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评述《道藏养生》的新旨趣

评述《道藏养生》的新旨趣

时间:2022-03-23 11:39:57 浏览量:

道教贵重生命,并热情洋溢地关注养生之道。近则务求健康长寿,远则追求长生不死。究其核心义理与持行方术,主要乃源自先秦方仙道与神仙家之术说。具有道教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首见于魏晋郑隐所遗存的养生类书一百五卷(见《抱朴子·内篇·遐览》)及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尔后,随着道教的发展,关涉养生的经书文献,也就日渐增多,大都为历代朝廷敕旨编修的道教经书总集《道藏》所收载。公元21世纪初,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有鉴于自明代万历迄今已400余年,未曾重新编修《道藏》,后出的道教经书也未能被收载入藏,故而他发起、组织并主持编修了可以纳入现代文明规范体系的《中华道藏》,收载道教典籍总1526种。其中,专论“养生”一类的经书,主要收载于第四部类“道法众术”内。在《中华道藏》将成之际,主编张继禹又有鉴于道教文献卷帙浩繁,养生资料散存其中甚多,读者检阅不易,应用尤难,乃又组织专家学者特从道教典籍中选出养生资料,撷拾珠英,串联成编。是编分作九类,每类前冠以提要,概述旨趣,略示阅读门径,此书名《道藏养生》。①

耄翁我,素喜阅读养生类图书,近年有幸获得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线装《道藏养生》一部(共八册),捧而细为观览,学习道教养生理法知识。该部道教养生类书,系按类别具体核心内容,择录道教典籍中有关联的精萃段落汇集成编,故而所宣讲的道理与阐解性句读,自然均带有古老传统文化的奥义;加之还具有一定的道教义理涵蕴,初读确曾感觉艰深,幸有该书中的《前言》、《总论》、《提要》为之导读,廓清了迷朦,使人能辨明观览门径,对道教养生知识有所领略,在维护老年健康方面,颇有帮助和进益。民谚有云:“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心。”在我养老心底宁静之时,萌生了抒发自我读《道藏养生》后的感想的念头,以之与同喜学习养生文化者相疏通,既共同谋求延年益寿,同时也尽力阐扬道教养生文化的精萃。

一、这是一部具有新时代文明意识,基调积极,贵在求实的道教养生类书。道教养生修炼的终极目的是得道成仙、长生久视。然而人有生死,乃是自然规律。如何体悟、认识、对待这一客观实际,对时人来说,乃是其在生命观念方面的一种体现。《道藏养生》的主持编撰者及参与襄助的学者们,将这方面鲜明地展示在了该书的《前言》和《总论》中,成为贯注全部内容的基调。

如该书《前言》中开宗明义就说:

昔我道家先师,仰尊天道,俯从民心,故开性命双修之教,创养生锻炼之方。欲以此教利乐群生,造福斯民;若民生康乐,则于国于家,利莫大焉。故仙道上乘要旨,在济世度人而已,非肉身不死之谓也。

又说:

道教养生方法,历代皆有文献传世。方今科学昌明、医术进步,传统养生方术有仍切实可行者,亦有过时无效验者。然无论其效验与否,皆为历代先师探索生命奥秘之记录,是人类文化之遗产。研究中国道教史、医学史、科技史者,皆可作为文献依据。其中部分古人养生经验,经现代科学鉴别改造后,仍可造福世人。

在该类书《编首·总论养生提要》中也说:

道教修炼的理想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虽然这一目标虚无飘渺,但只要“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这样,道教修炼就从虚无飘渺的目标回到了现实的可能。

显然该类书编撰者所务求的基本养生目的,在于健身延寿,而并不沉湎于虚无飘渺的长生不死。这在道教界来说,我以为是具有新时代养生意识的新说,含蕴着一定的生活积极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该类书颇有新意地提出了道教养生文化八大论题,凸显出道教养生文化的根本原理。在《编首》中便开门见山阐扬道教文化优良传统:

