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教育管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教育管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时间:2022-05-01 19:05:02 浏览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和讨论进行总结与评述,探讨了教育管理学科的性质和定位、教育管理的现实层面的议题并且对教育管理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教育管理;价值;研究范式;理论与实践;教学领导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0)02-0027-04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Research: A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WANG Lei, HU Zhong-fe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9,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As a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trospection and Prospect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nature and positioning of the scien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Key word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Value; Research paradigm; Theory and practic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学逐渐形成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日益发挥着指导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增多以及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也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教育管理学及教育管理实践走过的历程进行一次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同时展望未来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无疑是必要的。2010年1月13日至1月15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来自美国、泰国、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就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展开了交流,取得了预期的成果。通过研讨会的各项发言和讨论,教育管理学界的各位同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深化了对教育管理学科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管理研究中的实践意识和今后的研究内容与方式。

一、教育管理学的根在何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不断加快,“教育管理”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过程凝结了几代教育管理学者的心血,从最开始推介、借鉴前苏联和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到形成中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理论,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建立起来。沈阳师范大学的孙绵涛教授列举了一些收录了中国学者著述的教育管理学著作,说明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已蔚然成林,并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注目。不仅如此,中国本土的教育管理学还从最开始的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观点和理论发展到建立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并对实践产生变革性影响。孙绵涛教授进一步提到教育管理学研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以及高考制度改革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说明了教育管理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洪源教授也谈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教育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教育管理自身也在不断的争议和调整中逐渐走向完善,表现为教育管理价值向完整型渐进转变,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作机制日益公平合理,教育发展规划日益全面和平衡等。

教育管理学已发展如斯,成果斐然,然而,对该学科应如何定位仍然莫衷一是,这势必影响到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做出探讨。目前,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教育管理被归属到管理一级学科之中,然而有些学者更倾向于强调教育管理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厘清教育管理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管理与管理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许多教育管理学者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归于教育学科领域,这有历史的根源,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然而,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也离不开对“管理”的思考。孙绵涛教授认为,教育管理的问题同样也有别于一般的教育问题,但从内容和体系上来看,现阶段的“教育管理史”的文献写作与“教育史”的区别并不大,这应该引起重视。华南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提出一种思路,即以管理的视角来统领,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进行梳理。通过对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进行梳理,王建军教授指出, 20多年来,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多停留于历史事实的陈述,缺乏管理理论的深度。应该更多借助现代管理的理论,关注“问题”的研究,从而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使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研究真正取得突破。

相关的争论或许还会继续,但从本次研讨会的发言来看,人们对于教育管理的学科定义正逐步走向清晰,假以时日,对这一问题必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对教育管理学科定位的模糊性是该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首先,教育管理学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和管理这两个一般领域都有涉及,因此,其所探讨的管理问题溯本求源离不开对教育的理解和参详,同时,对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视野必然集中在计划、监控、组织、领导等管理学内容之上;其次,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时间较晚,本身仍存在许多不成熟之处,在一些有关学科体系的重大问题上没有最终形成定论,这些重大问题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需要集思广益,逐步统一认识。

二、教育管理学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管理研究的价值取向

本次研讨会上,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引起了广大与会者的兴趣,相关的论题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政策研究的讨论中。例如,高洪源教授提出了价值管理的问题。他对教育管理政策中价值取向由工具价值向社会价值、民本价值转变的过程进行了回顾,指出现有的教育管理政策对民需民困的关注仍然不够。他认为,教育管理应该回归教育本位,在教育有关的价值中筛选、选择和确立根本的核心价值,以解决政策和管理中的价值冲突。我国教育政策规定从业务政策的视野提升到以社会政策眼光来看待教育的发展问题,而社会政策的基本性质就是从社会公平的价值出发解决社会问题,关怀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政策价值管理是指对教育价值的分析和识别、讨论与宣传、选择与组合。政策价值确定追求什么,存在什么价值冲突,怎样进行价值组合以保证各种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应从多种视角(教育、社会、政治和经济)审视教育政策价值,但是要以教育价值为核心。这种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入手的教育发展政策,是教育管理的进步,也是行政伦理的进步。

华南师范大学胡中锋教授也认为,教育管理应关注人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中人的问题。这些发言反映出教育管理的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管理的研究问题已经不单纯是逻辑实证或语义分析的问题,而首先是价值的问题,是批判性研究所依据的理想和信念问题。

关于批判问题,浙江师范大学杨天平教授形象地指出,不能一味“抬轿子”、“吹喇叭”,对那些头脑发热的政策和提法要批判性地思考应如何、能如何以及不如何的问题。这也折射出教育管理研究者的价值观逐渐由民生价值向更深层的民主价值转化的一种趋势。沈阳师范大学的祁型雨教授提出教育政策研究应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向批判探索范式转化。与杨天平教授的观点相似,他认为,目前,我国教育政策研究范式带有浓厚的结构功能主义特征,其研究旨趣往往是为既定的教育政策作解释做宣传,这是应该改变的。

除此之外,西北师范大学的金东海教授认为,对教育行政管理相关内容的思考应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服务职能的发挥。例如,地方服务型教育行政是以保障家长和学生获得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为最终目标,以创设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实体(包括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和教育中介组织等)发展的制度环境为主要职责,以向学校提供促进其发展的支持性服务为主要管理方法,以竞争性的方式提高各种服务质量并承担服务责任的一种新的公共教育治理模式。

