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装备制造业:动态、政策与构想

装备制造业:动态、政策与构想

时间:2022-05-02 09:25:02 浏览量:

内容提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本文论述了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通过对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政策措施的介绍,提出了如何回忆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设想。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动态;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20-06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举措。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不可缺少的技术保障。

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1.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动态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在“一五”时期集中力量建设了156个重点项目,其中装备制造业68项,其后又进行了“三线”建设,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值得骄傲的。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壮大,我国建立起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成为当前继劳动力优势之后的又一国际比较优势,有力地保障了现代化建设。

1.1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1.1.1 支柱产业地位突出

一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产业规模最大的产业门类之一。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近7万家,工业增加值1.7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占GDP 9.4%;资产总计达5.9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8万亿元,利润3.200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24.1%、27.2%和21.6%。2005年装备制造业出口额3.09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1%。

二是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从业人数1.658万人,装备制造业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774人,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92人。

三是装备制造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同时也是其他产业节能减排的物质技术保障。装备制造业属于高级组装型产业,相对于其他工业产业更加节能清洁,2005年装备制造业每万元工业产值耗能0.12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0.93吨。先进技术装备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利器。如2005年全国火电厂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和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量平均分别为370克、6.49克、1.76克、3.18克, 而10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分别为295.6克、0.134克、0.114克、1.09克。

四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高。在信息、软件等新兴技术的带动下,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步入高技术领域,是各项工业技术的集成。装备制造业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纳米材料开发应用、核能研究等发挥了关键作用。

1.1.2 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国有装备制造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部分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实现了减负、减员、剥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经营效益好转。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民营装备制造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一批由大学和科研院所创办、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高科技企业正在迅速崛起。

1.1.3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下,产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企业集团正在做大做强。国内最大的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集团目前拥有资产超过700亿元,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780.6亿元,利润总额58.4亿元。7家机床制造企业并购10家国外知名同行企业,引领了“走出去”兼并重组国外知名企业的潮流。

1.1.4 重大装备自主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8年扩大内需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宗产品订单,下大决心支持装备自主化,取得了突出成绩。

目前,电力装备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造体系,“水、火、气、核、风”五大发电设备共同发展,主机、辅机、输变电设备同步跨越。

冶金装备已能成套提供年产800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常规流程设备,宝钢三期设备国内供应部分超过80%,中厚板和薄板轧机等关键设备已研制成功。

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达90%,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装置、60万~70万吨乙烯改造工程所需的大型压缩机等关键设备已实现自主化。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制造率达到70%以上。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品种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船舶工业飞速发展。1999~2006年间,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正在缩小与日本、韩国的差距。

1.1.5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部分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稳居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如常规火电、水电机组,经济型数控机床等。在个别领域我国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如上海振华港机公司的装卸机械已占领国际市场份额70%以上,多项技术世界领先。

1.1.6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84亿元,首次超过石化产业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全省工业新增利润的55%来自于装备制造业。上海市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努力将临港和长兴岛打造成为以超、大、重为特色的重大技术装备基地。四川、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将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强省战略的新支点,加快扶持发展。

(1)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必要的协调和组织。

装备产品普遍研制投入大,制造周期长,通用性弱。政府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宏观调控手段,适当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落实国产化依托工程,解决首台套国产化产品进入市场问题,协调国内制造、应用部门协同对外谈判引进技术等。三峡机组、大型燃机、LNG船、大型空冷机组等装备国产化都是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在制造、应用部门的齐心协力下实现的。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委组织机床工具行业与军工行业的重要用户对接,为机床企业进军高端产品市场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方面,政府抓与不抓大不一样。

(2)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必须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

市场需求是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动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沃土,也是对外谈判引进技术的筹码。要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不同阶段,不失时机地选择一批重点产品和技术,集中力量组织国产化和科技攻关。要优先重点支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国家重大工程急需、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大量替代进口的产品。

(3)要坚持三种创新模式并行不悖,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最高目标。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当前和今后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途径。但必须摒弃长期存在的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倾向,下大决心、大功夫,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避免重复引进。事实证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但企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坚持自我发展的道路,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是完全可能的。

系统集成创新是一种成本低、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创新途径。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而言,高度重视集成创新,提高系统集成、设备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原始创新是一条艰苦的创新途径,但也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途径。我国装备制造业任何时期都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决不放弃原始创新,敢为人先,开发核心技术。政府部门尤其要重视和支持企业的原始创新。

