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让说明文教学守望自己的家园

让说明文教学守望自己的家园

时间:2022-04-12 08:08:45 浏览量:

有人说,说明文太容易教,不能见教师水平;也有人说,说明文太难教,不容易出彩。说太容易教,是因为说明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明、一说就明,学生一下就能读懂课文,没有嚼头,难以深化、升华;说太难教,是因为说明文缺少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无法煽情,玩不出花样。

以上两种偏见,其实源于同一个问题——没有认识说明文的个性特征,没有发现说明文的文体特质,没有弄清说明文的教学目标。于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事物性说明文时,主要停留于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因为内容太过简单,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千方百计拓展关于该主题更多知识:教学《恐龙》,教室成了恐龙展览室,模型、图片竞相登场,课文成了引子、摆设;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让学生搜集大量相关知识阅读分享……事理性说明文也不甘示弱,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学生不学《人类的老师》这一“文”,而主要关注“仿生学”这一概念,即课文的“内容”,大量罗列除文中以外的仿生学事例,课堂成了地地道道的常识“杂货店”,说明文教学成了“常识课”,而承载常识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则被远远抛在一边。说明文教学抛弃了自己的家园,辛勤地在别人的土地上劳作。

怎样抓住说明文的独特个性,明确说明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用,瞄准说明文教学的准确定位,让说明文教学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近日,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课例《假如没有灰尘》(人教版第九册)进行了积极而深入的探索。

一、 鼓励速读,注重捕捉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层出不穷,要求社会成员具备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传递信息。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姜树华老师认为,说明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上述素养优势明显,责无旁贷。因为就教学形态而言,说明文的教学属于“应用性阅读教学”,即“把文本当作‘有用’的对象,阅读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和得出结论”。课程标准也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根据说明文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特点,姜树华老师教学《假如没有灰尘》要求学生通过快速、准确、高效的阅读迅速抓住要点,在获取相关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假如没有灰尘》全文660个字,姜老师现场发放教材,目的就是要学生在没有事先接触教材的情况下通过有效速读搜集信息。他明确规定用2分钟的默读时间,完成“假如没有灰尘”这一假设结果的搜集。教学时,控制时间,反复强调速度的重要,并要求学生平时阅读注意锻炼速读能力,养成有效捕捉信息的习惯。

二、 引导品读,注重揣摩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注意文本写了什么,更应该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言语风格,研究文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对文本表达方式和言说风格的揣摩中实现言意共生,承担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

相较于其他文体,说明文讲究内容的科学、语言的精准、结构的明晰,常常运用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普适的“这一类”说明特点基础上,每一篇说明文都有着区别于“他篇”的说明方法与特点,《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以“假设式的表达”最为特别。几乎从儿时开始,我们对灰尘危害的认识就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作者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切中了读者心愿,顺承了读者的常态思维,形成了交流的共鸣,奠定了抛出观点的基础。“假如没有灰尘,世界会怎样”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六次,“假如没有灰尘”的后果一一罗列,这种罗列让读者有些应接不暇,读起来让人越来越紧迫。当然,作者并没有单独进行假设,4~6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灰尘的重要作用加以进一步强调和总结。“假设式的表达”在本文运用到了极致,超越了文中如“列数字”“作比较”等其它说明方式的功效。因为假设,把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表述得不仅清楚明白,而且生动形象。

针对文本的这一特点,姜树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对比品味揣摩。在学生搜集出所有假设结果的基础上,他要求学生琢磨着读出“假设”的感觉。读出设问句,读出中心句,自问自答,一人问多人通过朗读回答,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假设的不可思议的程度越来越深,灰尘与人类的生息关联越来越大,“假如……将……”的句式也渐渐从句段中凸显出来,在“得意”的过程中,他们深入“得言”,渐进明白了全文的架构与说明的顺序,明白了设问的行文方式、总分的行文方式,明白了4~6自然段整齐中又有变化写法的妙处。

为了让学生明白本文特有的“假设”式描写的功效,在学生以为文本已经读懂弄透的时候,姜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向思维和研读的深度进军:既然前面已对灰尘有了这么清楚的事实描写,那为何还要加上最后的“假设”呢?在静思默想和小组热烈讨论之后,学生各抒己见:“正写反写结合更清楚”“对比着写更明白”“‘假设’是在‘事实’基础上的进一步强调,让人印象更加深刻”……应该说,学生对“事实+假设”这种说明方式的领悟非常到位,他们不仅收获了“假设式”表达的“言”,也收获了作者这样表达所要实现的“意”,更收获了作者“事实+真相”表达的“法”。

三、 指导仿写,注重通过言语实践迁移、深悟课文写法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文科学简洁、精准透彻,是学生学习、实践语言和感受言说风格不可或缺的文体。光掌握方法就像断翼的鸟儿永远飞不起来,课堂当然要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教学《假如没有灰尘》,在学生充分阅读4~6自然段后,姜树华老师让学生尝试练说“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意在让学生通过言语组织实现对灰尘作用的进一步理解,在练说的“言”中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意”的掌握,实现整体的把握。教学中还让学生搜集出作者描写灰尘危害的语句,接着出示作家高士其《灰尘的旅行》一文中对灰尘危害的直接描写,随后让学生尝试学着用本文的“真相+假设”的方式,结合“灰尘危害”,试着改写。这一教学举措非常精妙,不仅点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奋点——作家的文字也可以换一种写法,调动了练习热情,而且读写衔接自然无痕,由读到写,顺利迁移。

教学至此,姜老师并不满足,他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意”的高度进发——领悟作者意图。课堂教学在学生们很满意自己的改写时突然转身:“既然本文作者很善于用假设笔法来写,可本文开头怎么没有假设着写呢?”课堂顿时进入激烈的组内讨论,于是才有了“人们对灰尘危害认识太深,所以不需要假设”“作者想说的是灰尘的‘功劳’,不需强调危害”等深刻认识。此时,学生们也许会恍然大悟: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由作者意图决定的。相信这时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已不单单是方法本身了。

四、 强调策略,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设计“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用意所在。这一点谁都知道,但很难做到,很多时候,“学会学习”只是教师的“口头禅”,课堂教学中很少有落实的环节。姜树华老师对此却是真抓实干,在学生快速搜集文中假设没有灰尘的结果之后,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搜集的方法与成果,把阅读策略的掌握与知识的获得、结果的呈现有机结合,并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搜集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快速浏览的,有专找假设结果的,有抓关键词和过渡句的,有紧扣课题的,姜老师都大力表扬,热情鼓励,让小组探讨、全班交流的环节成为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实现搜集信息方法分享与完善的过程,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策略,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五、 对比阅读,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蒙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怎样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化为具体的行动?说明文教学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姜树华老师教学《假如没有灰尘》对此有深刻的思考与高远的立意。结课阶段引入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灰尘的旅行》,不只是一般的开阔眼界的拓展阅读,不只是设计语言实践、迁移课文写法的依托,而是有更深的用意。《假如没有灰尘》着重说明灰尘对于人类的作用,《灰尘的旅行》着重介绍灰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两篇文章不仅要对比阅读,还要都用“真相+假设”的方式写作,这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表达,尤其是辩证看待同一个事物的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清醒的文体意识,高远的教学立意,准确的目标定位,扎实的教学举措,姜树华老师教学《假如没有灰尘》力求言意共生,凸显说明文的学科特征和教学功用,的确匠心独具,给人启发。

【作者简介:胡海舟,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推荐访问: 自己的 说明文 守望 教学 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