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产业分类研究述评

产业分类研究述评

时间:2022-04-07 10:51:47 浏览量:

摘要:本文首先对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六种产业分类方法进行了梳理,它们分别是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和霍夫曼分类法。接着,本文对各产业分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基于对各产业分类方法的优缺点的总结,本文进一步提出,在当今这个消费者主导的市场上,已有的产业分类方法共同具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们主要从生产角度进行产业分类, 缺乏对人本身的思考, 未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最后,文章指出,将消费者的需求纳入考虑并作为产业分类的主要分析因素是适应并最能体现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

关键词:现有产业分类方法优缺点分析局限性消费者需求

A Research Review of the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the Demand of Consumers

Qin Danni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ix main theories of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in the world, which are Triple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wo Major Sectors; the Classification of Farming, Light and Heavy; The Classifi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Hoffman Classific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continues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theory. Then, taking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a found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ommon limitation of the six theories is that they think more about production when classifying the industries, thus lack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beings. In other words, these theories don"t take the demand of consumers into consideration, thus leading to fact that they can"t satisfy the need of the modern society, in which consum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using the demand of consumer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classifying the industry is a better way, which can adapt to the trend of the society well.

Key Words: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Limitation; Demand of Consumers

一、引言

为了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产业结构的比例与变化,从而进一步解释产业经济发展的各类现象,揭示这些产业经济现象背后隐含的各种规律,我们需要对国民经济全部活动或部分活动进行划分,即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研究国民经济结构的前提,是进行国民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现有的主要产业分类标准及方法包括:按“产业发展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关系不同”进行分类的“三次产业分类法”;按统计标准进行分类的“标准产业分类法”;按“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进行分类的“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按“物质生产特点不同”进行分类的“农、轻、重分类法”;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不同”进行分类的“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以及按“工业生产的特点不同”进行分类的“霍夫曼分类法”(张树青,2009)。这些产业分类各有优点和不足,下面分别讨论。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一)方法概述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该方法的阐述,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①

该理论于20世纪30 年代由费希尔和克拉克首次提出。三次产业划分的基本点是根据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史中劳动对象进化的特点和由此而引起的产业的时序为标志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分类。其中的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的农业,划分依据为第一产业的属性为取自于自然;第二次产业为广义的工业,划分依据为第二次产业的属性为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划分依据为第三次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汪涛,叶元煦,2000)。因此, 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被形容为一棵大树, 第一次产业如同树根, 第二次产业如同树干, 第三次产业就好比是树叶(杨治,1985)。自其被首次提出以来,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引用, 以对各自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宏观分析。

(二)优点

1.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产业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产业分类法之一。它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比较简洁, 对于从宏观上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采用。在我国, “三次产业” 分类法对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和考察经济结构的长期变动趋势具有借鉴意义的。

2.“ 三次产业” 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它包括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性生产。作为一种较完整的国民经济结构分类法, 它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3.同时, 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序,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需要的迫切程度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生产活动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了清晰明确的发展线索,而且同社会分工的发展顺序也是大致吻合的。

4.所有的传统产业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基础上的。它是其它方法产生的基础。

(三)缺点

1.第三产业的内涵过于简单和笼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结构日益升级,导致日益多样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正涵盖起愈加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同时包容进越来越多的人类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新兴的产业和产业群逐渐产生,第三产业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系统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而“三次产业”分类法将整个人类活动中的非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统统归集于第三产业,这样的分类方法导致对第三产业内涵的规定具有局限性,造成对新兴产业划分的不科学性,同时也无法满足产业细分的需求。因此,对第三产业进行细分、整合等重新划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三次产业划分的理论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该方法是在20 世纪30- 40 年代提出的, 是以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客观背景的是与整个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随着发达经济国家或地区先后由工业经济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经济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 产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信息产业化浪潮展开的“第四次产业”讨论和以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为目的而展开的“环境产业”、“资源产业”、“生态可持续工业”、“高技术产业”的讨论,把一批新兴产业的归属、地位、本质揭示问题提到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中来(汪涛,叶元煦,2000)。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已无法适应目前的经济环境,越来越难以准确地揭示现代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的经济解释作用大大削弱,可操作性越来越弱。

