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技术型人才: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才类型

技术型人才: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才类型

时间:2022-03-31 08:47:26 浏览量:

摘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是技术型人才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技术型人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才类型,但在认识领域,还存在着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文章就在探究技术型人才客观独立地位丧失根源的基础上,从历史、现实与国际的角度论证技术型人才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人才类型的合理性,进而在知识、能力与情感上分析技术型人才的特征。

关键词:技术型人才;独立性地位;客观必然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4-0050-05

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人才的合理结构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一定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总量需求:二是层次(初级、中级、高级)需求;三是类型(理论型和应用型)需求。在人才的需求结构中,人才的总量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随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能级的提升而变化。而类型结构的变化,是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变引发职业岗位日益分化或复合的发展趋势下所发生的,其中人才类型需求的变化是反映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最为明显的标志。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以及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角度,人才类型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科学型、理论型),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中。尚需再划分为三类,即工程型(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人才、技术型(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

但在层次下的类型观这一导向下,人们就想当然地将不同类型的人才按工作岗位论资排辈,这样就可能导致某类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独立性地位的丧失。

一、技术型人才客观独立性地位丧失的根源

技术型人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技术型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现代化步步迈进。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科学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自古至今就少有异议,相应地对其培养机构也少有怀疑。在19世纪2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及大生产的到来,工程教育应运而生,担负起为社会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程型人才任务。受到人们最大质疑的是技术型人才。如2009年第3期的《教育研究》发表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撰写的“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一文。在该文的第十六条建议中,调研组指出:要“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实现技能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职称系列相互沟通。实行同等层次同等待遇,创设学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各展所长的社会环境。”在该条建议中,调研组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的学术型人才(或称研究型人才和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作为人才类型而单列,却不知何故把该条建议中提到的另外一种人才“技术人员”所忽略。那么技术型人才是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才类型?技术型人才就是所谓的高技能人才?或就是实践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或就是隶属于工程型人才?现简单概括技术型人才客观独立性地位丧失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技能人才光环下技术型人才合法地位的式微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加强了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宣传工作。如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中央两办有关高技能人才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如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事业上有前途、在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环境”。在国家政策、文件的宣传号召下,有研究者就想当然地认为技术型人才就是高技能人才,他们认为,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理论水平日益提高,足以承担技术型人才的工作。从目前对技术型人才的研究来看,其有关的研究成果远远少于有关高技能人才的研究。笔者分别以“高技能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为题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前者高达3289篇,后者仅有94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还未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技术型人才就是隶属于高技能人才”这一观点就直接导致了技术型人才合法性地位的式微,这种观点投射到教育中,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致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

(二)应用型人才概念窄化下技术型人才地位的缺失

虽然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二分法已经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同,但是由于人们对应用型人才的解释有失偏颇,对应用型人才类型的特征或属性的认识存在一定混乱,或语焉不详,人云亦云;或立论不清。违背逻辑:或仅从表面或常识的层面来理解,而没有真正把握其实质。同样导致了技术型人才客观独立性地位的缺失。如人们往往习惯上只将那些处于实践一线从事具体生产建设活动或直接服务于生活实践领域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蓝领”称为应用型人才。此时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成为与从事理论工作的人相对应的概念。这种概念窄化的结果是将应用型人才等同于实际操作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也就是技能操作型人才,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区分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工作职能的性质,而不是工作的性质。也就是说。不能以是否直接处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领域作为划分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在这样狭窄片面化的应用型人才概念下,技能型人才占据应用型人才的中心位置,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都处于边缘位置,没有建立起技术型人才的应有地位。

(三)大工程观念下技术型人才独立性地位的湮没

工程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工程,一是指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二是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它不仅包括“硬件”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诸如预测、规划、决策、评价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利用、控制天然自然,创造和改进人工自然的过程,有目的地进行物质变换、能量转化和信息处理的活动和手段。在当今世界,由于技术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维修和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涵盖了非物质性的技术。

一方面广义的工程概念的外延日渐扩大,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技术范围日渐接近工程,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谈及工程与技术的关系时,就可能