(4)要充分发挥用户的主动性,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

用户的支持,是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我国许多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是在用户单位的密切配合下实现的。相反,个别国内自主创新产品,由于没有得到具有垄断地位的用户部门的大力支持,至今不能继续改进完善。

1.2 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装备制造大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等。有关方面估测,2004年美、日、德、中四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依次是6.408.6亿美元、3.690.9亿美元、2.874.3亿美元和1.772.9亿美元。另有一些国家在装备制造业的某些行业属于强国,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如俄罗斯的重型机械和武器制造、加拿大的轨道车辆和支线飞机制造、瑞士的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制造、瑞典的轴承制造、韩国的船舶和电子设备制造等。国外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我们至少有以下的启发和借鉴。

1.2.1 装备制造业是奠定工业强国地位的基石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壮大,促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这些装备制造大国都是当今世界工业大国、经济强国,他们的崛起和腾飞几乎都凭借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侵略掠夺,除封建王朝政治腐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业生产力落后,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弱小,国防装备水平差,敌不过人家的坚船利炮。

1.2.2 大型跨国公司是这些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支撑

这些国家普遍重视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如美国的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福特,日本的三菱、东芝、日立、丰田、日产,德国的西门子、大众、戴•克,法国的阿尔斯通,加拿大的庞巴迪,韩国的现代、三星等。这些跨国公司有时甚至充当政府代言人,组织重大工程建设、尖端产品技术研发和对外贸易等。它们资产规模大,在全球配置资源,经营范围广,技术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强,普遍具有较强的融资功能,可为用户提供销售信贷服务。

1.2.3 政府的扶持是这些国家装备制造业成长壮大的重要保证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世贸规则范围内还是范围外,这些国家都给予了本国装备制造业强有力的扶持。这些扶持手段包括政府采购、税收减免、优惠贷款、资金投入、市场保护等多方面,而且在产业发展的各个时期运用的侧重点不同。美国通常采用政府采购、军事订货等手段保护本国市场,一些公共设施(如地铁)建设也有设备国产化率要求。日本、韩国先期曾制订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法规,对引进设备和技术予以限制,支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禁止重复引进。近年来,国外政府更倾向于将支持时段前移到技术研发环节,重视借助中介机构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扶持手段更趋于隐秘。

1.2.4 对高端产品研发制造技术的掌控正在成为这些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发展致力于技术高起点,产品高附加值,基本跳出了中、低档产品的圈子。日、德等国继续推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用高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保持产业优势。如在发电设备领域,美、日、德已将研制重点放在新一代核电机组、大型燃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风电机组等节能减排新产品上。久负盛名的世界两大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MAN-B&W和瓦锡兰-苏尔寿公司,如今主要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向日、韩、中三个造船大国的生产企业提供产品图纸和技术咨询服务,收取生产许可费。以韩国为代表的后起国家,像我国一样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1.3 世界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装备制造业积极吸纳信息电子、原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果,适应用户行业对产品设备规模化生产、经济化运行、精准化操作的需求方向,适应各国对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品技术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表现为极端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

1.3.1 极端化

极端技术是制造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统,集中体现在超大、超微、超精。日本政府认为,微电子机械系统是提高并保持日本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美国、德国也将微型机械作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与此对应,以电力、石化、冶金行业为代表的重大技术装备正朝着超大型化方向发展。第三代核电机组单机容量可达170万千瓦,仅汽轮机低压缸转子锻件就达500~600吨重。比较一座年产600万吨与两座年产300万吨的炼油厂,前者只相当于后者投资的69%、钢材消耗的53%、占地面积的54%、生产费用的75%,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0%。

1.3.2 集成化

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不断强化工程总承包、系统设计、成套制造、配套服务能力。综合集成是实现研究与设计结合、制造与使用结合、工艺与装备结合的纽带,对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国产化起着极大的作用。加快发展具有综合集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是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国外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如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等,都具有综合集成能力。

1.3.3 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是各国通行的发展策略。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装备制造业研发、制造的手段,也是装备产品需要实现的功能目标。设备在研发生产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可以显著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灵敏应对市场需求;在运行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可以大幅度节省运行费用。

1.3.4 绿色化

日趋严重的环境资源约束,使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装备产品必须是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及可回收、可重用,其生产过程也应实现无污染、低耗、安全和宜人化。各国越来越重视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核心的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和作业。日本政府通过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了以能源、资源消耗最少,废弃物为零的无排放生产系统研究开发。

