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关于媒介情境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媒介情境论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4-15 08:14:37 浏览量:

摘要:本文采取文献归纳法和内容分析法,选择知网数据库中以媒介情境论为论述主体的国内期刊与硕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发表情况和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透析国内对媒介情境论的研究脉络,总结出当下对于媒介情境论的主要研究方向、空白和薄弱环节以及新趋势,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媒介情境论;媒介情境;新媒体

一、引言

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尼尔·波兹曼创建的媒介环境学经过三代学者的不断丰富发展,已经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齐名的第三学派。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是第三代学者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媒介情境论也是媒介环境学的标志性理论之一。梅罗维茨在其《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对媒介情境论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即从媒介创造情境,进而改变人们行为的角度出发认识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但是,学界对梅罗维茨的关注较少,对媒介情境论的研究也多是浅尝辄止。

本文以知网数据库中以媒介情境论为论述主体的国内期刊与硕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发表情况和研究方向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归纳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视角,把握当下对于媒介情境论的主要研究方向、空白和薄弱环节以及新趋势。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归纳法

文献归纳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对样本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得出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媒介情境论”这一选题,整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其每年发表数量、关键词、文献来源和作者发表情况及被引率进行统计归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

(二)内容分析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把握“媒介情境论”相关文献的研究脉络。根据对于“媒介情境论”不同的研究视角,归纳出学界对于“媒介情境论”的主要关注点和新趋势,并分析其研究局限和薄弱之处,提出对“媒介情境论”的研究展望。

三、对于文献的综合分析

(一)文献数据分析

1.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选取2005年——2019年4月22日期间内,以“媒介情境论”或含为“媒介情境”为关键词,在知网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78篇文章。选定新闻传播类文章,再进行人工数据清洗剔除相关性不大的28篇文章,有效样本量为150篇。

从2005年开始,学界就有对“媒介情境论”的相关研究,但是较少,仅一篇;2005年-2012年对于“媒介情境论”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相关论文也较少,8年来共35篇;从2013年开始,学界对“媒介情境论”的关注开始增多,每年至少在10篇以上,2016年以24篇达到发表顶峰;从2016年开始发表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每年仍有20篇左右。

2.关键词分析

对样本150篇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统计,提取使用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发现:“电子媒介”的频次出现最高,达51次;其次为“情境理论”和“维茨”,各为40次;之后是“情境论”32次、“媒介情境”和“戈夫曼”各22次;值得关注的是,“媒介技术”、“媒介融合”、“社会行为”、“社交媒体”虽然提及频次不高,但是聚焦了具体的研究层面。

3.文献来源分析

对样本150篇文章的发表来源进行统计,发现:发表于《新闻研究导刊》的数量最多,为13篇;其次《东南传播》为7篇、《山东大学》为5篇、《新闻世界》为5篇、《当代传播》为4篇;其他来源共101篇。

4.作者发表情况及被引率分析

选取文章发表数量超过两篇及两篇以上的作者及查找相关被引率显示:苏婉发表数量最多,但仅3篇,且被引率为0;黄桂萍2篇,被引率为0;喻国明发表2篇,被引率47;张晓2篇,被引率7。

选取文献被引率排名前五文章的作者显示:张建珍文章被引用次数为58次、韩璐56次、张冠文55次、喻国明47次、陆晔37次。仅喻国明发表篇数和被引率相对较多,发表文献数量多作者的被引率并不高,被引率较高文章的作者在相关领域发文数量较少。

(二)文献内容分析

综合对有效样本的分析,对“媒介情境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六方面:

第一,对“媒介情境论”理论本身的研究。何梦祎在《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一文中以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基础,疏通整个媒介情境论的发展脉络和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语境,着重分析其理论重点,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1]作者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认为梅罗维茨并不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并从多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承认了媒介情境论中存在的问题:忽略了时间变量,梅罗维茨没有关注到地域的消失是以时间为代价的。这篇文章不仅对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进行了详细有逻辑的梳理,还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并试图论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新方式。

第二,以微博为研究对象,利用“媒介情境论”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马芝丹在《媒介情境论视野下微博传播行为的研究》一文中对情境即信息系统、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以及情境的合并三个基本观点展开研究。[2]在媒介情境论视野下,结合微博的发展现状,以微博受众为研究对象,观察微博受众的喜爱偏好,总结其传播中的行为方式。微博这种新的传播渠道一出现,就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产生在微博语境下特殊的话语和行为,直到现在,仍是用户中主流的社交软件。微博创造了一个具体的媒介情境,并聚集了大量的用户。以微博为载体进行媒介情境论研究的相关论文有21篇,数量相对较多,说明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度较大。