3.三次产业分类法主要是对生产者部门进行分类,较少考虑到最终消费者,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显然,争夺消费者已经成为各企业的主要目标,为此,他们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满足顾客需求。因此,产业结构的演进会越来越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方向相一致,这就意味着对产业进行划分时必须将消费者考虑进去,并对其需求结构进行分析。这是“三次产业”分类法所无法做到的。

三、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ISIC)

本节首先对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进行概述,接着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方法概述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ISIC)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而颁布的产业分类法,简称产业分类的ISIC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凡是能够在市场上通过交换取得收入的经济活动,都应纳入产业分类范围。它采用的是在大部门分类中再按细类别逐层分组的方法,将国民经济活动分为A- Q17 个部门,部门又分成若干类别, 类别下面分成若干个组, 最后把组分成若干项, 形成部门、类别、组和项的四级结构, 并规定了相应的统计编码, 以便于计算机处理。在划分产业时, 标准产业分类法主要考虑, 包括全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相似性以及统计上的需要和方便等因素(杜曙光,2009)。从本质上讲, ISIC方法是一种层次分类法。目前,采用和改编自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2. 0 版有49 个国家,采用和改编自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3. 0 版有94 个国家②。如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就是与国际标准产业体系有关的相关型产业分类体系的典型代表。

(二)优点

1.这种分类法把全部经济活动进行了分割, 并使之规范化, 有很高的完整性。

2.同时由于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统计上的需要和方便, 所以基于这种分类法所作的统计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能够为各种各样的产业结构分析所利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有很高的权威性。该方法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 经过多次修订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最成熟、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之一。

(三)缺点

1.由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对经济活动分割的规范及完整,导致其体系过于繁杂,如在NAICS美国分类中,其总分条目就有1170条(邓尚杰,1999),这使得实际运用中有许多不便。

2.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产生的背景是为了使世界各国在产业分类中对各自经济活动部门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划分标准, 从而使产业分类统计资料在各国之间能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统计需要。但是,统计需要只是企业分类的目的及意义的一个方面,还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调整分类方法。

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从根本上看还是基于生产而不是需求的角度设计的。如1948 年ISIC 初稿分类的一般原则中明确指出:该体系对所有经济活动分类是按照产业来划分, 而不是按照职业或商品,该体系的分类基础是多数国家现存的产业结构, 而不是任何单一的原则, 诸如工作方法、原材料特性或产品用途等③。可见,该方法强调的是各国现存的经济结构,按照其生产方式而不是产品性质来进行划分的。又如,ISIC1. 0 版的分类原则中有这样一条:该体系中各机构完全按照经济活动类型进行分类。因此, 即使所有制形式不同, 只要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相同, 这些机构就被分在同一个组。同样, 在制造业中, 只要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相同,那么它们也被分在同一组。④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即使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相同,而产品功能、性质等都有很大区别,却也无法在产业分类中体现出来,这是该方法一个严重的缺陷。在当今的“买方市场”下,如果不充分考虑产品的性能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那么,将无法对产业进行最恰当的划分。

四、两大部类分类法

本节首先对两大部类分类法进行概述,接着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方法概述

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分类方法,他写道:“社会的总产品, 从而社会的总生产, 分成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两个部类中, 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 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 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⑤他认为,社会各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通过两大部类的市场交换和各部类内部分部类之间的市场交换,各部门同时实现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实现。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创造价值,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物质财富。

(二)优点

1.从物质生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 但它所揭示的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却无疑适应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阶段,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产品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类( 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再生产理论。列宁认为, 把社会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乃是谈论实现问题的出发点(奚兆永,1980)。所以该方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三)缺点