(一)天真论。探讨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古人长寿百岁而今人半百便衰呢?该论引述《黄帝内经素问》中古圣医岐伯之言,以相应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二)天年论。探讨的是:人的生命年岁与神气盛衰发展规律,以及人的寿夭各不相同的因由何在?该论引述《灵枢经》中岐伯之言以相应对:岐伯陈述了人生从十岁到百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神气发展的盛衰,说:“五脏坚固,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又说:“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三)养生论。该论主要选录历代养生名家名著中的名言,从理论上概略启示多种养生方术的修炼门径。所列举有《嵇康集》、《养生辨疑诀》、《抱朴子养生论》、《太上保真养生论》、《西山群仙会真记》中的片段。其中包含有服饵、呼吸吐纳、守一、药辅、修性除害(除六害,即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侫妄、去沮嫉)、节制饮食、还丹补脑等等。《嵇康集》中虽谓不死可以力致,上获千岁、数百岁亦可有之;但是“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四)养形论。该论主要在宣讲人的神、气与形体的密切关系。《玉华灵书》认为:“神以气为母,气以形为舍,炼气成神,炼形成气”,“无形笼络,神气两离”,“万象群生,不能无形”,人集灵以生,资道以成,“不知养形之端,精魄耗散而阴壳空存,未死之前,已如槁木,余喘既绝,尽为粪壤。养形之道,可不深思?”《西山记》则认为:人应顺春夏秋冬阴阳消长的变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阴养阳,以阳消阴,掌控衣食住行沐浴等日常生活,善养形体。

(五)养气论。此论主要在强调“养气”的重要性与多种气法的得失。《太上隐书》曰:“天地以清浊为质,非气不足以运阴阳;日月以明暗分形,非气不足以交魂魄。以橐籥之用,呼吸之理,是气使之然也。禽一冲而制在气,履空如实;鱼一跃而制在水,穿水如无。众植凋残,独松柏而常茂者,气坚也;群动灭寂,惟龟鹤之不悴者,气任也。形为留气之舍,气为保形之符,欲留住世,必先养气”,“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气”。《西山记》云:“调气、和气、布气、咽气、聚气、行气、保气、换气,皆不出养气之道。夫气如线,触之则断;气如烟,扰之则散。不能养者,失保形之道。”

(六)养心论。此论主旨在宣讲“心”为人的主宰和修心即修道之理。《通玄经》曰:“人以形为舍,心为主”,“在五行为火,南方盛阳之精,宿应荧惑,神受朱雀,状埀三叶,色若朱莲,神明依泊,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道生,浊躁神亡,但能空寂,得之有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西山记》曰:“从道受生谓之性,自一禀形谓之命。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思谓之志,事无不周谓之智”,“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道不可见,因心以明之。心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七)养寿论。此论主旨在论述养寿之道。《三清贞录》认为,父母生人,集灵资道,神气相合,各有定寿,最低者百二十岁。知之修炼,安乐延年;积损积恶,减寿灭身。《西山记》曰:“善养寿者,以法修其内,以理验其外。修内则秘精养气,安魂清神,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炼神合道,超凡入圣也;验外则救贫济苦,慈物利人,孝于家,忠于国,顺于上,悯于下,……修善所致,亦是阴德报之。”

(八)补养论。此论专注于补养问题,概略论及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诸方面,关涉到饮食、劳动、吐纳、起卧、喜怒、房中等的行止节制,五脏既和,百骸自理,万病不生。《洞神真经》曰:“养生之道,以不损为延命之术,以有补为先。居安虑危,而防未萌。……起卧有四时早晚,行止有至和之常制。调和筋脉,有偃仰之方;养正除邪,有吐纳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此论中补气、补精等处,对所谓“还精补脑”、“采阴补阳”之说,采取了明显的贬斥态度。

上述八篇论说,实际乃是《道藏养生》编撰者以语录的方式,设计、组合的提纲挈领的导论。思想认识是志趣与行动的基础和指南,立论既是立标,也是照路之光。可以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也可使跟进者接受新的阐释,启动积极的理性思维,更有领悟。我以为这种高屋建瓴、据经立论、不失原貌的提要性篇章,乃是编撰者高明远识的创新产物,在客观上促成和显示了道教养生理论的整体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可以说是开创了道教养生类书的先例。

