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鸡痘病毒的防治

鸡痘病毒的防治

时间:2022-04-07 10:29:30 浏览量:

摘 要:鸡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大、最复杂的病毒之一。鸡痘病毒能感染各种鸟类,对各种年龄段、性别和不同品种的鸡都易感,尤其对雏鸡易感性最高。鸡痘病毒对鸡群的死亡率并不是很高,但极易与其他病原发生混合感染,可导致病鸡消瘦、生长迟缓,严重影响肉鸡生产性能。对蛋鸡则是造成严重的产蛋量下降。鸡痘病毒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容易与其他病毒发生重组导致其致病性发生改变[1-3]。在许多国家,鸡痘病毒是继鸡新城疫之后养禽业中的第二大病毒性疾病,若该病呈现爆发趋势,则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鸡痘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鸡痘病毒;防治

一、病原学

鸡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禽痘病毒(Avipoxvirus,APVs)是最早被认知的病毒之一,其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成熟的鸡痘病毒与其他痘病毒一样,呈砖块状、桑葚型,大小约为330nm×280nm×200nm,电镜下可见。超薄切片观察,病毒中心为电子密度高的核心,核心两侧有凹陷,称为侧体。

鸡痘病毒对氯仿敏感,对乙醚不敏感。而有些毒株对上述两者均有抵抗力。鸡痘病毒可耐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一周左右,但对高温敏感。

二、流行病学

鸡痘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在秋季和初冬较易发生。鸡痘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鸡接触了被污染的空气、水、饲料之后可发生感染。蚊子、昆虫也可以通过叮咬经血液传播鸡痘病毒,在有些地区,昆虫叮咬在鸡痘的传播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5-7]。

三、临床表现

鸡痘病毒潜伏期一般为5-8天,病毒侵入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后,在其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继而结痂。临床上按病毒感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近几年来,也可见内脏型和眼鼻型等新的临床分型。

最常见的是皮肤型,该型的特点是炎症过程,多以皮肤(头部皮肤、鸡冠、肉髯及翅下)发生痘疹,继而增生结痂、脱落为特征。

其次为黏膜型,俗称“鸡白喉”,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喉和气管黏膜处形成突出的小结节,之后形成较大的溃疡面,特征是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病鸡常因呼吸困难而发生窒息死亡。

四、鸡痘病毒的致病性

感染皮肤型鸡痘病毒的鸡群死亡率并不高(约2%),而黏膜型鸡痘常因口腔和咽喉的纤维素性假膜,造成病鸡采食和呼吸困难,进而出现死亡,其死亡率较皮肤型鸡痘相对较高。两者都可引起病鸡生长发育缓慢,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降低等,若继发其他传染病(如传染性鼻炎),寄生虫病或是细菌混合感染等,可促进鸡痘的发生和病情的加剧,从而引发鸡群大规模的死亡。

鸡痘爆发期间,鸡和火鸡的死亡率很低,雏鸡较为易感,感染后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可高达30%。

五、鸡痘病毒的诊断

1.病理变化

皮肤型病理变化:皮肤表面的痘疹为主要特征。初期痘疹为灰白色稍稍凸起的结节,随病程发展,结节增大,有的互相融合为一片,不易剥离,约14天左右坏死,继而形成坚硬的结痂。结痂脱落后,皮肤留下疤痕。痘疹发生坏死之后,坏死痘疹周围的组织形成炎症分界线,坏死物逐渐脱落,由周围再生的组织进行修复。

黏膜型病理变化:主要为黏膜的固膜性炎症为特征。主要发生部位有口腔、咽喉,严重的病例也会发生于嗉囊、食管和其他呼吸道黏膜。早期在黏膜表面形成灰白色结节,结节逐渐融合,增大,最终形成隆起于黏膜表面的灰黄色假膜。假膜不易剥离。

2.临床诊断

感染皮肤型和混合型的禽类,临诊症状较为明显,很容易就可判断,主要表现为皮肤痘疹,初期为凸起于皮肤表面的淡红色丘疹,随后发展为坚硬的灰色痂皮,最后形成灰褐色的痂皮,痂皮脱落后会形成疤痕。根据以上症状可初步判断为鸡痘病毒感染。若对于单纯的黏膜型鸡痘病毒感染,则很容易与禽类的呼吸道疾病混淆,比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等,因此该类型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

3.实验室诊断

鸡痘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有以下几种:组织病理学观察、电镜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ISA)、血清中和试验、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

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对于鸡痘病毒的确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皮肤痘疹病料或是鸡白喉病料切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胞浆中有嗜酸性病毒包涵体。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桑葚形的痘病毒粒子,该方法是国际上对痘病毒进行确诊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PCR检测:Huw Lee等根据FPV4b核心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长度为578bp,从而建立了禽痘病毒的PCR诊断法[13, 14]。PCR相对其他检测方法有着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的优势,目前已经是实验室诊断的常用手段。

六、防治措施

鸡痘病毒作为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对其的预防与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鸡痘病毒多使用弱毒苗(鸡胚弱毒苗、鹌鹑化弱毒苗和组织培养化弱毒苗)或是鸽痘病毒。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接种疫苗已基本净化了鸡痘病毒[16-19]。接种疫苗或自然康复后的鸡群一般具有终生免疫力。疫苗接种一般从10日龄开始,接种时,用分叉的针头在翅下或者股侧进行划痕人工接种。此外,喷洒气雾剂、滴鼻、饮水也成为疫苗接种的重要手段。

感染鸡痘病毒的鸡群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可隔离病鸡,病情较轻者进行治疗,病情较重的应直接淘汰,已死亡的则焚烧或深埋。皮肤型鸡痘可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痘痂,随后用碘酊消毒,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于立娟,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和禽痘病毒间基因天然重组的研究. 2006, 山东农业大学.

[2].陈静, 禽痘病毒中整合有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序列的研究. 2006, 扬州大学.

[3].解胜男, 一株高致死性鸡痘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2012, 吉林大学.

[4].周平, 一株高致死性鸡痘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初步分析. 2013, 吉林大学.

推荐访问: 防治 病毒
上一篇:外星人究竟在哪里? 下一篇:转出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