1.3.5 服务化

装备制造企业不仅要从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经营和服务范围实际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及产、供、销、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解体或回收全过程。全方位为客户和社会服务。服务化是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这种发展趋势,服务价值在产品价值链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

1.4 世界装备制造业格局正在调整,我国应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装备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有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工业发达国家自身的发展阶段决定其不得不退出劳动密集型或高劳动强度产业,而致力于更高技术、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制造和发展新兴产业。如欧美船厂目前一般不再建造散货船、油轮等常规船,转而承接液化天然气船、大型豪华客轮等高新产品。

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的薄弱和资金的缺乏大大抵消了其劳动力资源优势。另有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没有足够的精力发展经济。相比之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国内安定有序,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产业资本相对充足,有一支强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这些优势决定了我国最适合接续装备制造业,将其培养成为强势产业。

我国接续国外退出的产业要有扬弃观念。哪些产业大发展,哪些产业不发展,哪些产业要面上跟进国外发展水平,哪些产业要力求点上突破某些关键技术,应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综合考虑资源承受能力、环保等因素。既不能错失机遇,也不能不自量力大搞尖端,得芝麻丢西瓜;更不可不加选择全盘接纳,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到头来得不偿失。

2.当前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以来,国家相继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1)国家在核准或审批重点建设工程时,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并要求项目业主和制造部门联合制定详细的装备自主制造实施方案,有关企业和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

(2)凡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报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后实施。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案须经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明确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对引进项目验收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3)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

(4)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并明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要求。

(5)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6)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

(7)凡属于重点领域的工程项目所需装备,均应纳入统一组织的招标工作范围,国家有关部门对招标工作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8)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业主对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投保。

(9)针对国民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的重点工程,由综合经济部门牵头,并由使用部门和制造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国家装备技术政策,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制造。装备技术政策制定后经咨询论证并按程序审定后,作为国家审批和核准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依据。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用重大装备和技术,应符合装备技术政策。

(10)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牵头,科技、教育、财政、商务、税务、海关、质检、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重大产业技术和装备引进政策,组织协调并监督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11)对列入国家发展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条件成熟时,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专项进口税收政策,对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同时,取消相应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

(12)对国内尚不能提供、且多家企业需要引进的重大装备,国家鼓励统一招标,引导外商联合国内企业投标;在进口装备的同时,应当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并支持国内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分包和实现本地制造。

(13)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定期调整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和技术。

(14)工程项目重大技术装备需要引进技术的,承接技术转让的单位必须具有消化吸收、研发创新能力和实施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15)重大成套装备及其技术的引进工作要有制造、研发和使用单位联合参与,对使用带有附加条件的境外资金直接进口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产品要严格审查、论证。对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企业,为实现装备国产化需要进口相关设备和产品时,经认定并经海关审核,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便捷通关的优惠。

(16)国家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所需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技术进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17)鼓励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18)要在全面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等级,完善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为我国装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3.加快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设想

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应该承认,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国产装备对国内市场的满足度不到60%,在重大装备领域更低,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如半导体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3.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不足

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政府对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尚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一些企业只重视设备进口而忽视技术引进,或重视技术引进而忽视消化吸收,重复引进现象严重。

二是作为主力军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宁愿低水平复制制造能力,不愿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效益;宁愿引进和跟踪模仿,不愿下苦功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

三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装备制造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1.2%,比日本等发达国家低4个百分点;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36,而工业发达国家通常是1∶3。

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像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等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大企业集团。

五是国内市场未能充分利用,用户对装备国产化支持不够,自主创新产品推广使用困难较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

3.2 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作设想

3.2.1 加强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

国务院各部门应协同配合,认真贯彻落实既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制度和机制。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发展重点。要积极支持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跨区域的联合重组。行业中介机构要尽快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建言献策。积极组织行业内企业按照WTO规则应对涉外事务。

3.2.2 继续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要以16项重点装备领域为主攻方向,以国家重大工程和大宗设备订单为依托,研发制造与使用运行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国内分工协作与统一对外谈判招标相结合,继续深入开展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

在电力装备领域,要以大连红沿河等核电站建设项目为依托,基本实现二代核电机组设计制造国产化;以浙江三门、山东海阳等核电站建设项目为依托,做好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核电站自主设计、自主运营,关键设备自主制造。

