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研究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的认识研究

时间:2022-03-16 09:06:53 浏览量:

摘 要: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材编排与教学要求上又有着很大区别,初中地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侧重于理性分析;初中地理强调“地”,高中地理强调“理”,初中地理要求了解“有什么”,高中地理要求解释“为什么”。因此,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地理 教学 认识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211-02

熟悉高中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地理学科是所有高考科目中唯一一个把初中教材纳入高考复习的科目。可想而知,初中地理知识在高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对地理试题的解答影响极大,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大都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主题,以区域地理为归宿,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地理内容在高考中甚至独立成题,例如2012年新课标文综卷的第10~11题。

图1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 m B.230 m

C.340 m D.420 m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 m B.310 m

C.360 m D.410 m

这组题目完全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等高线知识来解决。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材编排与教学要求上又有着很大区别,初中地理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高中地理侧重于理性分析;初中地理强调“地”,高中地理强调“理”,初中地理要求了解“有什么”,高中地理要求解释“为什么”。因此,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想就自己几年来的高中教学实践,结合初中地理教学谈几点看法。

1 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再认识

相对于过去的老教材来说,新教材已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与完整性,而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其内容呈现形式也更加灵活。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的甚至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阅读”和“活动”中的要求却有较高要求。因为缺少必要的知识铺垫,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问题的分析、讨论、探究等都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对我们老师来说,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也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与目的,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理解。

1.1 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空间概念

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学科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空间位置决定着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因而学好地理必须具有空间位置和事物空间联系的理性思考能力,这个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空间概念的构建过程。整个中学阶段都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培养这种能力,其中在初中阶段完成学习效果的优劣程度决定他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顺利与否。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部分时,我们先进行经纬网的教学,重点突出经纬线的形状、长度,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的划分等,给学生构建“骨架地球”;然后添加海陆分布构建“平面地球”;再增加山脉等地形形成“立体地球”。在教学中国地理部分时我们同样可以把中国政区,中国地形等相关内容构建成空间概念,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

1.2 渗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特征

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又分为总论和分区两部分,各部分都包含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来看,“综合性”与“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探究地理问题的两条主线。从区域内看,应该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区域特征;从区域之间来看,应该关注区域特征、区域发展的差异以及区域联系。例如,学习北方地区时就应该关注与南方的对比,找出差异,并关注北方与南方之间的联系,“南水北调”的事例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地理上的区际联系。另外,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关系看,自然地理知识能够很好地解释人文现象的发生背景,并为人类活动提供很多指导。人文地理知识也能够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这种思想在地理总论部分和分区部分都有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长江与黄河的开发,各河段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措施;分区地理中各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中考总复习时一定要体现地理学科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2 理清原理,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的不同点之一是初中地理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中地理更侧重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初中地理阶段多倾向于感性知识的记忆与规律总结。在这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中又提醒老师们不能片面的把其理解为限制学生探究地理“道理”。“原则上”“较深层次”表示出这里的要求具有弹性空间。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只是主题不宜过难、过繁。

前段时间,我在引领学生复习世界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时提出了两个问题——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哪些?世界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好多学生都回答出了“世界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很明显,学生们对降水分布的原因并没弄明白。所以,对于一些原理性的知识,我们应当引领学生去分析、去探究。下面我就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成因做一解析,仅供参考。

老师们应该清楚,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基本原理是:(1)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主要通过昼长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来体现,他们都与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少呈正相关,气温分布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2)大气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有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之分,上升气流控制地区(即低气压控制地区)降水多,下沉气流控制地区(即高气压控制地区)降水少;水平方向上,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温暖湿润,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往往干燥;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较湿润,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较干燥。(3)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高与陆地,沿海地区温差小于内陆。(4)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5)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理清了这些基本原理后再去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就容易多了。

因此,为了避免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着眼学生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涛玲,汤国安,杨秀萍.中学GIS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地理教学,2012(24):24-27.

[2]李功爱.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课的几点要求[J].地理教学,2009(8):5-7.

[3]黎亚平.中学地理“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地理教育,2002(1):8-9.

推荐访问: 浅谈 中学 地理教学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