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

《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收

时间:2022-05-05 12:40:03 浏览量:

摘要:本文由《文心雕龙·史传》引发对《史记》在汉代传播接受情况的论述,《史记》由于其特殊的思想内涵在汉代的传播过程中显得极为艰难,但是即便是增删后的《史记》也无法遮盖它原有的光辉,文章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史记》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状况,进而显现出《史记》特有的历史魅力。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体制 实录 发愤著书

1 概述

《史记》的写作开始于公元前一零四年,到公元前九一年才完成。这部书上起传说时代的五帝,下迄汉武帝,始创纪传体的历史写法。

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史记》也有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特点,当然这也离不开司马迁家庭教育的熏陶。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史官,精通天文历数和黄老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黄子笃信黄老之术,曾与辕固生争论桀纣汤武之事于汉景帝前。Ⅰ而西汉武帝当时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止诸家之学,但司马谈于诸家之学,却无所不窥,并且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对于道家思想推崇备至。自然司马迁也受其父影响,而且司马谈为了培养儿子,司马迁自幼就熟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开始了游历的生活,真正达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史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也就不奇怪了。这些就铸成了《史记》的精神内涵,虽然在这之后,其中也有很多人批判争论的焦点,但也没有阻止到《史记》的传播和接受。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云:“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Ⅱ又《汉书》卷六十六杨敞附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记,颇为春秋。”Ⅲ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当时有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藏之名山”就是藏之于家,太史公卒后,正本当在家中,副本当存在汉廷天禄阁或石渠阁。陈直根据史料认为《史记》开始在社会上并不流传,仅仅限于朝廷官员和杨氏后人。成帝时,东平思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史记》,而朝廷因为《史记》“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Ⅳ不愿赐与。王侯欲求《史记》,竟于民间不能获致,可见当时对《史记》传播的控制是极为严格的。这些也与《史记》中承载的思想大有关联,它与当时社会所提倡的思想是相冲突的。

扬雄是最早评论《史记》的,关于《史记》里的思想,《法言·寡见》篇云:“或问司马子长有言曰:五经不如老子之约也,当年不能及其变,终身不能究其业。曰:若是则周公惑,孔子贼。”Ⅴ扬雄尊崇孔子,把儒家思想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就像《汉书·扬雄传》云:“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鳞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缪于经。”Ⅵ在扬雄看来,《史记》的思想是不合儒家法度的。班固则认为《史记》“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近奸雄”,“述货值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其父班彪也曾称司马迁“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并认为“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班氏父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今看来是极其不对的,但在那时却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体现。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而且《史记》中体现的思想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相悖的,这都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雖然在思想上没有得到统治者和历代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认同,但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却成为历代史学家甚至是文学家的典范。

2 史学——体制上的延续

《文心雕龙·史传》:“及史迁各传,人始区详而易览,述者宗焉”。Ⅶ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构成了《史记》庞大的体系,这与司马迁的写作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相通的。十二本纪,是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写起,直写到武帝时代,记述了历代王朝与帝王的事迹。其中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舜)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及秦始皇、项羽各一篇,汉高祖、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各一篇。它以年代为序,以帝王为核心,把历代的大事记载下来。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的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三十世家,是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王,或有重大功业,家世足以世代相传的人物,围绕十二本纪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七十列传,是历代名臣和社会各阶层的著名人物传记,就像《自序》中所说,都是“扶义倜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物。司马迁的纪传体出现,逐渐成为后代史学家模仿的对象。《汉书》是继《史记》后出现的又一部纪传体史著。《汉书》中有四篇纪、六篇表、三篇书、四十篇传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写成的,长期以来,旧史学家就《汉书》是否抄袭《史记》而展开了对《汉书》的评论。《汉书·叙传下》班固自己也说:“探纂前记,缀藉后闻,以述《汉书》”,这些事例从侧面就反映出无论从体例的编排上,还是内容的编排上都可以看出《汉书》对《史记》的继承。明帝诏班固和陈宗、尹敏、孟异共成《世祖本纪》,班固又作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后来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继撰次,称为《汉纪》。纪传体从此成为“国史”的主要体裁。

3 史学——实录精神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中对《史记》的实录精神给予了肯定,“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而且对于照实记录历史,刘勰也是极为推崇的,“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谓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则素心乎!”Ⅷ司马迁不顾政治上的压力,不仅直书古代史,而且对于自己所处的朝代也大胆实录,毫不畏惧,他不因刘邦是开国之君而不书其丑恶,“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中吏无所不狎悔。好酒及色”Ⅸ;也不因高后“女王称制”而抹杀当时的政绩,“吕后为人刚毅,佐太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太史公赞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Ⅹ;不因文景之治而不言其内乱,“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洛阳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Ⅺ;更不因武帝处他以极刑而不述其功绩,《河渠书》记载了汉武帝亲临塞河工地督责治水的经过,在篇末的太史公曰“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Ⅻ。为了能够真实的记录、反映历史,《史记》运用的材料都是在仔细整理的基础上细心加以考证的,就如《报任安书》中提到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史记》所依据的,主要是先秦以来的载籍和档案两方面的文字材料,约八十种以上(参见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文史哲》1955年第11期)当然还有作者的亲身调查和闻见。读司马迁的《史记》就可以还原当时社会的历史现状,这也是统治者爱之的一大理由。

4 文学——“发愤”著书

经过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的形体精神受到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他在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著书立说的动因时称:“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太史公自序》)。他认为自己也属于发愤著书的类型,是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司马迁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蕴含着作者的寄托,从而也赋予了《史记》更为丰富的内涵,这也是班固等人修史所没有的。但是他的“发愤”著书,却对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两汉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史记》人物的甚多,如屈原、李斯、贾谊、韩信,这些人是由《史记》首次正式记载,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东汉的辞赋,可以说是“发愤之作”,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社会的权力,社会的动荡和统治集团的黑暗以及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得其平而鸣,他们开始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阐述了自己对发愤著书的感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在政论散文中,王充的《论衡》可谓发愤之作,王充出自细族孤门,加之仕途坎坷,因而他的作品就具有特殊的代表性。

5 结语

司马迁《史记》在汉代由于受当时社会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在传播和继承上受到很多阻力,但是从其在汉代艰难的传播接受过程就可以体会出《史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就不难理解后代对《史记》的推崇和继承。

注释:

Ⅰ郑鹤声《司马迁生平及其在历史学上的伟大贡献》[J].录入《中国史学史论集》

Ⅱ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737页.

Ⅲ班固《汉书·杨恽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889页.

Ⅳ班固《汉书·东平思王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324—3325页.

Ⅴ《法言注·寡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3页.

Ⅵ班固《汉书·扬雄传下》.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580页.

Ⅶ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Ⅷ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页.

Ⅸ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2—343页.

Ⅹ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96,412页.

Ⅺ司马迁《史记·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0页.

Ⅻ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15页.

推荐访问: 史记 汉代 接收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