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现状概述

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现状概述

时间:2022-04-05 10:13:54 浏览量:

【中图分类号】R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73-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城市化,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显著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类疾病[1]。

1 我国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

1.1 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基本情况:恶性肿瘤由于发病过程较为隐匿,往往不易直接获得发病率,但发病后病死亡率较高,故在工作中常用死亡率反映其发病水平,作为病因探讨的指标[2]。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至2007年全国肿瘤登记地区[4]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已达到177.09/10万(男性219.15/10万,女性134.10/10万)。

从死因顺位上看,恶性肿瘤一直居我国多地人群全死因的首位[5-7]。但是受地域、习俗、经济及生活习惯等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恶性肿瘤死亡率有着很大差异。据调查[8],2004-2005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水平以黑龙江为最高;肺癌以东三省较高;女性乳腺癌与肺癌类似,东三省处于高发水平,上海、广西、海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肝癌较高的有黑龙江及福建、广西、广东,湖北、重庆以及沿淮的河南、江苏等;胃癌以甘肃最高;而食管癌的高发区域在太行山脉附近的省份。

1.2 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情况的变化: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显示,江苏[9]、河南[10]及四川[11]三省的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增高,且分别在30岁、40岁及50岁以后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8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最高。吴建宏[12]对绍兴市居民2008年恶性肿瘤死亡的调查结果显示: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93.02%,其中60、65岁以上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65.40%、53.92%。而甘肃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65岁以上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其中,85岁以上年龄组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509.35%[13]。在上海卢湾区[14]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随着年龄上升而上增大,而男性、女性标化死亡率在80岁以上年龄组明显下降,死亡主要在60~和70~年龄段人群。

1.3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城乡分布变化: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结果显示[3],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恶性肿瘤分别是我国城市和农村死因的第一和第二位。调查显示,2006年城市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与90年代相比上升了56.08%,而乡村的上升了77.10%,其增长幅度高于城市[15,16]。

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在城乡之间也不尽相同。泉州[17]2004-2005年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前3位依次为肝癌、食管癌、肺癌;沿海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前3位依次为食管癌、肝癌、肺癌;山区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前3位依次为食管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肝癌和胃癌死亡在农村高发,这与农村居民饮食不够规律及较多食用腌制品等生活习惯有关。镇江[18]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其中胃癌、食管癌、肝癌和骨癌的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而直/结肠癌则城市高于农村。结果提示,城乡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的构成来看[3],肺癌已经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特别是城市地区,呈现类似于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

2 我国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变动情况

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死亡率在我国上升了465%,已经取代肝癌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3]。,而肝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

我国学者对各地恶性肿瘤的死因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比1998~2002年与2004~2005河南省恶性肿瘤死因发现[10,19],食管癌已由原先男性居民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位上升至第1位,肝癌由首位退至第3位,结肠癌也首次上升到了死因的第5位;在女性恶性肿瘤的死因顺位中,食管癌由原来的第3位上升至首位,胃癌降至第2位。江苏省[9] 2003~2005年恶性肿瘤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肛门癌,与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基本相同[20];与江苏省第二次死因调查结果相比[21],肝癌仍然是江苏省恶性肿瘤首位死因,肺癌从第四位跃居到了第2位,胃癌和食管癌则退居第三、四位。

根据全国肿瘤办公室对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的研究表明,各地肺癌死亡率的上升幅度居恶性肿瘤之首[9,22,23];肝癌和乳腺癌也呈上升趋势;下降的主要恶性肿瘤是食管癌和胃癌。

3 小结

根据多项研究[24,25],1/3肿瘤的发生与吸烟有关;1/3肿瘤发生可能与不合理饮食有关,其余的危险因素尚有感染、职业暴露、环境污染等。总之,既然大多数肿瘤是由于环境因素和不当社会行为所致,肿瘤就是可预防和控制的。

专家预测在未来20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呈现上升趋势,每十年发病数和死亡数将各增加约100万例[26]。从肿瘤的年龄分布可见,中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也是肿瘤防控的重点人群;从肿瘤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大部分恶性肿瘤死亡有较明显的地区聚集性,所以在肿瘤的防治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应地制宜,提高肿瘤的早期发现率。

参考文献

[1] Lu Fu-er, Huang Guang-ying. Investigation on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Thre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ing Malignant Tumors. CJM, 2003,9(3):237~240

[2] 李立明.流行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北京:卫生部新闻发布会,2008

[4] 陈万青,张思维,郑荣寿,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7年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中国肿瘤, 2011,20,(3):162~169

[5] 黄建萍,嵇红,蓝邵颖等.2004-2006年南通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3):314-315

[6] 郑婉辉,林辉,郑萍.福州市城区2004-2006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98-4500

[7] 张云,汪韶洁,翟耀明.青岛市2000~2002年死因监测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4, 5(4): 289~290

[8] 周脉耕,王晓风,胡建平等.2004-2005年中国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特点.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303-308

[9] 韩仁强,黄建萍,周金意,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11,22(4):1~4

[10] 底秀娟,轩水丽,郭万中,等. 河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中恶性肿瘤调查结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147~4148

[11] 张宁梅,李德云,高亚礼,等.全国第三次死因流调四川省恶性肿瘤死亡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22~524

[12] 吴建宏.绍兴市恶性肿瘤死亡现状及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 刘玉琴,张小栋,严俊,等.甘肃省恶性肿瘤死亡率15年变化趋势及近期预测分析.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4):1045~1050

[14] 王飞,高淑娜.上海市卢湾区2002-2007年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状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 25 (10):88-90

[15] 李连弟,鲁凤珠,张思维,等.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流行分布情况分析.中华肿瘤杂志.1996,18(4):403-407

[16] 张思维,雷正龙,李光琳,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中国肿瘤,2010,19(6):356-365

[17] 苏培聪,吕文辉,范桂生.泉州市2004-2005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回顾性调查结果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4):22-24

[18] 王宏宇,胡晓抒.镇江市2008-2009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10,21(6):7-10

[19] 底秀娟,马桂芳,申振元,等.河南省疾病检测系统居民恶性肿瘤死因模式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555~557

[20] 赵平,孔灵芝.中国肿瘤死亡报告——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9

[21] 卜绍唐,熊宗璠.江苏省人口全死因研究(1990年~1992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6:36~40

[22] 林红,张莉梅,许放,等.1991~2005年大连市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及死亡趋势.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26(2):196~197

[23] 许可葵,李光春,刘双喜,等.湖南省主要恶性肿瘤30年死亡变化趋势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657~659

[24] Bishop JM.Cancer: what should be done.Science,1997,278(5340):995

[25] Peto J. Cancer epidemiology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the next decade. Nature, 2001, 411 (6835):390~395

[26] 代敏,任建松,李霓.中国2008年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57-61

推荐访问: 恶性肿瘤 概述 现状 死亡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