将技术看作是工程的子集放置于“大工程”中。这样,社会上所流行的“技术型人才是低水平的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可以归并于工程型人才”这一观点的产生也就无可厚非。这些错误观点之所以产生或流行,就是人们仅仅意识到工程与技术同属于科学原理的应用范畴,没有看到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工程并不等同于技术,两者并非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工程是一个有众多角色参与的社会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共在”的大实践活动。工程以建造为核心活动,其目的是将科学家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以具体执行的带有经济价值的活动。它只作为活动而存在。而不是作为某种存在物而存在。而技术既是一个实践过程。其实践成果又作为某种人造物而存在,其核心活动是发明与设计。

通过以上对技术型人才独立性地位缺失的分析及根源探究,我们可以明确,技术型人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列于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人才类型。但是需要指明的是,在此用独立一词重在加强技术型人才相对于其他几类人才的合理性地位,并不显示其与他类人才之间的泾渭分明状态。这四类人才之间不仅有不同的层次系列,且各类型人才与层次人员之间具有交叉与重叠的现象。下图是按照工作中对管理的要求和范围的宽窄、高低为依据,绘制而成的四种基本的人才类型与层次的关系,也就是当今研究领域较为赞同的人才结构的阶梯型模式。

其中,在技术型人才系列中,从技术员到高级技术师仅是笔者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实践总结所得出的,目前我国的职称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职称系列。因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完备的职称系列,从制度上保障各类人才各尽所能,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也是保障技术型人才独立性的重要途径。

二、技术型人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技术型人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且国际上已经开发出对这类人才的认证体系。

(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型人才的产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在反复实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技能、技艺,掌握某门技术的操作工人称为工匠。

到了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由手工作坊走向机器大生产,技术工人逐渐代替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匠。为了能大批量地培养技术工人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学校形态的技能教育,以满足技术工人所需要的制图、材料、工艺等相关知识的要求。这个时期,社会实践中需要的人才主要有三种:一是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的科学家:二是将科学家的发现进行规划、设计和应用的工程师:三是在实践一线进行工艺操作的技术工人。

直到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生产现场不仅工艺装备日趋复杂精确,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技术使各项工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与技术之间,乃至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机械、电气、液压、气动、光学等多种技术呈现出复合的态势。产品设计中的理论水平高于生产技术问题。于是工程师就离开了生产制造工作,专注于产品设计工作。但是如何将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和思路转换成产品原型,产品原型的规格及操作程序的设定就迫切需要一类人才来承担,这类人才就是技术型人才,他们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建造、安装、设备维护与维修等工作,是工程师必不可少的助手。关于技术型人才作为工程师助手的职能,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管理,即对生产人员的组织协调:二是技术,即了解工程师的意图后,进行试验调查、制图、作出生产计划及执行的安排;三是商业,了解劳动和产品价格的市场趋势:四是会计,需要进行费用分析与记录:五是安全,在一定工作范围内保障生命和健康的安全预防并承担责任。

(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型人才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现实要求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专门提出,“落实自主研发重大装备国内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购制度,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际化水平”。我国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不仅需要高技术含量的设备,更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能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乃至能进行技术开发、发明与创新的高等技术人才。然而,我国不少企业虽然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却因为缺乏懂得这些设备和新流水线运行技术的人才,不能进行有效的安装、维护和运作,最终变为废品。在此意义上。轻视技术与工艺是造成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差、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如1962年英国政府在《工业训练》白皮书中作了这样的自我检讨:“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的工业一直缺乏有技术的劳动力,无疑,技术人才的缺乏是英国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没有技术人力的增加,就不可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和迅速增长”。继而,英国政府于1966年专门发表了《建立多科性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计划:继续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白皮书,提出要成立专门的学校机构——多科性技术学院以专门培养技术型人才,来推动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举措向世界证明了技术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从当前我国的企业实际来看,技术型人才的客观存在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而且还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进行重点培养。如上海电气集团8万多员工中,其中企业一线工人占49.9%,企业科室普通工作人员占18.5%。专业技术人员占16.4%,营销人员占2.8%,中基层管理人员占12%,企业高层领导占0.3%。从下图可以看出,在整个集团内。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