支持骨干企业发展,争取近两年内具备大型风电机组总体设计能力,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自主研制3兆瓦、5兆瓦风电机组。

继续深化大型水电机组、抽水蓄能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的国产化工作。

依托晋东南——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实验示范工程和溪洛渡、向家坝送出及云南楚雄至广州穗东±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以开关设备、控制保护系统、6英寸晶闸管元件等关键产品为重点,继续提高特高压输电设备国产化水平。

在原材料加工装备领域,要依托首钢搬迁、鞍钢营口鲅鱼圈500万吨板材工程和宝钢、武钢等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组织重点制造企业自主研制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全面提高冶金设备的成套水平和国产化率。

依托镇海、天津、抚顺的百万吨级乙烯和仪征化纤、大连、济南正昊的百万吨级PTA项目,大幅度提高百万吨级乙烯和百万吨级PTA设备的成套水平和国产化率。

在交通运输装备领域,要抓紧建设青岛海西湾、上海长兴岛、广州龙穴岛等现代化造船基地,增强产品开发和建造能力。依托国内四大航运企业和三大油气企业的批量订单,组织开展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汽车运输船、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等产品的设计制造自主化。

依托京沪、京津、武广等高速铁路重点工程,扎实做好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和时速200公里等级以上动车组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工作,以交流变频传动(VVVF)系统、制动系统、信号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使用为工作重点,使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基础装备产品领域,要依托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平台,以保障军工行业重大需求、替代大批量进口为目标,掌握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高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依托战略产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特定需求,充分论证,集中力量开展大型精密模锻技术装备、预拉伸铝厚板生产成套装备、大型难变形合金挤压机、铝合金大型径轴向数控轧环机等特大装备的研制攻关。

依托电力、冶金、石化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市场需求,重点开展光纤传感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硬件产品,以及石化、电站控制系统用软件产品的国产化,增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

组织开展高档轴承、模具、密封元器件等基础产品的自主化设计制造。协调冶金行业,以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不锈钢管、超厚锅炉钢板,大型变压器、电机用冷轧有取向硅钢片等作为国产化的重点,提高质量,增加品种规格,确保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需要。

3.2.3 积极支持高效节能减排装备产品的研制和推广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广应用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设备和生产工艺,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物质保障。装备制造业要抓住机遇,抓紧研制适合需要的设备,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要积极开发制造各类环保设备和环保监测设备,满足各行业环保改造需要。要重点培育若干个骨干企业,提高环保设备开发制造水平。重点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以及报废家电、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

二要大力发展各类清洁能源、新能源设备。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核电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和风电设备国产化,将促进核电、水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大发展。太阳能、氢能是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但目前由于缺少成熟的技术装备,人类尚不能经济高效地开发这两类能源,我国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要充分吸纳借鉴国内外成果,加强自主创新,争取率先突破。

三是研制高效节能减排设备,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革新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生产工艺。近几年组织实施了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国产化,这些发电设备较传统的亚临界机组和中小机组,发电效率大为提高,污染物排放大为减少。工业电气和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变频电机,使人类生产、生活的能耗普遍降低。冶金工业采用连铸连轧设备后,使铸造工序和连续的轧制工序联为一体,大大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生产效率。节能减排需要大批各类新型设备,我国装备制造业应责无旁贷,抓紧开发研制,有所作为。

3.2.4 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完善行业发展环境

一是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推动企业尽快成长为“三个主体”,即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充实和完善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所急需、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技术装备研制,继续给予资金支持。选择装备制造业的若干重点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攻关。

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使用企业的联合。培育一批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鼓励支持国内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获取对方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尤其在企业发行债券方面,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积极为推广使用国产装备创造条件。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着手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国货国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配合财政部抓紧研究出台有关规定。联合保监会等部门,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用户单位和项目业主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防止设备招投标中歧视国产设备。

四是努力营造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社会舆论氛围。主动联合宣传部门,充分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报道装备制造业研制和应用的成功事例及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报道装备制造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违反供货合同及用户歧视国产设备等反面案例。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院院士以及港澳台工商界知名人士,考察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应用工程,增强社会各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认知和信心。

[作者简介]瞿东升,男,国家发改委重大装备办公室处长、博士。

[收稿日期]2008-10-25

(责任编辑:启方)

推荐访问: 构想 装备制造业 政策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