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兴盛及特点

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兴盛及特点

时间:2022-05-06 11:25:02 浏览量:

摘要:湖南近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很快,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并且形成了特点。这与当时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也得力于政府的重视、推动。本文从分析原因和特点入手,作一些探讨,以资供鉴。

关键词: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兴盛;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3-0054-03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国家门户洞开,清政府一些官僚推行“新政变法”,湖南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掀起了以自强致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产生了中国人创建的近代机器工业,创办了一批军事、技术学堂。湖南的职业教育与全国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因素加快了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从分析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人手,作一些探讨。

一、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兴盛的背景分析

(一)湖湘文化浸润下的有识之士倡导,政府重视

湖南有一批开明先进的封建士大夫,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力图匡时救弊,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在国家内忧外患中逐渐生出求变的理念。这些仁人志士把兴办实业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呼声日盛,发展实业,首先从兴办教育,培养专门人才人手,在思想层面形成共识,掀起创办实业的热潮。湖南人的代表人物贺长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涛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长沙人贺长龄(1785-1848),官至云贵总督,一生致力于经世致用,在任期间,经他创兴的教育事业突破了传统举业教育的陈规,将教育由士人推及平民,由举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化。他兴办的慈幼教育,所习的职业技术主要是种桑、养蚕、纺织以及棉花栽培等有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方面的技术。兴办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那些穷苦无依的孩子和妇女求得谋生的手段和生存能力。郭嵩涛继承魏源“师夷长技以治夷”的进步主张,曾国藩提出:“师夷智出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他做了三件关系中国教育发展的大事:一是与李鸿章等人创建江南制造局,内设翻译局翻译西书,供国人参考学习;二是在局内附设专门学-校,学习西方技艺;三是倡派幼童出国留学。对促进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军工工业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由于有这样一批湘人批判传统教育,倡导学习西方,使起步较晚的湖南近代教育,以其快速发展的步伐,超过国内其他一些省份。此外湖南涌现出一批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有身体力行举办实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的贺长龄、熊希龄等政府官员,还有一大批乡绅或实业家如王先谦、汤聘珍,胡元倓、彭海鲲等,他们都或从思想层面或从实践方面倡导、鼓吹职业教育,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并产生出动力,使得湖南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清末以来所办的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最为突出的。

在实业教育思想蓬勃发展的情况下,省政府也做出种种姿态,以示对实业教育的支持。1913年,省政府对各地开办较差的实业学校进行整顿,撤换—些不合恪的校长。1914年,湖南新任教育司长易克臬莅任,把实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方针之一。1917年,省长谭延闿训令甲种乙种各校、高等工校及各属工校校长,务必遵章改良办学条件,真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业技能知识,“俾将来独立营业或充当各项职工,即以其工作供社会之所需”。同时,他还要求迅速恢复遭战火破坏的各实业学校。1919年,张敬尧督湘时也标榜创行职业教育以裕民生。他认为职业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生徒,更应拓展到社会上的成年人,使他们掌握谋生的技能和处世的常识。省教育行政部门还很重视实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特意会同有关学校制定了实业毕业学生见习规程,要求各地积极配合。政府的重视倡导,无疑对职业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谋求经济振兴,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湖南与全国各地一样饱受列强的欺侮与蹂躏。湘潭人梁焕奎创办的华昌公司和龙璋的轮船公司都在帝国主义的不公平竞争下遭到破产的命运。外国公司垄断了湖南矿砂的销售,利用雄厚的资本和各种特权,打击中国的民族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兴湘、实业救国的呼声在湖南不断高涨,社会各界亟谋振兴民族经济,纷纷联合起来,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以对抗外国侵略者的经济盘剥。据统计1903-911年湖南共创建路、矿、厂、航等企业104家。经营范围包括矿产、日用品、茶叶、陶瓷、粮食、轮船等,而且在数量与规模上继续呈上升趋势。

