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研究

时间:2022-04-06 08:06:53 浏览量: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加强危机的自我干预教育、完善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加强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的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5-017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78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xian

(School of software and softwar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rnet er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strengthening the self intervention education of crisis,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network system, improving the working ability of employe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raining faci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Key words】Internet;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重视自杀预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的激烈碰撞,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家庭、情感、学习、人际交往、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给高校、家庭、社会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自杀预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十一世纪是属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使用互联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手机端,PC端等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较2017年底提升3.8%,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1]。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使用的重要人群。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蘭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他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个体遭遇重大创伤或挫折时无法通过旧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和平复心理失衡的境况时,可能会造成严重情绪障碍甚至是自杀自残等情况,需要给予其外界的技术支持来缓解内心冲击,帮助其渡过特殊的危机时期,从而恢复平和的心理状况的干预技术[3]。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式与内容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信息掌握和危机情况处理的全面、高效、快速的需求。高校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迫切要求。

2 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2.1 危机信息监控难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路径很多,大学生除了用过往的写日记、书信以及和朋友聊天等方式去表达自我外,还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博客、各大社区等网络平台去表达自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大学生越来越习惯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基本解决了自己的生活、交往需求,与周围学生交往较少,向他人释放的信息更是不足,情绪情感等信息的发布均通过网络进行[4]。网络上危机信息随着传播平台的增多,流出的机率变大,也增大了被发现的可能性。但因为网络的信息海量,同时具有隐匿性,能否及时辨析出危机信息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2.2 危机事件传播快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危机事件发生后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的了解到相关信息。危机事件发生的当下一般会给民众带来恐慌的情绪,严重的也可能会带来从众效应。危机事件处理方若能及时对事件进行澄清报道,后期多渠道的进行相关教育,将能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若没有及时的对网络传播进行干预,有可能会以讹传讹,影响事发部门的形象,同时会加深与危机事件有关人员的心理压力。这对处理危机事件方的应对速度与应对方式提出了很高要求。

2.3 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般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宣传栏、宣传网页等方式进行。现在增多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慕课、网络公开课、电子书等。教育方式更加与时俱进,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去选择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但是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性的把关方面不足,学生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对信息的辨识度不高,容易产生误解。例如,有些学生随便在网上做了一套心理测试,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学校对于学生在危机状态下自我干预的教育不足,个别学生不愿意向周围认识的人求助,但未能掌握到社会上相关的可求助信息。对于危机状态未能自我觉察,例如陷入抑郁状态,在情绪难以控制下出现的轻生念头等。因此在获取科学性信息以及危机状态的自我干预方面学校需要做更多的引导与教育。

2.4 网络心理工作者缺乏

心理学是一门探索自己,了解他人,可以让人们过得更具幸福感的学科。校园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很多人都会对此门学科感兴趣,愿意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此外,还有系部的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的心理委员以及学生组织的心理健康协会、朋辈部等,队伍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在网络上,更多从事的是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网络上的咨询与辅导、网络危机信息的监控方面比较缺乏。在网络上从事心理工作需要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工作素养,对互联网信息传递的特点要有所把握。这为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建议

3.1 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

互联网技术具有良好的识别功能,对于高校学生用户端出现的例如“自杀”、“跳楼”、“割腕”等敏感字眼进行识别,并把识别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校方或当事人监护人,由校方或监护人进行干预。很多学生在采取极端行为之前都会在网络上留下相关线索,但因为网络上的信息流量大,或者学生设置了隐藏功能,线索难以察觉。互联网对文字的收搜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对于类似于大学生一些重要群体,涉及到危害生命安全的敏感字眼应像心理咨询工作的保密例外原则一样,及时告知校方或者当事人监护人。研发本校心理健康工作的APP,持续丰富APP的模块与内容,让学生通过APP能掌握到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测试,预约心理咨询等。持续增加用户量还可对APP产生的大数据与学生的其他信息,例如家庭背景、考勤情况、成绩、一卡通消费情况等联系起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识别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5]。现普遍高校都在使用的心理测评系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危机学生进行识别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不过需加强对数据的分析,通过大数据找到一些潜在的相关性,可进一步对危机事件进行预防,提前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

3.2 加强危机的自我干预教育

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已是00后,00后有明显的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遇到问题希望能自我处理,轻易不求助于人。虽已进入了21世纪,但有心理问题仍普遍不能被接受,学生遇到了心理困扰也不愿意被身边的人知道。据此,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做好相关的普及工作,让大家改变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知道社会上其他的求助渠道,例如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心理专科医院、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等。对于比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以及精神疾病与用药的科学认识等方面应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网页等宣传方式让学生有所了解。在学生进入到某种心理不健康或者不正常状态的时候能够有所觉察并求助。

3.3 完善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

经过了长期的努力,很多学校已建立了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三级网络体系,朋辈心理互助团体对班级同学进行日常观察,将有异常表现的同学信息反馈到系部心理辅导站,再由系部心理辅导站反馈到学校心理中心。三级网络的联动工作,在排查与监控危机学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行为特点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学生的活动时间都在网络空间进行,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心理工作者都要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才能观察与了解到更多信息。在原来的三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上需加入危机信息网络监控的功能,组建网络监控队伍对学生的危机信息进行监控与排查。

3.4 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互联网时代从事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一方面需要对危机信息有足够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捕捉到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出一定的互联网工作素养,掌握互联网工作的特点。对危机信息的捕捉与处理,可与心理专科医院或者三甲以上医院的心理科进行联系与合作,加强从业人员对心理疾病与防治的认识。一般危机个案的出现都会与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疾病相关。虽然心理老师在校多数从事的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不具备心理治疗的资质,但对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匿性、真实性难以把握等特点,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互联网特点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取长补短。

3.5 加强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的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见面与互动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日常接触比较多的人群除了同学之外,还有专业老师、父母等。专业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动态,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关注程度也是不言而喻的。从各项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危机,与家庭环境以及学业压力有密切的关系。绝大部分的轻生者最后打消自杀念头也是出于为父母和家庭考虑[6]。因此,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培训内容可包括亲子互动与沟通、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方面。家校联动协助学生成长成才在大学的教育里需加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强,心理问题的出现呈上涨趋势。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栋梁,关注其身心状况,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高校心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計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02):13.

[2]刘桂芬,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18.

[3]樊永生,孙琴.“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8(39):120-121.

[4]张明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危机舆情监控机制探究[J].新闻界,2013(2):145-146.

[5]孙娟,等.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91-92.

[6]王亚军,王茜.构建有效捕捉心理危机信息的网络动态预警系统[J].新西部,2014(12):127-128.

推荐访问: 互联网 干预 预防 危机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