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基于协同理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探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途径探究

时间:2022-03-18 09:45:05 浏览量: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能够在理论、内容、方法上形成交叉与互补,继而产生协同效应。推动两者协同一体化发展,是同时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应用协同理论,探索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产生关联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并最终产生协同效应而提高两者整体功效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1000705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厘清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括,也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认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提出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大众化,更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中之重,它是指通过理论宣传和传播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科学理论,以实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2]。这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6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内容。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当前主要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巩固无产阶级的思想统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等方面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人们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化道德规范、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当前主要是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人们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二、协同视野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本文应用协同理论,探索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产生关联作用、形成整体合力,并最终产生协同效应而提高两者整体功效的途径。

“协同”(synergy)一词来源于自然科学。上世纪70年代初,在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协同学”的基本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与自组织原理三个方面。哈肯在《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一书中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结果整个系统形成一些微观个体层次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4]

协同效应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目标,各子系统或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它侧重强调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者各个部门、各个功能块在同一时刻具有相似的地位、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协作、产生关联运动进而出现新的结构与功能[5]。协同理论是指基于所面临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运用协同学原理,根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目标对系统实现有效管理,以实现系统协调并产生协同效应。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原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基础。虽然两者在教育内容涉及范围与教育方法侧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等多个相同或类似的要素,两者的结构要素存在着关联关系,把握这种关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综合性大系统,催发两者产生协同效应,可以同时极大地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辨析两者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侧重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治性教育”,而对于“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很少;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对人民群众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因而不仅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引导人民群众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还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可见,两者教育内容的涉及范围有所不同。

两者教育方法的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6]317318,只有采取“从外面灌输进去”[6]317的方法,才能为一般大众所接受、所掌握,必须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宣传普及工作,才能使之走向大众化,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方法主要为“灌输法”;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采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不同观点广泛交流、相互碰撞,人们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对人的主体性的增强提供了条件,旨在不断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推动人们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若单靠“灌输法”显然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既重视灌输式教育,又重视受教育者内省自律的自我教育。可见,两种教育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辨析 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并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作为理论支点。因此,两者的理论基础相同。

两者的根本目标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进而以全面系统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解决好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包括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促进国家政治生活的进步与发展、促进社会的文化发展,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两者的价值实现本质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出发,用通俗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内化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角度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属性作用于主体,主体以其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加以筛选、吸收、加工、改造,使之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8]。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本质都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两者的教育对象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应当指归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而非为“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9],“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0],把来自人民群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重新交给人民群众,对大众进行教育、引导、动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国家中的全体社会成员,“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3]217。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全体人民群众。

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客体主体化实现的,旨在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两者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某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而某些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逐步解决。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它仅仅侧重于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信仰、思维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政治性教育”实践活动,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它一般是不涉及的。因此,不能人为地割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把两者简单、盲目地合二为一[11]。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协调、同步、合作的关系,两者结构要素具有的同一性为协同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形成1+1>2的协调、同步、合作的整体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对于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12]。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引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不仅会使思想政治工作者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构建一种主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扎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群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信念,而且对于在全社会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3]。为此,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资源等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促使协同效应的产生。根据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运用协同理论,笔者提出了以下几条促进二者协同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突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地位 各级党委及各单位、各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作用与意义,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大众化的进程中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充分体会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落到实处。因而,需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平时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结合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主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宣传工作者以及党的各级干部组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由各级党委干部及社会、学校中的政工干部组成。这两支队伍本身就存在交叉的区域,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促使这两支队伍的结合、协作、对话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注重对各级党委干部、社会及学校中的政工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掌握对人民群众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和技巧,使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帮助人民群众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其次,组织这两支队伍经常在一起交流工作情况,通过沟通、交流心得体会不断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最后,大力提高既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使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合与协同。通过采取这些方法,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相互协作。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知识的比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精髓,围绕改革开放的主线,密切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状况的新情况、新变化开展教育工作。这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还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也应当突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注重引导群众树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帮助群众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道德价值体系。坚定不移地宣传、普及并在人民群众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了创新性内容,也为加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内容要求。

(四)采用通俗化、群众化、时代化的教育形式,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点、风格简明朴实、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同时开展。一是要打造一批大众化宣传品牌,普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在宣传普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中实现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要针对群众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批深入浅出,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又有通俗生动的大众语言,使大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普及读物。二是要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如切实利用好电视、电影和网络、报刊、黑板报、广播、标语、社区公开栏等教育载体。三是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特色文化活动。如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四是要设立专项资金,保证财政投入,加快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五是要拓宽群众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以上几种措施,能够在深入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五)利用网络载体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QQ群、博客等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当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融合,协同一体化发展,“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阵地”[14]。首先,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页或专栏,用于发布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息,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在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同处于一小团体中的社会成员组成的QQ群中不定期发布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点动态、最新研究进展状况以及践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榜样的先进事迹;再次,在高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部门的局域网内链接视频点播系统,局域网内的所有成员能够自由地点播节目库中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相关的视频节目。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利用网络载体在向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体化发展,其目的是同时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不仅需要这两个子系统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大系统,更需要这个大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结构优化,各个要素密切联系、相互协作。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期,应当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从“理论掌握大众”并进而转化为物质力量,以及个人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入手,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协调配合,在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协同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 李中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与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21.

[3]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233.

[5] 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6]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8] 王玉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9.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1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1] 杨静娴.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综述[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093.

[12] 胡洪彬.Web2.0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15.

[13] 吴满意,谢海蓉.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7.

[14]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80.

推荐访问: 大众 马克思主义 探究 协同 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