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江南蚕俗扑面来

江南蚕俗扑面来

时间:2022-04-09 09:45:27 浏览量:

zoޛ)j首代表作丛书”之一的《德清扫蚕花地》新近出版。

德清蚕桑史起源可追溯至距今五千年前马家浜文化晚期新石器时代。扫蚕花地是集众多桑蚕民俗之大成的民间歌舞,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2009年,德清扫蚕花地习俗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入选《中华舞蹈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等书籍,享誉大江南北。

周江鸿先生编著的《德清扫蚕花地》图文并茂,全书分五大章节,不仅梳理了扫蚕花地的起源与发展、蚕花歌谣、扫蚕花地的多种风格、德清扫蚕花地台本、音乐与舞蹈的艺术特征和百年传承谱系,而且还写了吴越蚕文化的流变与发展。其中,第五章考证“祭祀与蚕俗”,整理和收集了江南民间蚕神崇拜、蚕桑生产、生活习俗、蚕事禁忌与民间传说,以及蚕花剪纸艺术。

扫蚕花地溯源与风采

据《诗经》《禹贡》等历史文献记载,先秦时代蚕桑生产已遍及华夏大地。民间百姓祀蚕神蚕崇拜习俗根深蒂固。江南物阜民丰,民风淳朴,百姓以农桑养家糊口,千百年来,乡间还完好地保存着许多原始蚕俗,且烙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百姓世世代代爱唱蚕花歌,爱看蚕花戏,老媪闺女、妯娌新娘子,人人都爱头戴一朵漂亮的蚕花。过新婚大喜日子要点蚕花蜡烛。旧时逛庙会,男女老少热热闹闹轧蚕花,乡人路上见面,相互拱手祝愿:“蚕花廿四分!”

阅览此书,江南蚕俗扑面而来。德清旧民俗五花八门,其中“讨蚕花”、“抢蚕花”、“串蚕花”等都与蚕俗有关,而扫蚕花地则是蚕俗中最具民间艺术特征的。扫蚕花地虽是源自于德清民间歌舞,清末民初,却曾成为杭嘉湖蚕区广泛流传的重要蚕桑文化习俗之一,其主要的表演艺人都集中于德清一带。这种娱神祈愿、讨彩头、图吉利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还与古代蚕神信仰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同时也保存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正月闹元宵与清明前后为扫蚕花地表演季,演出场合在乡村庙会上,在乡间巡行队伍中载歌载舞,颇吸引人们眼球。

“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当家娘娘手段巧,鹅毛轻轻掸介掸。快刀切叶金丝片,引出乌娘万万千。头眠眠得崭崭齐,二眠眠得齐崭崭。火柿开花捉出火,楝树开花捉大眠。”春暖花开,清明前后,扫蚕花地艺人被东家请到厅堂表演,通过歌舞表演惟妙惟肖地模拟蚕事生产场景,完成一场祈祷蚕茧丰收的仪式。表演者身着红袄红裙,头戴蚕花,发髻插鹅毛(掸蚕蚁工具),左手托铺有红绸缀满蚕花的小蚕匾,右手执柄上饰有蚕花的道具“扫帚”,在小锣鼓伴奏下登场,边舞边歌,寓意“晦气扫出屋,财宝扫进门”,艺人表演时还做出各种养蚕动作:掸蚕、采桑、饲蚕、捉蚕、上山等。舞蹈吸收了江南妇女蚕事劳动的生活元素,娴静、端庄、温柔的品性和干净利落劳动习惯得以生动呈现。音调古朴,旋律优美,最具杭嘉湖蚕乡民歌特色,深受广大蚕农喜爱。

蚕神信仰与养蚕禁忌

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载:“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拜之。”在江南杭嘉湖一带,马头娘就是家喻户晓的“蚕花娘娘”,百姓将她奉作神明,尊为蚕神,塑像供于蚕花圣殿。

