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应该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03-22 09:11:59 浏览量:

德育是为一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它必然要以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要把“忠于祖国”放在核心位置上,把健全人格的培养作为道德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实现德育的科学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仅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应具有“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些基本能力。因此教育领域仍然存着很多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德育工作在现代建设新形势下应该怎样认识孩子,尊重孩子,从而有效发挥教育界的功能,体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形成适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体系。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规律,建立小学生成长发展常模,从而为学生健康发展决定对策,提供较为确切的依据。我认为,那就必须在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多下工夫。

从德育过程看,不管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如何崇高,如果没有道德文化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要求就不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又是德育过程最复杂的一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应着力于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正确的道德认识要靠道德情感支持

德育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情感的作用,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这种具体事物和形象相联系的教育氛围中产生的情感,将成为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识的基础。首先,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具有一种激发动机作用,它促使一个人积极受某种道德教育,努力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其次,学生对道德可信度的认可总是和一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孩子们学会感受的时候,教师的话才能打动儿童的心”。第三,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识的发展。有过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往往首先被人感知,而且记忆深刻牢固。前苏联教学理论家斯卡特金认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人的思维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无论是在学习活动的哪一个阶段,是学习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联合体,结束联合体,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

二、良好的道德动机要靠道德情感激发

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而动机系统的驱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道德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的发挥。作为个性特殊表现的品德,它的动机系统就是与道德相关的需要的具体表现,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快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苦恼。道德教育为了满足需要就会积极去履行道德义务,表现出道德的行为。而只有经过多次情感体验,依靠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才能使个体的道德需要人格化,成为自觉的需要。

三、高尚的道德行为要靠道德情感引发和调节

人的认识并不一定导致行为,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产生,需要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英国近代伦理学家、哲学家休谟认为:“心灵处于自在状态中时,就立刻萎靡下去;为了要保持它的热忱,必须时时刻刻有一个新的情感予以支持”。从这可得知,人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功能。随着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不累积,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定向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常由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来的“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由情感引发和调节人的道德认识从而产生道德行为。

四、思想观念的转化要靠道德情感催化

学生的接受思想观念有“先入为主”的规律,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对行为习惯的认识,对后来的教育影响会进行主观选择。当教师教授的思想观念和学生的需要一致时,学生接受,不一致就受到抵制和排斥,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思想斗争,并促使其思想上的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就要有计划地给学生组织一些教育活动,而这种教育活动能否奏效,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人的意识并不是电子计算机的存贮器。认识只有在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心灵上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精神时,才能转化为信念。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具有倾向性的选择过滤作用,借用道德情感参与,可以改善和优化学生对道德认识的选择。道德情感促使一个人的积极愉悦地接受外部影响,即所谓的“情通而理自达”。因此,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化要通过情感教育,只有在情感活动中,新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如果心不为所动,再正确的道德也不能接受,“攻心”才能“化心”、“攻心”离不开道德情感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五、道德习惯的养成要靠道德情感推动

道德情感推动人们养成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实质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情感,当学生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时,如果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使学生不断地从老师、同学、伙伴、家长、亲友和社会人士那里得到正面评价,学生就会一次一次地产生兴奋和愉悦的体验,随着这种积极情感的积淀,学生就能养成某种道德习惯。这说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道德情感的推动和鼓舞。

总之,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学生的德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脱离道德情感的道德知识的灌输,是造成品德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而二者结合起来的德育,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德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我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始终把握培养道德情感这一主线,应该注重以情育人。

推荐访问: 加强对 道德 培养 情感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