三、道教养生文化与我国先秦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及以《黄帝内经》为准则的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此部养生类书,基本上便是在我国传统哲学和医学基础上全面关注修持、主张立体养生所营构的篇章。其内容包括:脏腑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精神养生、形体养生、呼吸养生、服饵养生及丹功养生。从《道藏》卷帙浩繁的经籍中,择要摘录有关资料,分类组合成篇,这既要有熟谙的道教养生文化知识,也需要有细致而坚毅的意志,才能有成。我以为此书既富有我国传统文化的涵蕴,也凸显了道法众术的丰湛内容特色。我读后获知其要旨是:

(一)脏腑养生。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脏腑养生的关键是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以保养精神气血;在方法上运用呼吸吐纳气法及服饵等各种养生方术,形成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时养脾为特色的脏腑养生法。效验在使脏腑坚固、精神饱满、气血平和,也即使生命的基础得以加强巩固。

(二)环境养生。道教养生文化的义理和方法,基本是建构在我国传统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观念上。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寒暑冷热、风霜雨露等的变易,生活居处环境的地理水源、山脉地势、气流通塞、土壤肥瘠、房屋朝向、居室的清静或喧闹,皆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故养生应顺应天地自然规律,无违天时,无背地利,保护环境,择善而居。

(三)四时养生。此编主要内容,是在环境养生之后进一步深入、周详地专论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理法原则与具体方术。天时有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变化,人体脏腑有季节性生理节律,顺应适从四时气候之变化,并适时分别服用保养药方及导引等形体锻炼,则必身体健康益寿;否则,苛疾不起,有损年寿。故当关注四时摄生消息,摄养有方,则寿同龟鹤。

(四)饮食养生。古人常言“民以食为天”。《老子》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② 《孟子·告子上》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古人早已把饮食看为生存的根本与养生保健的要事。此编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告谕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饮食的宜忌、饮食的营养、饮食的调配、饮食的卫生、饮食的情绪与习惯,以及据病情需要而特别配制的饮料和食物用以配合治疗的食疗。总之,务求以饮食保健增强体质。道教的核心义理在于“重生”,故而在其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饮食养生资料,建构了有特色的食养食疗说。

(五)起居养生。世人一般不太经意于日常生活中起居、举止等细节,殊不知日常生活中有规律、有节度、重卫生的生活习惯,能够奠定健康长寿的基础。此编辑录了大量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晨兴、燕居、省心、见客、防疾、慎药、消遣、坐卧、行立、沐浴、解秽、栉发、盥洗、叩齿、咽津、二便、衣着、器具、汗液、嚏嗽、言语、情绪、梦魇。看似琐碎,但若这些细微平凡之处得到了良好的掌控,便能使人自然舒适、劳逸结合、增强体质,防病保健。这显现了道教起居养生的细致与周到。

(六)精神养生。一般说,所谓“精神”,其内涵是较为广泛的,它包含和体现人的理想意志、道德面貌、信念精力、自觉心理等的情态。此编的中心内容环绕道教的精神修炼而展开,其要旨在于务求“清静”。清其心源,静其心海,使外物不能扰,邪欲不能作,心地纯洁宁静,则可达到身心安静的目的。编中还辑录了一系列的修炼方法与步骤。我以为其中有些具有普适的价值,但有些只能为道教修行者所虔诚效法(如存思与存神诸法)。

(七)形体养生。古人常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今人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道教核心义理注重养生,形体锻炼自来都是道教最为注重的方面。此编旨趣便在于阐扬导引、按摩、武术三种法势的效益,主要在舒经活络、调理气血、防病祛疾、髓壮骨坚。形体锻炼与精神修养相结合,便可以造就健康而坚强的人生。

(八)呼吸养生。今人一般称为“气功”、“气法”或“调息法”。此编旨在阐明气为生命之根本的义理。认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然而气为神母,神为气子,是以保身者,务须炼气。道教的呼吸养生,即有意识地调控呼吸的节律,运用“服气”及“胎息”等的法势,达到养生益寿的理想。

