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

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

时间:2022-04-14 08:07:46 浏览量:

2006年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一年。以“十五”规划主要指标的提前实现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开局为标志,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障。出版工作面临着新的重任,也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出版业自身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机,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专业委员会筹委会召开理论研讨会,组织全国科技编辑界的同志专题探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究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对策和措施,非常适时。围绕科技出版如何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出版支持,我讲三点想法。

一、进一步增强科技出版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感,更加自觉地为“十一五”期间的科技进步服务

出版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为科技进步服务的意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为科技进步服务是出版工作的基本职能

出版工作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托,出版业对人类文明的服务和推进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出版是人类科技成果记载、积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个手段,科学技术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不可思议。中国的四大发明举世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其中有两项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直接与出版有关,决非偶然。这两项发明分别在12世纪和14世纪传入欧洲,与古希腊、古罗马典籍一起,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重要外因,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传播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战胜封建愚昧创造了重要条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出版载体从帛书、竹简、纸草、羊皮到纸质印刷品,再到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网络出版物,经历了多次重大更新和发展,但出版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功能没有变。相反,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和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扩大,出版为科技进步服务的职能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强大。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科技进步与出版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致可以说,一部科技史同时也是一部出版史。在近现代科技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往往以某部新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科技发展的许多新阶段是以出版物作为里程碑来划分的。比如,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出版,宣告了日心说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念,引起了自然科学的一场大革命,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世界近代科学的开端;1661年玻意耳《怀疑派化学家》的发表,完成了化学脱离炼金术而独立的使命,被恩格斯赞誉为“把化学确立为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出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诞生;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表明生物学进入了进化论时代;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意味着狭义相对论的诞生和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霍金1988年发表《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带进了一个新境界。如果说科技史有若干台阶的话,这台阶是由书组成的。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把科技出版工作推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人类文明史告诉了我们科技出版的重要。但对科学技术出版在我国新时期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仅仅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联系这一时期我国的根本任务进行特殊的考察。对此可以从“一个论断”、“两个转移”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的转变”来认识。“一个论断”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个转移”是新时期特有的两次重大转移。第一次是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这是一次伟大的转变,由此形成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二次转移是党中央在1991年提出的“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觉得,相对而言,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出版界有的同志对第二次转移的意义不像对第一次转移那样认识深刻。这是有些同志对科技出版重视不够的原因之一。其实,当时中央的论述十分明确:“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对这一精神,很有必要重新学习。“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我们要在深刻领会这些重大方针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认识科技出版工作在新时期出版工作中的战略性地位。应该说,在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党中央提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情况下,出版工作者如果不能自觉地、有效地为科技进步服务,就谈不上自觉地、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就谈不上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三)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科技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指出,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这些都要求把科技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都离不开科技进步。从国际范围看,我国加快科技发展的紧迫性更加突出。进入21世纪,要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科学技术水平被公认为是软实力中的重大因素。当今世界科技非常明显地表现出突飞猛进、加速发展的趋势。借用《共产党宣言》的一句话,人类在这几十年内所创造的科技成果,可能超过了过去几百年、上千年内所创造的成果。一步落后,可能意味着若干步被动。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有文化忧患意识和科技忧患意识。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科技出版工作者一定要有更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以振兴祖国科技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全力以赴,立志在“十一五”期间,把科技出版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加有声有色地做好科技出版的大文章

科技出版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需要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科技出版?第二,依靠谁来进行科技出版?第三,怎样进行科技出版?加强科技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若干子系统,包括深入科技工作第一线、推进科技出版体制改革、多方筹集科技出版资金、调整科技出版物结构、进一步扩大开放、开创科技出版物发行新局面、全面提高科技出版工作者素质等诸多工作。在此我不作系统、全面论证。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个观点:新世纪科技出版工作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路,要有更加清醒和清晰的理念,国家要制定完整的科技出版发展战略,各出版单位也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因为思想指导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才能做好新阶段的科技出版工作,所以本文题目中提出要“更加自觉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出版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年6月5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四次引用古语强调科技创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华民族是有伟大创新精神并因此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民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贯彻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进一步振奋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八个字,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包括我们全体科技出版工作者在内的各族人民应该保持的精神状态。我们还应该看到,文化特别需要个性,特别需要创新。马克思说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就是这个意思。王蒙同志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中说,“一个学风搞本本主义、文风搞八股腔的国家,当然不会是创新型国家”,获得热烈的掌声,这一场景很值得我们出版界的同志深思并引以为戒。科技出版工作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有效地为不断创新的科技工作服务。

