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图像的生理和社会学分析

图像的生理和社会学分析

时间:2022-04-09 09:09:30 浏览量:

[摘要]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视觉形式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传统和现代形式,这些传达形式和人的生理视觉的因果关系是在后现代语境中进行文化分析的关键问题。对这一关系的解析有助于我们实现对当代各种视觉表达形式的深层洞悉和恰当批评。

[关键词] 生理视觉;社会视觉;语言;政治

在传统的绘画领域中,“画你眼睛所见到的”或“画出视网膜上的像”,是造型活动中近似科学的解释。这是多年来我们对视觉和造型及二者关系的一种常见的认识。在摄影、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中,这种认识的影响更是潜在的起着作用。

然而,在生理学上的事实是视网膜上并不存在一种“供我们内部的另一只眼睛去看到的图像”,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实际上与造型活动无关。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被授予了美国生理学家D·休贝尔和T·威塞尔。他们从事的大脑在图形知觉中功能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在视觉中实际发生了什么样的生理活动,认识到这些实际发生的事实过程与我们所想象的图像视觉过程间的差异。我们将看到,图像并非天然地存在于视觉系统中,其与视觉的关联要通过语言来实现。

一、视网膜上的视觉过程

视觉过程开始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反应。每一网膜约有一亿三千万个感光细胞。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与水平细胞、双极细胞与神经节细胞形成位于不同区域的感受野,光信息就经由这些感受野传入大脑视觉皮层。光线刺激网膜上的单个感受细胞会对许多双极细胞或神经节细胞产生影响,同时相反,来自若干感受细胞,甚至网膜上相当大面积的神经冲动也可能只影响一个双极细胞或神经节细胞。在视觉活动中视网膜上接收到的光信息首先要经过感受野的加工。互不相同的感受野所产生的反应结果和普通的电器开关同理,即“开”反应和“闭”反应:受到光线刺激就是“开”反应,反之就是“闭”反应。

可见,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形象”的地位。就是说,尽管在微凹的视网膜上可以呈现与照相机原理相似的某种光学现象,但视网膜只是生物组织的整体,而并非一个能感知的主体。我们通常认为的小孔成像原理对视网膜而言只是光线的入射方式,对光线所反映的内容不具有我们所认为的成像的意义。

二、大脑中的视觉皮层

D·休贝尔和T·威塞尔在实验中,主要研究了与人较为接近的猫的视觉系统。在实验中,麻醉猫前方1.5米处设置一个宽的屏幕,用幻灯将由白色光线组成的各种图形投射到屏幕上。同时,将微电极插入猫脑皮层的视区部位。他们用这种方法可以记录到个别细胞对种种图形的反应。在试验中他们发现,不管视觉皮层上的视细胞距离视网膜在神经通路上的位置有多远,之间的联系多么间接和复杂,但在视网膜上受到的每一个刺激必定能在视觉皮层细胞上诱发出一个有效的电反应来。归根结底特定皮层区的感觉输入还需来自限定的网膜区。这就启示我们,一个特定的皮层细胞应有一个小的感受野。而且也像膝状体或网膜神经节细胞那样,只受这个特定的网膜区的影响。这就是说,网膜上的各感受野在视觉皮层上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信息接受单元相联结,特定的网膜感受野和视觉皮层上的接受单元是相互对应的。

视觉皮层中的细胞依据其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简单的”皮层细胞。这些细胞的功能是对线条刺激起反应。特定细胞的反应还有赖于线条图形的方向,以及图形在细胞感受野上的位置。垂直映射于屏幕上的黑线条,可能激活某特定的皮层细胞;然而,若移动黑线条使之明显偏离原有垂直位置,同样的这个细胞却没有反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猫的视觉不是把线条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来接收,接收到的仅仅是光线的强弱对比关系,同时光线的不同的分布情况就会造成暗区和亮区对比的不同方位关系。光线的明暗才是视觉系统产生反应的基本诱因。(2)感受野是有分工的,黑线条的移动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要求网膜细胞需要通过眼睛的移动去跟踪那个黑线条,而是把任务交由了另外的感受野。第二类细胞被我们称为“复杂的”皮层细胞。他们也最容易对黑线条、亮线条或直线边界起反应,不同之处在于复杂细胞对运动线条有持续性的放电反应。简单细胞与复杂细胞对光线刺激的特定方向具有选择性,由此可以推论,必然存在种种能处理大量不同位置与方向的细胞类型。