1.马克思《资本论》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而作为他分析起点的商品, 也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产品。这就表明,该方法所强调的产品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如今的经济形势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时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该方法的局限性所在。

2.马克思是在作了一系列假设条件的前提下来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据有的同志统计, 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 这种假定条件有24条之多(罗季荣,1982),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抽象掉了整个非物质性生产领域(郝仁平,1986)。在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时代, 非物质性生产(劳务)相对来说还很不发达,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微小。马克思说:“ 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 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⑥。但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性生产告诉发展,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在物质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非物质方面的需求,这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中非物质性企业的急剧发展,我们无法再忽略非物质生产领域,这就使得两部类分类方法无法满足目前产业分类的需求。

3.虽然从目的上看,两部类分类法是按照商品的最终用途来进行划分的,但该方法不够细化,对具体生产部门的归属没有给出明确的划分依据,同时,许多商品具有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用途,其归属问题很难确定,这些都导致该方法的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4.该方法与其它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其分析口径不一致,如ISIC分类法是在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本思路一致,而马克思提出的两部类分类法则是从再生产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导致其结果很难进行比较,这给经济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农、轻、重分类法

本节首先对农、轻、重分类法进行概述,接着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方法概述

“农、轻、重”的分类法最早源于前苏联。即以物质生产部门创造财富的理论为基础,产业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这里: “农”指广义的农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轻”指轻工业, 主要包括纺织、食品和印刷等工业部门;“重”指重工业, 主要包括钢铁、石油、电力、机械等工业部门。

(二)优点

1.“农, 轻、重”分类法的优点是直观和简单易行,方便确定产业的界限,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1980 年发表的《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念和趋向》中也采用轻重工业的概念。

2.适用性强,“农、轻、重”分类法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但同时,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缺点

1.对生产部门的划分不够完整,没有涵盖所有的生产部门,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具有适应性。该方法强调了前苏联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三大领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但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三大产业明显无法涵盖所有的生产部门,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及创造力促使一大批新兴产业逐渐涌现,对于如“信息产业”、“环境产业”、“资源产业”、“生态可持续工业”、“高技术产业”等的讨论越来越多,这些产业的出现导致的归属不明确问题是“农, 轻、重”分类法的局限性所在。

2.可操作性不强。“农、轻、重”分类中轻、重工业的划分标准越来越模糊, 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思想越来越凸现出其局限性(昝廷全,2002),导致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种方法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即对当今世界的整个经济状况没有很好的适用性。

3.和三次产业分类法以及ISIC法相同,该方法过多地强调从生产角度对产业进行分类,在这样强大的买方市场中,消费者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正如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分析目标人群,对消费者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制定其营销策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发展规划必然将与消费者需求相统一,这又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如今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对产业进行分类时必须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进行考虑,而“农、轻、重”分类法显然不适应这样的社会现状。

六、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本节首先对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进行概述,接着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方法概述

根据不同的产业再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差别, 可以将产业划分为资源集约型产业、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等。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要素创造价值论。

1.资源集约型产业(亦称土地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泛指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原始森林、江河湖海和各种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与土地资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农矿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等。

2.劳动集约型产业(又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劳动占用资金(资本)较少的产业,该类型产业对劳动的依赖程度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较低,活劳动消耗比重较高。

3.资本集约型产业(又称资本密集约型产业)。是指单位劳动中占用资金(资本)数量较多的产业,该类型产业对资本(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

4.技术集约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集约型产业(又称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内容较多,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该类型产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更大。

(二)优点

1.这种方法能够揭示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力状况,并且能够反映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 体现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2.适用性强,不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使用;

3.基于对一国资源优势和生产力变化的研究,对于一国制定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

(三)缺点

1.该产业划分依赖于把各个产业使用的各种资源的组合在产业之间进行比较,所以,它是一种相对的划分,不存在绝对的划分基准。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非此即彼”的问题,很多产业的划分界限不清楚,比较模糊。