(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出版物质量

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创新也不是同样的东西换个包装,标新立异,出版创新首先是思想文化内容的创新。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出精品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出版工作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出版物思想内容的质量。创新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衡量创新成果的标志,只能是出版物质量以及受人民大众欢迎的程度。这是方向性的、根本性的原则,符合这一条我们就要大胆地做,大胆地创造,脱离了这一条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坚决抵制和反对。我想,有了这一条,我们在创新上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二)创新的重点是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出版理念看起来是个软因素,但它对指导我们的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紧密联系科技出版工作,大力加强出版学、编辑学理论建设,做到不断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尤其要加强对前瞻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使我们的编辑出版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创新既有对某项具体事物、具体办法的调整,也有从制度上、机制上的新建、重建和改建,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并互相作用,我们都要照应到。但是必须认识到,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更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稳定性。特别是作为出版单位的领导者和决策层,在解决一些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时,必须着眼于从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模式上定措施、找出路,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源头疏通了,创新的成果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

(三)积极探索出版社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大家都在谈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权利意识的觉醒,说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和举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现在是在新的环境中工作,不仅要尊重和依法维护作者的知识产权,维护出版单位自身的专有出版权和对出版物版式的产权,还要积极探索形成和积累出版社的自主知识产权。上海出版界的同志提出,当代出版业中编辑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总的说是以处理来稿为主,现在有一部分工作转变为由出版社对作品的立意、角度、结构等要素提出创意,进行总体设计,然后遴选、聘请作者按照出版社的意图写作、加工,而且这类出版物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对于这样的作品,出版社应该在更大程度上拥有知识产权。上海有一位大学出版社社长说过一句话:“出版社是文化产品的孵化器和催生婆”,这是很有道理的。编辑工作正在向两头延伸,不仅通过营销、组织读书活动等手段在向下游即出版物的使用环节延伸,而且正在向精神生产的上游即创作环节延伸。出版社要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把握更多主动权,就不能满足于只是获得适用于一定时间和地域的专有出版权以及版式权,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形成和积累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编辑人才学研究,培养创新型科技编辑人才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关键问题往往是靠人才解决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的第一资源。出版工作也不例外。中外出版史都表明,出版工作是一个需要人才,也能够批量产生人才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出版业的这一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像张元济、茅盾、曹禺、邹韬奋、巴金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没有出现,行业公认的领军人物还比较少,还缺乏像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像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人才队伍的群体结构还不够合理。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出版业还不够成熟。文艺复兴也好,文化复兴、民族复兴也好,是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作为标志,也是以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作为条件的。而且,所谓“复兴”,是有参照系的,在国内,要和诸子百家时代比较,和汉唐盛世比较,和我们党的历史上人才工作的辉煌期比较;在国外要和古希腊比较,和欧洲文艺复兴比较,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这些时期的辉煌。所以,要高度重视编辑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我们这个行业真正成为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行业。要把编辑人才学的研究作为“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究的最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职能和对人才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编辑活动的特点和编辑人才的成才规律,包括研究编辑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用以指导实践,从观念和体制两个方面为编辑人才的涌现、成长和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科技出版社要率先推动出版业的科技进步,让科技进步为科技编辑工作插上翅膀

出版与科技有两重关系。第一层关系,出版为科技进步服务,用出版手段推动科技进步;第二层关系,科技进步推动出版发展。两者的这种互动关系,在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前面提到一部科技史同时是一部出版史,反过来一部出版史同时也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世界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技术发展,往往都带来出版上的重大进步。没有竹简的发明,没有毛笔的发明,没有纸张的发明,没有活字印刷的发明,就没有古代出版业的进步;没有数码摄影、电子分色和多色彩印的发明,没有计算机排版技术和网络的发明,出版业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胜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变化,使当代出版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发展不是过去传统功能的简单延长或扩大,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去年10月,相隔13年后我再次访问日本,对日本出版业的变化感受很深。举两个例子。一是日本最大的百科全书出版社小学馆,宣布不再出版纸介质大百科全书(因为修订不易),以后将每月推出一次最新的电子版百科全书,读者可以通过网络甚至手机检索。二是日本最重要的印刷企业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其业务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印刷领域,发展为五大板块,甚至延伸到了显示器领域。很多人知道最好的液晶电视是夏普电视,但很少有人知道夏普的液晶电视板正是日本凸版印刷生产的。目前,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已经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内容信息发布者之一。这些情况能给人很深的启示,值得我们思索。

科技出版工作者与科技接触比较多,对科技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更应牢牢树立在出版领域科技也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率先把科技的新成果应用到出版领域。过去我们对出版业科技进步的概念曾经长期停留在印刷技术改造上,后来又较多集中于物流手段的更新和完善。科技出版工作者要开拓出版业科技进步的广阔领域,让科技进步为出版工作首先是编辑工作插上翅膀。

复兴中华文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我们的人生和业务工作有机会同这样的伟业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幸运和光荣。让我们牢记出版工作者的特殊使命,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志存高远,以更加自觉的认识和更加有效的手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出版支持,在中国科技出版史上谱写出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本文系作者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特点与创新”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有改动)

(作者单位:中国编辑学会)

(责任编辑:鲍莉炜)

推荐访问: 构建和谐社会 出版 创新 支持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