随着产业的升级换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为此集团推出“3+3+3”的人力资源提升计划,主要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占集团总员工比例50%的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进行能力提升:在第一个3年通过对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学历和能力层次达到专科水平,第二个3年主要是在第一个三年的基础上再提升到本科水平,第三个3年主要是在第二个三年的基础上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这个计划旨在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减少技术工人的数量,扩大技术人员的阵容以发挥其生力军作用,以在企业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三)从国际的角度看,技术型人才独特的知能结构已经得到权威认证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国外及我国的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陆续设立专门的技术学院来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等,高等教育类型逐渐走向多元,为方便各国进行国际教育交流及区分各级各类教育的层次、范围、学制及课程,明确各自的定位,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修订《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Eduction,ISCED),见图3。按教育体系的“发展阶梯”划分为7个层次,其中第5层次是包含专科与本科两个层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该《标准》把这第5层次划分为“5A”和“5B”两种类型,“5A”是“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高技术要求的专业课程”:“5B”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Practical,Technical。occupational specificprogrammers)。“5B”的课程尽管培养的不完全是技术型人才。但主要是技术型人才。

另外,技术型人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不仅体现在岗位上。还存在于其本身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就自发组织成立了“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简称TEA)从国际上对工程技术教育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认定。联盟早在1989年制定的《华盛顿协定》是专门对工程师进行认定的标准参照协定,2001年与2002年分别缔约《悉尼协定》与《都柏林协定》,以分别对高等技术教育培养的技术师与技术员进行工作活动特征、问题解决特征、知识与能力结构进行认定。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香港、新西兰、南非、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成为协定的缔约国,专门对不同层次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进行认定。

三、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才类型,依据这类人才的工作职能的性质,又可以对其加以细分。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技术型人才又可以分为技术员(technician)、工业技术师(industrial technolo-gist)与工程技术师(engineering technologist)。技术员一般是专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就可培养,主要从事实验、测试、校验等工作。也可从事较简单的工艺规程或工艺装备的设计工作:工业技术师主要由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来培养,主要是解决工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也可负责设计较复杂的工艺规程和装备:工程技术师需要硕士学位,要能运用较高深的科学与技术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较复杂的技术难题,对生产工艺规程及加工工艺进行较大的创新和改革。在我国大陆,现比较公认的技术型人才的分类是技术研究型、技术开发型与技术应用型。其中技术研究型的人才主要通过研究不断完善技术开发的手段和方法及技术知识体系:技术开发型的人才主要运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创造、发明新的技术工具;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主要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维护、修理技术工具。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总体上技术型人才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知识结构上的应用性与复合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益密切的必然趋势下,理论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经验技术,相应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复合性。所谓知识的应用性是指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所谓知识的复合性是指技术型人才的知识面较为宽广,除了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

(二)能力特征上的智能性与综合性

技术型人才是一类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的一类人员,他们要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普通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强调劳动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劳动素质,即以操作技能为主,如企业技术工人、汽车驾驶员、理发师等,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水平主要则主要反映在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现代化技术已逐渐成为技术的复合体,各种不同技术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关联的技术网,也只有综合利用不同技术才能解决技术难题、进行工艺设计或创新,所以技术型人才在能力特征上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

(三)情感态度上的务实性与伦理性

技术型人才在问题解决中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在技术活动中,尤其是设计与开发活动中要有很强技术伦理精神。由于技术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与技能特征上均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质和个性化特征,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是其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要素包含物质性要素与非物质性要素,在非物质性要素中,人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所以如何认识到技术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怎样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有效地改造物质世界也是技术型人员的重要品格,即保持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总之,对技术型人才来说,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与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有助于技术型人才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对自身技术科学知识、技能、态度和理念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实践智慧、反省意识与探究能力,以促使技术中“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尽量达到完美的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型人才缺失背后的教育失衡[N],文汇报,2006-12-26

[2]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

[3]肖化穆,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

[4]严雪怡,为什么必须区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10(10)

[5]杨金土,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J],职教论坛,2002(17)

[6]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Z],2007年5月

[7]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76

[8]郑晓梅,技术的本质与技术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职教通讯,2004(10)

推荐访问: 人才 客观 类型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