视觉系统中实际上所能完成的工作就是判断这些明与暗的各种对比。包括由光线的有与无、强与弱造成的对比关系,以及对这些对比关系的组织——由不同方位的光线形成的方向位置不同的明暗对比所构成的分界“线”。但这和绘画中的线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三、视觉过程

视觉皮层中每个细胞都有其独特的职能,它管理着网膜上一个限定的部位,对于特定形状的刺激物与某种特定方向反应最佳。反过来讲,每种刺激——无论是网膜刺激的位置、某类线条刺激或者刺激物的某种方向,都会引起一组特定的简单细胞产生反应;改变刺激的任何一种组合方式,则可引起整个一群新的细胞反应。任何一个细胞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的原理一致,即开与闭,所以,视觉系统的工作类似于把光线刺激数字化的过程——通过二进位的数学运算把外界的光线刺激转换成由视觉细胞的组织方式实现的数学表达式。眼睛的作用就是将编码成神经活动的信息送进大脑,这些神经活动借助于神经密码和大脑活动的模式,代表着外界物体。类似于计算机中不同的文件格式需要相应的读写程序,如果这些数学表达式没有视觉以外其它的大脑区域来解读,视觉过程就不出现效用和意义。虽然对实际的视觉过程,我们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认识和解决,而且语言文字的描述不可能替代视觉活动发生的实际过程,但可以肯定的是,视觉是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或整体组织起来根据光线刺激的特点来应对的反应过程。在这个应对过程中,不论是在视网膜还是视觉皮层中都不存在人类造型活动中的“图形”,也不会出现通常我们所理解的图像中的图形所具有的意义内容。

D·休贝尔和T·威塞尔的实验以猫为试验对象,对图形知觉的神经机制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材料。难以否认人的视知觉不会仅依靠视觉系统的光学装置和生理功能,而是还要依靠视觉系统以外的知识和推理——这是要大脑其它部分的功能。人与猫的视觉差异关乎于大脑的不同结构、大脑参与视觉活动的不同方式,但这不妨碍得出人的视觉过程中也没有图形出现的结论。

四、视觉与效应

恩斯特·卡西尔认为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直接看到的感受系统和效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存在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他把这看作是在有机体的反映与人的应对之间不容抹煞的区别。卡西尔通过分析生命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和应对,又在语言范围内将之称为情感语言和命题语言之间的区别,称这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他以海伦·凯勒在教师莎莉文小姐的帮助下学习 “水”这个词前后的变化为例,来阐明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之间的区别。“突然出现了决定性的发展,就像产生了智力的进化——这个孩子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了。她懂得了,词的用途不仅是作为机械式的信号或暗号,而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工具。”海伦·凯勒在对水的触觉和对“water”的触觉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生理过程,是她出现符号意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发育正常的幼儿之前已经无数次地听到,但却是第一次意识到“shuǐ”这个声音和他看见的水的形态或触摸到的水的温度、湿度或听到的水流动的声音相联结起来时,在他的大脑里一定产生了相应的微观结构上的变化。如果把这个变化退回到生命的进化过程中,当同伴做出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或视觉的感觉印象而成为一个对外界特定情况的指示时,动物就进入了信号的世界。人类的符号在此基础上才能出现。

图形符号作为人对视觉信息在社会化要求之下采取的一种组织方式,这种表达方式的实现最初当然是图画。后来,随着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对这种制造图形的能力有了各种不同的需求,就产生了分化现象。首先原始人的语音和作为视觉符号的图画在使用中根据一定表达内容的多次重叠,逐渐相互结合,一部分语音通过图画将声音凝固视觉化;一部分图画也被赋予了声音。这些和相应语音对应的图画便是最早的文字雏形。这样,声音、即言语,原始文字和视觉符号的其他部分便一起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形成语言和造型艺术。这是视觉符号的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次分化。

