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湖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系

湖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系

时间:2022-04-02 08:19:55 浏览量:

摘要:湖南大学以培养方案的制(修)定为抓手,制订了以实施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为平台,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为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系,效果显著。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创新;培养模式

湖南大学以改革促发展的精神,以培养方案的制(修)定为抓手,制订了以实施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为平台,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为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立以实施“两阶段”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多年来,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是以专业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形成“三段式”培养模式。教师讲课也侧重讲与专业需要一致的内容。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学校在2006教学计划的修订时,将总学分由190学分减至172学分,同时将整个教学计划分成通识教育阶段与专业教育阶段,建立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核心的“两阶段”培养模式。并在大的专业类群内打通基础课教学,从根本上突破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模式。在专业教育阶段主要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并以实践与实践环节课(包括SIT计划)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两阶段”向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范围和类型。如一年级学生在通识平台内修读课程,二年级允许20%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一次专业。目前我校在2006级学生中开展了第一次转专业,有512人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二年级安排了占该学年总学时50%的专业基础课程供不同专业选择。三、四年级对学生选课类别和选课范围则充分放开。通识教育阶段以学院选择任课教师为主,学生选择部分课程为辅。专业教育阶段则按课程性质依次扩大学生选课范围:专业核心课程在主修专业内选择,专业限选课程在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任选课程在全校范围内选择。允许学生提前1年或推迟2年毕业,学习年限(连续)最长为所在专业学制年限加2年。

2.实施以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等为重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以“两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平台,建立了“三平台”课程体系,即将全校课程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课平台和专业方向课平台设置。旨在建立基础宽厚、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兼顾的理论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强调整体优化,注重“综合化、多层次、可叠加”。专业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形成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强调调整和重组,要求具有“小型化、基本性”的特点。专业方向平台则为专业限选和专业选修课,是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具有“灵活性、前瞻性、交叉性、专题性、小型化”的特点。

另外,按“重基础、顾全局,发扬优势、保持特色,重点扶持、普遍鼓励,与学生个性发展及名师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三平台”内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打造。目前学校已有80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以及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

3.形成以分层次培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全体在校本科生,按“两阶段”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要求实施合格培养,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实施了以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李达实验班。该班以著名哲学家、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李达之名命名。每年从学校相应学科门类的应届新生中采取先笔试后综合面试的方式选拔组成,是一个跨学科的教学改革实验班。由教务处与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物理与微电子学院三个基础学院协同管理。该班采用“2+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三个基础学院强化基础科学和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第三年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在全校开设的对应学科门类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其中50%学生享有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在专业学习中,配备专业导师,着力培养专业素质。通过这种基于学生自我规划和因材施教的方式,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基本的科学研究体验。

(2)本硕连读班。依托学校土木工程和化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从高考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土木工程和化学专业的本硕连读班。本硕连读班单独开班上课,学制5~6年,实行滚动淘汰制。学生毕业可获学士、硕士两个学位。本硕连读班基本实施基于问题、基于项目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试验区,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师生教学考核与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先进性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3)实施宽口径大类招生与培养,以培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实施“2.5+1.5”或“3+1”培养模式,前三年或二年半不分专业,按大类统一上课,夯实基础。从三下或四上根据市场变化设置柔性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大类共同课程占60%以上,每个专业方向课程占10%左右,且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因而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市场多变动的需要。

在积极推进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加大业已实施的跨学科选修、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两个以上跨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的学习。通过组建本硕连读班、李达实验班、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双专业和主辅修等有力措施,基本形成研究型大学一个较为完整的“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格局。

4.建立依据不同渠道的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体系

(1)建设一支热爱教学、锐意改革的师资队伍。学校推行“985”首席科学家为本科生开设一个学分的课程,确保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指标单列政策,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保证教授、副教授每年均为本科生上课。进一步推进了新教师主讲课程前的教学培训和试讲制度。设立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平台课程责任教授。以责任教授的设立促进教学团队的形成,以充分调动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设置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创新环节,开展大面积的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大学生课外研究活动,并使之与课堂教学紧密相扣,相辅相成。为加强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IT”,资助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立项、兴趣和各类竞赛。成立“大学生SIT社团”,旨在让更多学生在创新的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才能。

5.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支撑环境建设

(1)配合研究型教学方式和训练方式的改革,重点投入并完成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开放实验室建设,并投入运行。扩大原有工程训练中心的内涵与规模,筹建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使之成为一个面向全校本科生(包括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等相关专业)进行工程训练、自主学习、科技活动、创新训练、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的现代化公共实践教学支撑平台。为本科教学以及研究生教育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实施研究型教学提供支持。

(2)加大力度开展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以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适应研究型教学为重点,学校继续完善了干部、专家、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估,实施了基于数据量化评价体系的院(系)教学水平评估。开展网上评教,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建立网上教学平台和网上资源中心,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全程教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保证大规模学生选课的运转质量与效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陈立民]

推荐访问: 湖南大学 体系 实施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