在农村,传统农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畜牧业、渔业、林业和副业缓慢发展,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结构,油料、棉花、苎麻、烟、柑桔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一定的进步,湖南近代经济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湖南经济的振兴,离不开应用型人才,而旧式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严重脱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并无一技之长,难以满足实业救国对人才的需求。正是这种情况刺激了湖南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三)文化思想的传播,营造了湖南职业教育的氛围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由“盛行于欧洲,渐推于美国,而施及东方”,职业教育思想也随之在中国兴起和发展。陆费逵、陈独秀等人对职业教育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在当今经济竞争剧烈之世,要破除重义轻利的观念,以尊重职业为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现实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适应社会实际生活。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和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建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致力于研究、实验和推广职业教育,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应邀来华讲学,则使实用主义教育、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在中国达到了—个高潮。杜威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涉足11个省,特别是受湖南省教育会的邀请,来湘讲学,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各地的报刊杂志对此进行了连续宣扬报道,并将他的讲演整理成专集出版,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间,发展实用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和实业界谈论的重要话题。在这种氛围中,湖南—批早期的职业学校陆续创立,研讨职业教育的文章也多见诸湖南地方的报刊杂志,—位署名郭白的人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题为《吾国之实业教育》的文章,提出推行实业教育的两条建议:第一,应制定时间表,有计划按步骤地次第推进;第二,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扶持措施,促进实业教育。湖南著名的《大公报》也多次发表社论,刊登相关文章,宣传实业教育。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营造了湖南职业教育的氛围,在文化层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促进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特点

纵览湖南近代职业教育产生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其内容与形式的分析透视,湖南近代职业教育与全国职业教育一样,在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感召下蕴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同时受湖南独

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又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起步晚,发展快

湖南近代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十分快速。《湖南省志’教育志》载:“1894年之前,全国已开办新式的学堂25所,而湖南1所也没有。”甲午战败后,湖南维新志士“开智育才”,学堂一时兴盛,从1897年下半年到1898年上半年,湖南省内便出现了一股规模宏大的以创办近代新式教育为内容的兴学热潮。在整个新政运动期间。教育改革也成为湖南新政中成绩最为显著的一项,而且湖南留学生数和教育经费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如图表1、表2)。

省政府还制定规定,在校学生可缓兵役;对祠堂庙宇产业提取学捐,提倡和奖励私人办学;对于办学成绩优秀的立学校经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使得湖南近代教育发展很快,引人注目。

而此时的湖南职业教育自1902年农务工艺学堂的成立,开了湖南正规实业教育之先河。至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里,湖南的初、中、高等实业学校达40多所。初、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学校数和学生人数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1912年全省有初、中等实业学校共74所,在校学生4817人,而同年全省普通中学仅29所,在校学生4478人。同年全国初、中等实业学校为425所,学生人数为31736年。湖南实业学校竟占全国的17%,学生占15%。1914年全省甲种实业学校共28所,学生2822人。乙种实业学校68所,学生3543人,甲、乙两种实业学校共96所,学生6365人。而同年全国实业学校525所,学生数31774人,湖南分别占18%、20%。到1917年,湖南甲种实业学校12所,学生数为1555人,在所统计的23个省区中,学校我数名列第一,学生数名列第二,乙种实业学校有13所,名列第六。到1922年,湖南各种实业学校52所,在所统计的23个省区中名列第五,尤其是女子实业学校18所,仅次于江苏,名列第二。

2、专业设置以本省物产与社会需要为依据且灵活应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比较明显,专业门类视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同,不断拓展。湖南是—个农业大省而且养蚕业发达,从所统计的资料来看,清末农务实业学堂几乎都有蚕桑科或养蚕缫丝专业,1909年又设农作(农艺)、森林两科,民初甲种农业学校开设了农、林、兽医、蚕业各科。工、矿业实业学堂初创时设家屋建筑科,仅招一班而已;1906年醴陵瓷业学堂设陶画、模型、辘轳、窑业科;粤汉铁路主权收回后,创办路、碎裂科;因省内五金产盛,可以制本省应用之机器,乃设金工科(后改称机械科);又以省内棉麻被野而织业太不发达,因设机织科(后改称染织科);又以图稿绘画,为工业各科之纳领,又设图绘科;1913年新设应用化学科、畜牧兽医科;1917年增设电机科。在以上各科中尤以路、矿科最为突出,这与湖南以矿业尤其是炼矿业为长的产业结构相对应。女子实业学堂开设缝纫、刺绣、家政、蚕业、染织、编物等科,这些课程的调协既符合女性现实生活的需要,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由上观之,湖南清末民初的实业学堂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比较明显。实用性、地域性,专业性较强。