江浙一带百姓习惯将蚕神尊称为“蚕花娘娘”。传说蚕花娘娘在世时最爱吃小汤圆,因此,每年蚕宝宝三眠后,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碗“茧圆”,虔诚地酬谢蚕花娘娘保佑,这种风俗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周江鸿先生是德清人,对德清蚕俗文化熟稔于心;他又是德清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长期研究民间民俗文化。从他所撰的这本书中可知,德清蚕花剪纸习俗盛行于民间乡野,历史悠久。据剪纸艺人传承谱系推算,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过去,农村养蚕人家必育猫以防鼠患,称为“蚕猫”,为的是防范老鼠吃蚕宝宝或咬蚕种纸、蚕茧。后来,专门有民间艺人用红纸剪出猫类图样,卖予蚕农,剪贴“蚕猫”的另一个用意是借助巫术来避鼠害,成为一种辟邪物,一般贴在蚕笪(圆形竹匾)上,或者跟蚕种码放在一起。吉祥蚕花图案贴于大门、蚕房、养蚕器具上。剪纸图案有“聚宝盆”、“摇钱树”、“蚕猫”、“蚕花娘娘”、“蚕花箪”、“万年青”等,寓意吉祥。“聚宝盆”是对养蚕业的祈愿,蕴含“蚕花廿四分”的意义,它跟插蚕花、唱蚕歌一样,寄托蚕农美好的祝愿,祈望蚕茧丰收。

据《农桑辑要》一书中记载:蚕初生时忌屋内扫尘,忌煎爆鱼肉,忌敲击声响,忌哭泣叫唤或者秽语淫词,忌烟熏、热汤、泼灰,忌酒醋、鱼腥、麝香等物,忌产妇孝子入家,饲养者不得更换颜色衣服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行各业都有禁忌,但像养蚕禁忌之多之严之繁琐,恐怕绝无仅有。

新市蚕花庙会轧蚕花

《德清扫蚕花地》一书还特别辑录了德清千年古镇新市历年蚕花庙会、轧蚕花等民风民俗史料档案,客观地叙述了德清蚕俗的原始风貌。新市蚕花庙会轧蚕花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清早期已初具雏形。胭脂弄为新市蚕俗“轧蚕花”活动场所。民国《德清县志》“风俗篇”记载:“清明后觉海寺有香市,村农妇女结伴成群,名曰轧蚕花。”明清时,胭脂弄前觉海禅寺供奉蚕神娘娘。每年清明时节,四乡农妇均要到觉海寺祭蚕神,当日多达成千上万人。胭脂弄与之相交的寺前弄是通达觉海寺的必经要道,因巷子狭小,民众在胭脂弄、寺前弄你挤我轧,故曰“轧蚕花”。

新市也是完整保留古老祈蚕风俗的传承之地。1999年,新市镇政府顺民意兴民风,重振蚕文化,促进蚕桑生产,恢复已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新市蚕花庙会,重现江南蚕文化古老习俗风采,展现了古镇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古老的《蚕花谣》,穿越千年时光,在江南小镇新市大街小巷回荡。

2013年4月,一年一度的新市蚕花庙会如期举办。一老一年轻的两女子,身穿红袄红裙,头戴蚕花,发髻插鹅毛,边唱边舞“三月(台格拉)天气暖洋洋,家家(台格拉)护种搭蚕棚。蚕棚(台格拉)搭在高厅上,柋窗纸糊得泛红光……”同时,还表演与养蚕有关的舞蹈动作。曲调高亢,动作利索,吉祥喜庆。歌曲一段唱毕,表演者手持小蚕匾走向观众,观众随之蜂拥而上、匾里的蚕花被一抢而空。

德清扫蚕花地代表和演绎了江南古老的蚕文化习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勤劳祈福的乡土文化信息。浙江省非遗丛书之一《德清扫蚕花地》为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江南蚕桑文化打开了一道鉴赏之门。

推荐访问: 江南 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