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人本理念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人本理念研究

时间:2022-05-04 08:20:02 浏览量:

[摘要]文章从国内德育人本理念的研究基础出发,分析了德育人本理念的内涵,提出了实现德育人本理念的路径,以期提高学校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德育人本理念 原则 路径

[作者简介]张涛(1958-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061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178-02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指导思想的德育人本理念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德育人本理念是一种“应然”状态,如何将“应然”变为“实然”,即将德育人本理念变为一种有效的德育实践,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

一、德育人本理念的研究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出于对传统德育 “无人”特征的反思和批判,德育理论界产生了许多德育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如情感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人性化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论、德育导师制等。这些模式都批判了社会本位视野下德育过程中对于人的完整性、主体性的忽视,具有浓厚的德育人本情怀。

班华认为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的精神,反映了新世纪德育的走向。德育在对待人的态度和方式上由物化走向人化,由灌输走向对话,由限制走向解放;德育本体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与教育和人的生活整体整合,提出以道德主体的德性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德育。李萍基于对德育发展趋势的考察,提出现代德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她指出:由于道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因而,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化”的过程,而今教育不以成人为终极目的,只是在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在人的外在需要和满足的层次来把握道德教育,势必将其引入道德功利主义、空想主义的歧途。

王建敏在《道德学习论》中提出了德育人本化的概念,认为德育人本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正引领着当前整个学校德育改革的潮流”。她把德育人本化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更多地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使之成为个体健康人生之必需;二是德育的过程与方法,更多地强调回归生活、实践体悟,淡化教育的痕迹。她指出,德育的本质功能在于人的德性发展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主体性教育得到广泛好评。在这种背景下,德育人本思想从人本教育中独立出来,引起人们注意。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日益现代化,社会也日趋人化,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反映了这种人化的趋势和理想。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之本位,从这种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出发,德育之价值主要表现于人自身价值的提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之展现与增强。”她明确指出,“以人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赋予人自身以发展动力的教育,而不是使人时时受制于社会、受制于客体。”

德育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回归并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生活本身,仍可谓任重而道远。由于现实德育过程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并始终困扰着德育人本理念的实施,所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德育人本理念的内涵

(一)主体性原则

德育人本理念的主体性原则有三层含义;其一,学生是道德行为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性的工具。可见,人实质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如果学校德育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只能造成德育的低效率。其二,在德育目标上,促进学生(即道德主体)成长成才,使其德性获得完满发展。规范人和发展人是德育同时兼具的两种本质,前者是以社会哲学为视点,而后者则以人学哲学为角度。德育人本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自然指向人的发展。其三,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即在交往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二)发展性原则

德育人本理念的发展性原则要求学校德育尽可能关注人的德性完善,通过道德规范到道德超越的跃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糜海波博士认为,只有当道德不仅作为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而且作为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精神源头,能推动他们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时,道德教育的实效才有望得到理想的实现。朱小蔓教授甚至提出发展性道德的新理念,她认为:发展性德育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首先在人本身;发展性德育主张人的发展,包括德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展性德育主张使人的道德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

(三)层次性原则

现实的人是个性飞扬、参差不齐的,因此,德育人本理念应遵循立体结构的层次性原则,实现三个层次的德育目标:生命教育、做人教育和德性教育,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则贯穿于每个阶段。(1)生命教育: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应关注生命的完整,凸现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为此,德育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需要,要以学生的生命为出发点,要顾及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和能动性,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体验和领悟。通过对德育内容和方式进行生命意识的改造,以及通过生命故事的叙述与倾诉,使学生在获得道德发展的同时感悟生命的意义。(2)做人教育:德育的内涵博大精深,但最基本的是做人教育,即人的济世情怀。做人教育的实质是教人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有层次的整体结构,其中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敬业、团结、奉献,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标准则是诚信、公正、互助;三是个人与自身的道德关系,即个人对自身行使道德权利和承担他的道德责任。(3)德性教育:德性即道德与信仰,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德性教育造就高贵的灵魂。因此,德性教育要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使他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成为崇高、人格健全和具有道德智慧的人。

只有当教育者设定了一个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使每个受教育者经过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标体系时,学校道德教育方可获得实现自身最佳效果的逻辑起点,道德教育才能充分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功能价值。