2.该方法极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的判断是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的,所以难免会掺杂进人为因素,造成分类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这是该方法的局限性所在。

3.该方法是以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低作为划分依据的,强调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因此,和三次产业分类法、ISIC法以及“农、轻、重”相同,都是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的。正如之前提及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逐渐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方向相一致,这就意味着对产业进行划分时必须将消费者考虑进去,并对其需求结构进行分析。而这是生产要素集约法所无法做到的。

七、霍夫曼分类法

本节首先对霍夫曼分类法进行概述,接着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一)方法概述

是指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分类法,他将产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目的在于根据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的大小划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从霍夫曼理论分析的内容和目的看, 他这样划分产业的主要用意是区分消费品产业和资本品产业。他划分这两类产业的标准是——凡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品就归入消费品产业, 凡产品的用途有75% 以上作为资本品就归入资本品产业。据此, 可以写出如下形式的产业经济系统:产业经济系统= (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他产业}, {它们之间的关系})(昝廷全,2002)。即该方法讨论的是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优点

1.从该方法的描述中不难看出,霍夫曼是以某一产业的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 把该产业划归为消费品产业或是资本品产业。他的着眼点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产业部门,即这个具体产业部门可能既生产资本品, 也生产消费品, 但按其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75%以上是用做资本品还是消费品来决定其归属。由于现实生活中,企业生产产品的方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大多数企业不会仅仅生产一种产品,所以这样的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划分依据明确,“75%”是个清晰的界定标准,能够通过定性的方法得到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和统计意义。

(三)缺点

1.75%的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划分和度量的,故只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在一般条件下没有可操作性。

2.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划分界限不明确,有的产品可能既属于消费品,也属于资本品。这导致了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3.没有说明每类产业内部的结构问题,对其内涵的描述过于笼统概括,没有进一步的细分,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八、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六种主要产业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分类方法都是主要从生产角度出发对产业进行分类,尤其是在“三次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 “农、轻、重分类法”和“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从产生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的局限性,正如之前描述的,在于只对生产者进行了分类, 几乎没有考虑消费者, 它所反映的仅是单方面的生产结果, 无法看出最终消费是由谁承担的, 最终未能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或者说,未能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这就造成分类结果的不准确。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人们在各方面的需求也变得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今的市场已经成为了一个消费者主导的市场,“以人为本”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保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品种、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能够随时适应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由此可知,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如果仅从生产角度进行分析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而将消费者需求纳入考虑之中并将其作为主要分析因素是适应并最能体现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统计标准.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2003-5-28 ()

②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国际劳工组织( ILO) 和联合国统计部门( UNSD)1992 年的调查结果(http: / / unstats. un. org)

③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 ivities[ S] . NewYork, 1949. 1- 3. http: / / unstats. un. org / unsd/ class/ family / historical/ isic/ papers/ isic- 1949.

④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 ivities[ S] . NewYork, 1958. 1- 27. http: / / unstats. un. o rg/ unsd/ class/ family/ historical/ isic/ papers/ isic- 1958.

⑤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英译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8-439页

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43页

参考文献:

[1]邓尚杰.北美产业分类体系[J].中国统计,第12期,1999

[2]杜曙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分类研究[J].齐鲁学刊,第3期,2009

[3]郝仁平.正确认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兼评“三次产业”分类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1986

[4]罗季荣.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M].人民出版社,1982

[5]钱平凡.组织转型[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汪涛, 叶元煦.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类理论——立体产业分类理论[J].学术交流,第6期,2000

[7]奚兆永.正确理解两大部类的划分——学习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札记[J].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1980

[8]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5

[9]袁勤俭.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J].统计与信息论坛,第1期,2004

[10]张树青.基于产业特性的产业分类标准创新尝试.商业时代[J].第3期,2009

推荐访问: 述评 产业 研究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