3、力、学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近代湖南职业教育办学以官办为主,还有—批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官办的实业学校,领导权控制在军政要员手中,必须接受清政府的指令,其设校招生、经费开支、官员任命与奖赏等均需奉旨执行。随着实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开始出现一批民间的实业界人士创办的实业学校。湖南最具代表性的私立实业学堂,如龙绂瑞创办的民立第—女学堂、禹之漠创办的长沙实习工场附设工艺学堂、桂阳胡兆麟开办的湖南私立中等工业学堂、湘阴彭楗创办的私立中等实业学堂、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等。其中,在私立实业学堂中,尤以私立女子实业学堂成绩显著,如私立明耻女子职业学堂、私立自治女子职业学校、私立养能女子职业学校、私立涵德女子职业学校、私立培德女子职业学校、攸县私立湖广女子职业学校等都卓著成效。此外,还有一些由教会办的实业学校,如雅礼会开办的雅礼医院护病讲习所等。湖南实业教育办学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4、门类齐全,层次完整,学制灵活。湖南的实业教育涵盖了农工、矿、商、医等当时主要的行业和部门,而且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民实业教育体系,分别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实用人才。按照政府规定,清末中等实业学堂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入学,学制预科2年,木科3年,初等实业学堂如收初小毕业生,修业2-3年;民初甲种实业学校学制预科1年,本科3年,必要时可延长1年,乙种实业学校学制3年。湖南省中等、初等实业学堂遵守规章外,还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办理。如熊希龄创办的沅州务实学堂分本科和别科,本科定为永久之学科,学员要求年龄在15岁以下。修业4年,除学习蚕业专科课程外,还开设经学、修身、国文、历史、地理、博物、体操等课程;别科为速成之学科,学员年龄在30岁以内,仅学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等新法,速学速成,毕业后即到学堂所办工厂或民间自立的工场从事蚕业生产的技术工作。他在醴陵瓷业学堂也是如此,择窑户中娴熟工人人堂学习速成科,择窑户工人之子弟年龄在15岁以下,文理通顺者习永久科,学成之后各回木厂自谋改良。应该说,速成科的学员毕业后成为各界技术骨干力量,为湖南的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艺人才。

5、注重生产实习,成绩斐然。实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强调动手操作技能,合格的实业学堂应有实训场地,清末民初的湖南实业学校都比较重视实习、实训。1902年,农务工艺学堂建立时即以办农业试验场作为农科实习基地,以官办制造局的机器设备成立工艺厂,作为工科实习基地。1905年工、农两科分立后,增拨长沙铁佛寺宫地30亩为农业学堂农场。1909年设林科后,又拨岳麓山官荒设立森林培秧局,以作实习基地。工艺学堂改为中等工业学堂后,设有金工、机织工场,学生仿织洋布。1909年设金工、图绘、机织3个专业,在附属工场实习中生产的产品参加南洋劝业会,获金牌奖3枚、银牌奖6枚、艺徒班的实习产品亦获银牌奖2枚。醴陵瓷业学堂,学生在实习中即制造陶瓷器物,湖南省内制瓷的釉下花彩,及制造矿物颜料以此为创始,自是湖南醴陵陶瓷与江西景德镇齐名。民国初年,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长沙经武门外大垅购置基地,建筑了机械、染织两科实习工场,后增建应用化学科实习工场,颇具规模;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在岳麓由左家垅开辟了农、林、蚕业工场;私立衡粹女子职业学校则开设了缝纫工场、刺绣工场,其产品远销国内外。

湖南近代职业教育为解决民众生计,稳定社会秩序、筚路蓝缕,孜孜不懈,对促进湖南近代经济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兴盛,有力地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为近代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各类所需人才,为今天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近代湖南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更因政治制度黑暗,使近代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因而其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推荐访问: 湖南 兴盛 职业教育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