(四)整体性原则

德育人本理念需要统筹兼顾,即应有效地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一般而言,学校的德育资源有学科课程资源(“两课”主渠道和其他学科)、活动性课程资源(指除学科课程外的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专题研讨等)、非课程性学校文化资源(如学生社团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学校精神等)、社区文化资源(包含家庭)。

三、实现德育人本理念的路径

德育人本理念的实现路径可以表达为:确立道德目标→立足道德实践→完善道德评价→生成道德智慧。其中关键的环节是立足道德实践和生成道德智慧。

(一)确立道德目标

道德目标是多层次的,其中的每一层次都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道德状况和学校的道德实践主题而定。我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提出了德育分层次分年级目标:

一年级以学习观念和公民素质教育为主,实现学生由“依从型”到“遵从型”自塑的教育转化,目标是做“合格”(行为规范)的发展者。开展形势政治、法律知识、公德意识及党团基本知识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院系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确立新的人生发展目标。

二年级以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主,实现学生由服从型到自控型自塑的教育转化,目标是做“优秀”的发展者。在开展好形势政治学习外,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党团知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三年级以职业教育为主,开展学生实习跟踪调查指导,实现学生由习惯型到乐为型的自主教育转化,目标是做“卓越”的发展者。此时,学生在各方面都比较成熟,面临着就业压力,需要侧重对形势政治(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方针政策的教育等。还要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调查,注重引导,使其尽快适应社会。

(二)立足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第一,从道德实践的空间来讲,实施德育人本理念的“德育场”有“两课”、学科课程、实践活动性课程、社团组织、非课程性的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资源等。其中“两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不仅于此,德育工作还要结合专业教育,渗透于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第二课堂中。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因此,需要把德育工作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第二,从道德实践的内容来讲,德育人本理念既围绕理想信念这个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夯实公民道德教育这个基础,又向学生传递诚实、爱心、宽容、合作、勇敢等道德理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的事例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体验中将道德理性内化为道德人格。应抓住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亲情教育。第三,从道德实践的方法来讲,德育人本理念反对灌输式的德育,倡导符合人性的德育方法。如情境法:创设德育情境,通过道德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对话法:对话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对话有助于人过一种完整的精神生活。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个体心中的道德律正是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方式建立起来。教育者要营造自由的交流情境,鼓励学生交流和表达,在对话中启迪道德思维,增长道德智慧。活动法:通过活动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学生把握道德规范。社会实践法:让学生将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道德实践,从而让学生的道德理性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人格。

(三)完善道德评价

如何将上述内容融合形成整体的学校德育实践系统,我院经过多年尝试探索,结合课题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大学生德育发展记录》。《大学生德育记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思想政治发展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记录》包括学生本人承诺、入学教育、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记录、奖惩记录、社团活动情况、政治追求、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情况、公益活动、道德行为、操行登第、院系认证十五个部分,能够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的情况及个性、潜质等方面情况。同时,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基础、潜质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奋发向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对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秉持过程性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激励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当然,要建立完整的道德评价体系,仅仅靠这一个小小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探索。

(四)生成道德智慧

道德实践的归向是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生成道德智慧。何谓道德智慧?朱小蔓教授说:杜威对“道德知识”和“关于道德的知识”曾做过明确区分。“道德知识”是道德直觉、道德意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等的汇总,近似道德智慧;而“关于道德的知识”则更强调关于道德的理性经验。可见,道德智慧是道德直觉、道德意识、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等的集合,是人们在道德境遇中表现出的一种正确判断和理性选择,道德智慧的生成源于道德实践。

学者们普遍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教育,人的精神世界的道德领域有道德理性因素和非道德理性因素,前者指建立在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道德理性认识,后者包括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如果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有赖于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的合力,那么,道德智慧的生成则更多地需要反思性道德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下工夫。要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教育理念,紧紧把握为了学生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探索并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发展。德育人本理念作为消解传统德育“人学空场”的解毒剂,应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在德育的百花园中占据一席之地,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建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鲁洁,班华.德育在科学轨道上前进[J].教育研究,1988(12).

[5]蒋一之.从注重“规范”到注重“发展”——当代德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6]糜海波.当代道德教育的方法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7]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9]庞学光.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08(4).

[10]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

推荐访问: 德育 人本 理念 高职院校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