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模态分析和试验验证

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模态分析和试验验证

时间:2022-04-15 08:37:58 浏览量:

zoޛ)j馑z@mo|zjUvAuNv_tM5N?'ngnuilyejɚ׫<==<ӽ=><<=?Y۲馚0zkǬ)x<=3OSLO=3Ooi۲CF Ehu{=MzZ材料和单元属性的定义。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模型的主要参数为:上下外壳为2A12铝合金,其弹性模量为72.0 GPa,泊松比为0.31,密度为2 770 kg/m3;内部的推进剂为聚四氟乙烯,其弹性模量为4.5 GPa,泊松比为0.22,材料密度为2 200 kg/m3;采用实体单元建模,单元类型设定为C3D10和C3D8单元,网格划分后模型共有255 413个单元、225 544个节点。在HyperMesh中建立的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有限元模型见图4。

将网格模型导入Abaqus中,根据模型中各个组件的连接关系,将螺钉固定的组件看作理想固定,采用Tie命令连接,各组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整个模型采用通用接触定义,接触属性为光滑接触。采用力锤法进行模态测试,并将模态仿真分析中的PPT设置为自由无约束状态。

3 模型计算

3.1 理论基础

由振动理论可知,系统以某个频率振动时呈现的振动形态即为模态。模态分析的关键是计算结构的模态和固有频率。PPT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11]为

模态是结构本身的固有特性,与外部载荷无关,所以式(1)中F(t)=0。阻尼对PPT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影响不大,可忽略式(1)中的阻尼项c。因此,动力学方程可简化为

式(5)展开后可得到关于ω2的矢量解,称为角频率。由频率与角频率的关系f=ω/2π,可以得到PPT结构的固有频率。

3.2 计算结果和分析

运用Abaqus中提供的特征求解方法对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模态进行分析,在Frequency中采用计算精度较高、运算速度较快的Lanczos法提取模态。该方法能够避免PPT结构特征值在求解过程中丢失。[12]在Abaqus中提取模型前10阶模态和振型。由于模型处于自由状态,前6阶模态为6个自由度的刚体位移模态,所以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结构的固有模態从第7阶开始。系统的4阶固有频率和振型特征见表1,各阶固有模态见图5~8。

从仿真分析的模态结果可以看出,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频率均较高,满足航天器产品基频大于100 Hz的要求,说明推进系统结构具有良好的刚度。

4 试验验证对比

有限元建模过程对倒角、螺栓和PPU进行简化处理,并且在接触关系的定义中采用理想的固定黏结,与真实推进系统结构有些差异。为掌握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真实动力学特性,修正有限元分析模型,在进行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和冲击谱响应仿真分析前,采用力锤施加冲击激励的方法测试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模态。模态测试系统示意见图9。测试系统主要由固定架、柔性绳、力锤、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模态分析系统组成。

在推进系统的外壳底部和右侧面粘贴加速度传感器,采用力锤在靠近推进系统喷口处的外壳向下施加脉冲力激励,数据采集设备采集响应点上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然后传递到模态分析系统中,由响应点的频率响应曲线识别推进系统的模态参数。试验采用美国Dytran公司的3056B1加速度传感器和5800B4力锤,美国DataPhysics公司的70752数据采集设备和SignalCalc730模态分析系统。推进系统模态试验中锤击点和响应点的具体位置见图10。

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的右侧面(响应点1)和外壳底部(响应点2)的频率-加速度响应曲线分别见图11和12。

从图11和12中可以看出,在力锤的冲击激励下,测量点1和测量点2分别在频率为276.3和398.8 Hz时开始振动。测量点1振动时为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第7阶振型,频率值为推进系统的基频;测量点2振动时为第10阶振型。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可知:模态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第7阶模态的误差为1.80%,第10阶模态的误差仅为0.29%。

5 结 论

利用HyperMesh建立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在Abaqus中计算其前10阶模态,得到推进系统的固有模态和振型。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试验基频为276.3 Hz,满足航天产品1阶频率大于100 Hz的要求。采用力锤法进行推进系统的模态试验测试,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误差均小于2%。对比结果验证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仿真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后续正弦振动、随机振动和冲击谱响应分析提供精确的模型,对脉冲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结构的抗力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定坤, 匡银, 杨新权. 微纳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J]. 空间电子技术, 2017, 14(3):42-45.

[2] 田立成, 王小永, 张天平. 空间电推进应用及技术发展趋势[J]. 火箭推进, 2015, 41(3):7-14. DOI:10.3969/j.issn.1672-9374.2015.03.002.

[3] GUMAN W J, NATHANSON D M. Pulsed plasma microthruster propulsion system for synchronous orbit satellite[J]. 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1970, 7(7):409-415. DOI:10.2514/3.29955.

[4] POPOV G A, ANTROPOV N N, KAZEEV M N, et al. Pulsed plasma thruster propulsion technology for small satellite[EB/OL]. (2003-02-21)[2018-11-20]. http://erps.spacegrant.org/uploads/images/images/iepc_articledownload_1988-2007/2003index/0040-0303iepc-full.pdf.

[5] TAMURA K, IGARASHI M, KUMAGAI N, et al. Evaluation of low power pulsed plasma thruster for μ-labsat II[EB/OL]. (2002-07-10)[2018-11-20]. https://arc.aiaa.org/doi/book/10.2514/MJPC02. DOI:10.2514/MJPC02.

[6] LIU W X, AN S M. Digital measurement of discharge current peak value in pulsed plasma thruster[C]//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Electric Propulsion Conference. Alexandria:AIAA, 1985. DOI:10.2514/6.1985-2062.

[7] AN S M, WU H J, FENG X Z, et al. Space flight test of electric thruster system MDT-2A[J]. 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 1984, 21(6):593-594. DOI:10.2514/3.25701.

[8] LIU X Y, WANG N F, YUAN S Y, et al. Discharge reliability in ablative pulsed plasma thrusters[J]. Acta Astronautica, 2017, 137(8):8-14.

[9] 王尚民, 田立成, 张家良, 等. 微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放电过程和性能初探[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7, 37(5):24-32. DOI:10.16708/j.cnki.1000-758X.2017.0080.

[10] 张正平. 航天运载器力学环境工程技术发展回顾及展望[J].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08, 25(3):233-236. DOI:10.3969/j.issn.1673-1379.2008.03.010.

[11] 张亚辉, 林家浩. 结构动力学基础[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12] 史东岩, 庄重, 高山, 等. 基于Abaqus的模态分析方法对比及验证[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3, 22(S2):432-435.

(编辑 武晓英)

推荐访问: 等离子体 脉冲 验证 试验 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