促进教育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当今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政府发展教育的理念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结合体。教育政策是发展教育的主导性因素,每次教育政策的调整就意味着重大的教育改革,既直接影响宏观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又间接影响微观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而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价值问题无疑具有强烈的指向作用,在教育政策所波及的教育的方方面面均有重要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二)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

与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一脉相承的是关于研究范式的讨论。祁型雨教授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对管理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进行了批评。他指出,管理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迷惑我们,使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并不存在或者无关紧要的现象,并对此深信不疑。它使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固守在钟形坛里,而对身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视而不见。教育管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具有实证性、数量化、客观性和普适性的“科学”,还不如说是一门具有道德关怀、价值取向、反惟规则的“人文科学”或“道德科学”。

与会代表对以上一些观点并不是没有争议。例如,高洪源教授指出,对现有的一些研究而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对科学规范强调过多的问题,而是不够规范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王建平副研究员也指出,在目前对实证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实证方法的评价应慎重。诚然,采用人文方法进行研究应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其中有关价值、道德等应然性问题,但实证方法或关注“是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的研究也不能被忽视。对于在批判探索范式中实证研究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但是,价值关注和批判探索等观点的提出,反映了教育管理研究走向深化的趋势。

讨论中也有代表提倡实地研究或田野研究等质性化的研究方法,即看重教育管理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重视用理解、体验去显示教育管理人员的真情实感(日常生活),注重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的价值,这当然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方法。然而,若因此而把定量方法贬低为抽象的、肤浅的、不现实的,则值得商榷。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有质无量之物,也不存在有量无质之物,质和量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对事物进行质的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进行量的研究,这就决定了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事实上,教育管理现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情境性,决定了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能穷尽它的丰富性,多种研究方法的并存与互补才是其出路,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育管理问题来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

(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本次研讨会上,另一个引起思考的问题就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小学管理》主编沙培宁以一个媒体人的立场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唤教育管理的研究转向实践,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她认为,在能对实践领域产生实质影响的研究者稀缺的今天,还有些研究者仍然自说自话、研究假问题,这种局面应该改变。研究者们应跳出过去那种抽象、简化的研究模式和一味理论思辨的“玩概念”,转而到学校中找寻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并在复杂的实践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也有人认为,实践的提法并不是截然排斥理论,两者有时是存在联系的,甚至,在理论的指引下,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才能摆脱随意性和片面性。实践的提法不应是“唯经验论”的一个变种,霍伊和米斯克尔认为,偶然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自说自话的事实,甚至,未经提炼的经验会歪曲事实。因此,尽管(学术性)理论本身是不完善的,反思性管理者更愿意接受理论的指导。

对此,孙绵涛教授作出了精要的概括。他指出,研究是关注理论思辨还是关注具体问题,其实源于两个不同的传统,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前者提倡客观适应主观,后者强调主观适应客观。两者均能有所成就,不应相互苛求,而应互相包容。事实上,两者在研究中确实也是相互包含的。

或许,在面向实践的问题上,选取哪种研究方式本身并非关键,重要的是研究者的实践意识,正如杨天平教授所指出的,教育管理的研究者应认清自己的使命而有所担当。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践行动,对此,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行政管理官员,广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黄向群处长的话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好的理论观点不应只是专家享有,应在比较大的范围进行宣传,需要一线工作者一起参与和落实;此外,立足教育实践问题通过实践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管理学的未来

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未来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几个方向渐趋明朗。首先,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方式日趋多元化,研究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日趋显现。在一门学科内部,研究者们在许多问题上着眼于不同的内容和侧面,采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建基于不同的理论和价值,甚至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都是正常的,因为研究者们在知识背景、分析视角、逻辑论证、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不同。张新平、陈学军等学者将其概括为不同的理论生成方式,即存在着多种理论构建的途径。他们将理论的生成方式按照三个维度来进行分类,其一是从上看对从下看,即从理论或管理层出发还是从实践或被管理层出发来思考和研究;其二是向外看对向内看,即理论源于其他学科或其他国家的理论还是立足于本学科或本土情境;其三是往回看对往前看,即探讨怎么来的问题还是探讨向何处去的问题。上述分类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教育管理研究的各种类型,对于我们理解学术界以及本次研讨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争论和多元化趋势是有价值的;同时,对于倡导研究中的团队合作和兼容并包也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其次,“教育”重新在教育管理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不是原先那种将教育管理与教育混为一谈的混沌状态,而是为教育管理的研究确立了明确的、独有的教育问题。本次研讨会的两场主题发言对于我们认识教育管理中的教育元素有很强的启发性。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Philip Hallinger教授作了题为“21世纪学校领导:从教学领导到学习领导”的主题发言,而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则详细阐述了“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提升”。这两位知名学者不约而同地选取“教学”作为学校领导力的核心来进行讨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对教育教学成分的日益关注,这加深了我们对教育在教育管理中本质地位的认识。

Hallinger回溯了对学校领导效果的研究历史,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其他管理领域的概念和做法的简单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所独有的“教学领导”概念的出现,再到如今教育管理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关注。他还从领导力与学习的相互效果模式引出了分布式领导的概念和理论,强调了一线教学人员参与领导的重要性。褚宏启教授则围绕校长在教学方面应直接教学讲课还是听课评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校长的角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即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在这三个角色中,校长的核心角色应该是教育者,因为学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生命成长。领导者要跳出学校进行战略思考,教育者应扎下去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归根结底,两位发言者直指一个核心的问题——领导力如何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作出贡献。这一脉络深刻地表现出教育管理逐渐脱离其他领域管理问题的窠臼而形成反映 “教育”属性的独特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折射出教育管理今后的研究方向。

推荐访问: 管理学 未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