五、视觉与绘画、摄影和影视

在历史上绘画作为人类记录形象的重要手段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时代,早期的摄影出现了。在康斯太勃尔的个人生活回忆录的记载中,达盖尔不仅是银板照相术的发明者,而且还设计了电影的始祖——西洋景,康斯太勃尔对这个发明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那只不过是个“物体的骗局,艺术通过唤醒使人愉快,而不是欺骗”。摄影的出现并未对作为艺术家的画家造成影响,包括德拉克罗瓦、德加等许多画家都用照片来帮助他们的创作。实际上摄影的真正受害者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袖珍肖像画。早在1840年,不计其数的袖珍肖像画师已经多半改行,成了职业摄影师,起初是兼职,不久就成为专职。虽然摄影从传统的绘画中抢占了一部分的领地,但摄影的出现并不是导致绘画从古典走向现代、从所谓的写实走向抽象的原因。

绘画和摄影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是一个始于文艺复兴时代的问题,当布鲁奈列斯契、丢勒等艺术家研究透视现象时就已经暗含着提出了在视觉和绘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逻辑关联这一个后现代解构性质的问题。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包括热衷于机械发明的达芬奇都没有期望在透视的发现和传统的绘画的基础上去寻求一种使图形的产生更为便捷的方式,之后据说维米尔在绘画中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照相机暗箱的装置来帮助他取景构图,但是直至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化的时代摄影才真正的出现。因此,技术的进步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变革因素,但是社会的需求——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中产阶级的大量出现,他们对作为身份地位象征的个人形象视觉图像凝固化的大量需求才是摄影出现的前提条件。可见,摄影的出现预见和体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图形、图像中蕴含着政治、表现着权力、利益关系。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绘画的解体和分化与摄影的出现和发展是平行的两个事件,他们并行的植根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绘画和摄影、电影的社会学意义做出了深入且有预见性的分析,是较早从哲学、美学层面分析摄影和影视图像的经典之作,20世纪60年代后至今,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法国学者布尔迪厄、鲍德里亚等都对摄影和电影、电视等视觉图形传达形式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学分析和批判。鲍德里亚甚至把美国为首对伊拉克发动的海湾战争称为是一场“电视战争”,这都是旨在于揭示图像背后隐藏着的权力和政治的关系。

这种视觉政体的存在既然是一种历史现象,就有其继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然而对现实现象的分析使我们发现在人的生理视觉和社会视觉之间仍然存在着某个飘忽不定的断裂带。既然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在眼睛和视皮层构成的视觉系统中不存在某种可以命名的图像,同时社会视觉中蕴涵着某种政治统治关系,那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途径自然是语言——语音和文字构成的人类现实的历史。人类的传统文化是以语言为主导的文化。语言的强势不仅体现在自身对人类文化的记录和再阐释及再创造的过程中,而且表现在对整体的视觉符号和整体的声音符号的有效控制中。这体现在我们对造型、声音、体态动作等非语言领域的语言诠释现象中。即一件非语言形式的传达形式只有通过语言的合法化过程才能得到一个或者历史或者现实的存在地位。举例说,我们会遇到很多看不懂的图形、图像,说看不懂,其实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语言予以再把握;虽然在实际上它们已经完成了传达的任务,但是语言的不认可,甚至有意的歪曲都可以轻易的抹杀掉这些图形的实际所传达意义。

六、结语

从符号学的视角看,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视觉形式都是对生理视觉的某种信息组织方式,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技术层面的线性顺承关系,但如果我们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这个技术方面,便会很容易导致我们忽视考察生理视觉和绘画、影视等现代媒体的社会视觉之间的重要关系。这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在绘画中对于某一种绘画风格的强调,在好莱坞大片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美国精神背后所隐藏着的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 R.L·格列高利.视觉心理学[M].彭聃龄,杨旻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R.F·汤普森.生理心理学[M].孙晔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 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 吴琼.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尹德辉(1970— ),男,河北南宫人,临沂师范学院讲师。

推荐访问: 社会学 生理 图像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