(九)服饵养生。人依赖饮食营卫而生存,古人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在饮食方面的经验,其中便有一些经品味、体察到的富有物质补益功效的饮食物品(如草木药膳与药酒等)具有延年益寿的价值。适当服用这些补益品,道教谓为“服饵养生”。此编阐述了服饵养生的发展历史和辑录了一系列草木服饵方与药酒方。

(十)丹功养生。丹功,亦称丹道,即道教所宣称能修炼长生不死的外丹、内丹功法。《道藏养生》的编撰者将《丹功养生》题署列为《附编》,只是简略地提到了“丹功”的发展史实。外丹因毒性殃人,日渐式微而失传;内丹则至妙至微,修炼规范,今犹流传。然而内丹功法言隐而理奥,若不遇至人授之密诀,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故而引编只收载了梁丘子注《黄帝内景玉经》和张伯端著《悟真篇》,概要展示其精深之妙旨,未作过多阐发,我以为是适当的。

以上我对《道藏养生》中8篇总论及10编养生义理所试作的评述,概略地表达了我对道教养生理论要旨的读后领会。

我以为旨义只是一系列抽象的理念,具有其指路价值,而落实到具体的形神修炼,则仍然需要方术的持行。只有精湛的理论与实际的方术贴切结合一致,才能真正构成养生学的完整体系。道教是“重生”而又具备“重术”特色的宗教,在养生方术方面,可说是万紫千红、丰富多彩,在社会养生学领域独树一帜。总的来看,包容三方面的内容:一为治疗疾病的医药方术;二为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方术;三为修炼长生不死的仙道方术。三类方术,理虽玄通,而其底蕴旨趣,毕竟还是有所不一。前两类方术,对世人普适性较广泛,流传社会,人们可以藉方术而成就益寿;最后一类方术,居于道教修炼术中最高层次,能得到实证者罕见。《道藏养生》在整体养生原则的框架下,广泛而理性地分类辑录了大量方术,在载文篇幅与具体内容方面,我以为其凸显而重要的部分,明显是在日常生活摄养保健方术上,展示出了“重在生活”与“重生贵术”的有新意的旨趣。也可以说是使道教养生术回归到了现实的生活。

综上所述,归纳起来,我以为其亮点是:第一,既不推崇虚无飘渺的术说,也不沉湎于“坐而论道”的玄谈;而是面向群众,密切关怀世人的养生保健,可以说是一部较为求真务实的道教养生类书。第二,《道藏养生》所精心营构和倡导的,乃是立体养生学体系。其中心思想是,性命双修,理法结合,形神相亲,表现俱济。不推崇偏修孤求,沉溺无功。第三,重生、贵术,是道教养生学的特征与优良传统,两者结合一体,互不相离。“生道合一”是道教的核心义理,道教素谓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立。《道藏养生》载文特重精萃古道籍及来自民间及养生持行者的生活经验,择优包容,这对道教重生贵术的优良养生风尚,阐发得甚为充分。第四,《道藏养生》的编撰者及辑录者,颇具有新时代的思想意识,明智而又有勇气地对因宗派纷呈而杂出的道书及笺注,作了一次果断的甄汰。这也可说是对道教养生文化的一次清整。第五,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新编道教养生类书《道藏养生》的隆重出版发行(精致线装本),可以说向公众展示了道教“重在生活”的新旨趣。示意掌控和调节日常生活规律与卫生之道,乃是健康的关键。无疑这是一种理性认识和对待道教养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气象。

年老的我,作为《道藏养生》的读者,既从中受到了启发;同时也认识到,传统的道教养生文化在当代我国仍保持着它承传的价值与活力,而且正适应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着。此书编撰者在《前言》中说:“昔我道家先师,仰尊天道,俯从民心,故开性命双修之教,创养生锻炼之方。欲以此教利乐群生,造福斯民;若民生康乐,于国于家,利莫大焉。”坦诚表露了编撰之心,也不啻代言了殊多的好事养生道者的期望与意愿。

(作者为离休干部

注:

①以上所述,皆据《中华道藏·叙例》及《道藏养生·前言》。

②王弼注:“食母,生之本也。”

推荐访问: 旨趣 评述 养生 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