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时间:2022-05-04 13:50:02 浏览量:

摘要 介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原则,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以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必要性;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303-0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强调在供给角度上,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全面推进粮、经、饲、菜、果、棉、油、糖等多元结构协调发展[1-2]。实现农业领域减产能、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保生态、促发展。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 解决农产品质量、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的矛盾

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多,不再要求吃得饱,而更加注重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使农产品朝着有机绿色、安全生态、营养保健等高品质方向发展;朝着种类繁多、品种齐全、特色鲜明等多元结构发展,更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1.2 提升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是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国,从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看,国内市场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外市场又面临着大农场主和发展中国家更加低廉的生产者的挑战,致使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增加。无论是食品加工业还是饲料加工业及化工业等,农产品都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体系效率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都制约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农产品结构,降低农产品成本,减轻肥药对农产品的污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辅助“互联网+农业”和订单农业等手段,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3]。

1.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综合效益的高低,受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上主要是生产者素质、生产成本、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农产品产业链条等;客观因素上主要是市场需求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农业基础设施、品牌注册认证服务、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生产者素质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农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需求空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认证注册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种植效益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1.4 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优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从当前的农业生产看,个别地方或地区依然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掠夺式经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减”(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微纳米肥,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加之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

2.1 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统筹兼顾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目前人口将近1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21%;而全国的耕地只有1.33亿hm2以上,占世界耕地的7%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全世界21%的人口,说明我国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利益,不可一拥而上。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千方百计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在目前玉米价格下跌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既高产又高效益的水稻生产。

2.2 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

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各地区要根据自然状况、生产条件、农作物栽培模式等实际情况,坚持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调优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积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使资源循环利用,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永续发展。

2.3 以综合效益为前提,因地制宜

“调什么,怎么调;种什么,怎么种”都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来实施,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土地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同时,一定要解决好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过高、产业化经营薄弱、市场营销能力差、农业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充分调查、研究、分析,避免同一种作物或品种聚集生产,致使出现“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

2.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指导

要盯住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培育发展壮大市场,建立市场流通主体组织,提高流通体系效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展农产品供给结构空间。充分利用农产品营销经纪人来促进农产品销售,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生产农产品。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3.1 坚持多元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4]。各地区必须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粮、经、饲、菜、果、棉、油、糖的种植比例,达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或一屯一品,实现种植业效益最大化。比如安达市有水源的中本镇、任民镇、太平庄镇等可适当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安达镇、青肯泡乡、羊草镇、万宝山镇可适当增加新、奇、特(黄豆角、绿菜花等)等特色菜的种植面积。另如绥化市的绥棱县、海伦市应该增加无公害大豆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有机绿色,非转基因,市场需求量大,能充分发挥寒地黑土效应。再比如黑龙江省北部市县的讷河市、克山县等市县,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质量均好。就全国来看,对于粮食主产区,可适当压缩玉米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对于特色产业种植区,可适当种植黏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适合德克士与肯德基需求的马铃薯以及小杂粮和杂豆(谷子、糜子、红小豆、芸豆等)等;对于经济作物种植区,也可适当增加芝麻、苏子、药材、保健食品等的种植面积;对于蔬菜种植区,应该向新、奇、特等有机绿色方向发展。

3.2 延长产业链条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经则经、宜特则特,全面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但最主要的是不要停留在只卖“原字号”产品上,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黏玉米可加工成玉米浆、鲜黏玉米饼等食品;水果玉米可加工成水果玉米罐头;长形且不回生的马铃薯品种可与德克士、肯德基签订订单加工成薯条;谷子可加工成精包装小米;糜子可加工成粘糕、豆包等;红小豆可加工成豆沙;芝麻可加工成芝麻酱、香油、芝麻饼等。总之,应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3 提质节本增效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在提质节本增效上下大功夫。结合农业“三减”,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科学提出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方面,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必须采用化学防治时,也要推广节药技术,应用节药喷头和机械,尽量减少用药量,实现既能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目的。另外,要全面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以科技为支撑,逐步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谋划好产销布局。再者,各地要结合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和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提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促进农业提质节本增效。

3.4 注重科技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要强化对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指导能力,并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进行技术指导。农业科技部门,要坚持“常规技术抓普及,重点技术抓推广,高新技术抓示范”的原则,全面做好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5]。

3.5 强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3.6 培育新型农民

农业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可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普大篷车下乡、农闲季节集中科技培训、科技专题讲座、印发科技明白纸、发放科技光碟等措施,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拓市场的新型农民,还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104-115.

[2] 徐盘钢.切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上海农村经济,2016(3):1.

[3] 王艳红.浅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J].农业工程,2016(2):11.

[4] 李娜.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44-45.

[5] 刘艳军.供给侧结构改革下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实施模式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2):29-31.

推荐访问: 结构性 供给 探讨 改革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