域自身的区域性问题不少都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应该有动态考察。在实践工作中,一方面为了防止偶然性错误,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患病区域的病情程度,往往需要选择多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结果检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根据定性判断,初步构建了一个问题区域类别识别逻辑指标体系,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还需进一步作实证分析,然后通过实证分析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相关结果对其中的构成指标、判断方法和相关标准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4]安树伟,肖金成,吉新峰“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政策调整研究[J],发展研究,2010,(7)

[2]彭澎,中国问题区域识别的意义及其构想[J]经济问题探索,2009,(4)

[3]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5—14

[4]张文 汤金丽,中国问题区域的演变趋势与治理方向[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聂化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0—121

[6]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4—186

[7]安树伟,中国大都市区膨胀病的国家治理政策[J],改革与战略,2009,(3)

责任编辑:陈剑

推荐访问: 指标体系 识别 构建 区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