第三,在媒介情境论视野下对政务微信进行探析。赵艺玲的《媒介情境论视域下的政务微信探析》以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为理论依据,对当下我国政务微信的发展状况、媒介特点、传播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概括政府和受众在新的媒介環境下采用的行为,探析微信的圈层传播特征在政务微信传播中所产生的作用。[3]“互联网+”时代,微信已然变成政务传播的热土,微信与政务相联结,开启了官方话语与草根话语之间的话语渠道,加快了前区行为与后区行为的重叠。不同于微博的社交平台,微信凭借简单方便的即时通讯功能聚集了大量的用户,特别是草根一族。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大量的微信用户是其研究对象,附加上其他功能就是不同类型的媒介情境。这一类是以微信为研究对象,且结合具体的政治场景,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第四,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对行为、角色的影响探析。何志武与吴瑶在《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对家庭互动的影响》一文中通过“媒介情境论”分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得出新媒体对信息的无区别传播使传统的信息间隔逐渐消逝,再加上信息场景的融合,必定引发家庭内部的群体身份、社会化阶段、权力等级三方面的行为变化。[4]在此研究基础上,新媒体影响着家庭信息场景的建构,进而也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互动行为。他们通过家庭中具体的场景实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表现及相处方式,来具体说明新媒体以不同形式进驻家庭信息系统内,打破了家庭中传统的信息系统。这类文章通过理论对社会现象的深度分析,引发社会对新媒体与家庭关系的更多思考。

第五,媒介情境论视角下对电视节目与播音主持传播方面的探析。查伟诚在《媒介情境理论视角下电视真人秀“纪录片化”研究》中运用媒介情境理论对真人秀“纪录片化”进行分析,介绍电视真人秀与纪录片结合现状以及在媒介情境论视角下对电视真人秀“纪录片化”的动因进行解读。[5]电视媒介的出现,变革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模式,电视媒介的出现,使得“舞台”扩大到任意的生活场景,场景的变化使得“舞台中”人的行为也随之变化,而只能现场看“舞台”的“观众”因为电视媒介变成了“受众”。这一大类文章把媒介情境论与电视节目相结合,深度分析电视媒介是如何创造情境,进而改变人们行为的。

第六,媒介情境论视野下的场景探究。曾克的《媒介情境论视野下的政治场景探究——以中国内地的新闻生产与消费为例》以梅罗维茨"媒介——场景——行为"的思维过程为基础,对政治场景进行研究,介绍政治场景的发展脉络,分析人在政治场景中的行为与媒介的关系。[6]在梅罗维茨的观点中,场景是连接媒介与社会行为的桥梁。而政治场景又不同于其他场景,媒介在报道传播政治方面的新闻时,又受到政治力量的制约,作者认为是有其特殊性的。媒介情境论是在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论”的肩膀上吸取戈夫曼“场景理论”中的精华,场景理论在对梅罗维茨有着重要影响。这一大类的文章借助具体的场景,通过媒介、场景和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来对媒介情境论进行深层次探究。

四、结语

从文献数量上看,关于媒介情境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重要研究成果不多。雖然从2013年开始,学界对媒介情境论的关注开始增多,近些年也保持稳定状态,但研究效果并不理想。权威期刊上相关文章数量不多,知名学者的文章数量不多,优秀文章的引用率也不高,学界对媒介情境论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从研究内容来看,大部分是基于对媒介情境论理论本身的研究下。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网络媒介、社交媒体对行为、角色的影响探析最多,但是也仅仅是现状分析阐述,没有提出一些发展问题以及提出相关建议。其次是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内容研究,但也仅停留在现象分析。关于媒介情境论下案例探究影响较多,而建议较少,大多停留在对理论本身的研究。视角还是比较狭隘,对建议的展开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愈发成熟,新技术的运用也层出不穷,媒介环境在社会场景这个大框架里是是具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新闻传播学界应提升对于这个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何梦祎.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传播思想再研究[J].现代传播,2015.

[2]马芝丹.媒介情境论视野下微博传播行为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赵艺玲.媒介情境论视域下的政务微信探析[J].新闻世界,2016.

[4]何志武,吴瑶.媒介情境论视角下新媒体对家庭互动的影响[J].编辑之友,2015.

[5]查伟诚.媒介情境理论视角下电视真人秀“纪录片化”研究[J].中国电视,2015.

[6]曾克.媒介情境论视野下的政治场景探究——以中国内地的新闻生产与消费为例[D].山东大学,2016.

推荐访问: 情境 媒介 综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