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方向与路径

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方向与路径

时间:2022-05-10 15:10:04 浏览量:

摘要: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导,依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和行业新动向,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与实际,全力促进办学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和地方旅游业发展进步、提档升级,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培养全面发展型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者、终身学习型的地方旅游业骨干精英和德才兼备型的地方旅游创新主力军。

关键词:双一流;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29-02

1 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学界热门话题,说明其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国内众多高校主动变革、实践,探索出合作模式[1]、“三位一体、四轮驱动”模式[2]、钻石型模式[3]等数十种培养思路,但仍难形成满足各方诉求的共同“标准”。继而瑞士洛桑、美国康奈尔、德国双元制、法国华泰、英国萨利、澳大利亚TAFE、日本立教等模式,尤其是他们在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备受推崇[4],虽然这些模式的本土化大多困难重重,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与调整,以及通过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及其功能与作用来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途径逐渐得到认同。

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举棋不定或模棱两可,严重限制了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内涵发展,与江汉大学地方一流高校和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不适应,也与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出现一定的偏离,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且质量参差不齐。在江汉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新一轮学科专业整合调整浪潮中,明确和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已成为攸关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2 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方向

根据国务院“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江汉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结合旅游专业性质和特征,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方向可大致概括为:紧扣政策导向、时代步伐和武汉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以“双一流”建设为指导,以塑造引领武汉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创新型、应用型旅游行业骨干精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著力培养以推动武汉旅游业创新、升级和促进武汉经济转型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文化繁荣与传承弘扬为己任,脚踏实地、扎根武汉地方和基层的,思想道德和专业素养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全面发展型、终身学习型、德才兼备型旅游人才。

2.1 培养目标调整第一要务:明确为谁培养人

2014年以来,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坚定的、旗帜鲜明地把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武汉地方旅游业发展进步和提档升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作为第一要务,这既是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核心要求。

一是积极融入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立足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区域资源优势,着力培养熟悉武汉区情社情民情,认可武汉经济社会文化与发展政策,能快速有效融入武汉社会、文化、生活,具有浓厚深沉的武汉情感,并愿意扎根武汉基层,为武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不懈努力、奋斗的全面发展型旅游人才。

二是积极融入武汉旅游业提档升级乃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武汉旅游业实际与发展需求,着力培养熟悉国际国内,特别是武汉旅游业发展基础、背景与趋势,紧跟时代步伐和行业前沿,能够深刻认识和客观评价武汉旅游业发展瓶颈弱项,并热爱旅游业,愿意为武汉旅游业发展进步和提档升级奉献终生的终身学习型旅游人才。

三是努力结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和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立足办学实际和旅游管理专业生源特征,着力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思想道德素质过硬,旅游专业知识、理论学识、行业见识、职业认识、创业胆识等专业基础和素质优良扎实,以及善于沟通组织、勇于开拓创新、勤于学习思考、敏于观察总结等综合素养较为突出的,能持续为武汉旅游业创新发展、升级进步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德才兼备型旅游人才。

2.2 培养目标调整关键核心: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第一,全面发展型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者。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高等特点,多年来,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既注重培养对象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充分发展,还注重其健康心理、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等方面的塑造,更注重通过学校、社会、行业、乡土和实践等教育,带领学生认识和客观评价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了解武汉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和前景,深入和亲身体会武汉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增进与基层的情感和家园情怀,有目的的找寻和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短板不足,建立专业自信和扎根武汉的信心决心,提升人生志趣和建设武汉经济社会的使命感和满足感,锤炼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等意志品质。全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道德情操高尚、基层和地方情感强烈、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武汉经济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全面发展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第二,终身学习型的地方旅游业骨干精英。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决定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成为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不仅着力教会学生获取、收集、筛选、处理、加工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和解决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问题;还注重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前沿、交叉、未来和地方热点等知识和信息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创新武汉旅游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更重视从湖北和武汉旅游业发展实际中挖掘育人元素,带领学生充分认识旅游专业学习的价值,利用地方旅游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旅游行业资源和数据库等拓展学习内容和渠道,在行业实践中提升学生吸纳扩充知识的能力,通过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创业、旅游与乡村振兴、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等成功经验提高学习成果的创新、知识的价值转化成效,在湖北和武汉旅游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全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懂旅游行业、爱旅游事业、乐学好思的推动武汉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提档升级的应用型骨干精英,甚至是引领行业发展的王牌和领军人物。

第三,德才兼备型的地方旅游创新主力军。旅游是典型的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且往往通过人将服务和产品传递给消费者,旅游人才成为地方文明、文化、礼仪、形象等的窗口和重要载体,其德行不仅彰显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设计的人性化、创新性和地方文明开放程度等,更决定了地方旅游业的可进入性与可持续发展前景,甚至直接影响地方投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因而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注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强化其从业态度、职业操守、敬业精神、行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担当、法律意识等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肩负和承担起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文化繁荣与传承弘扬的责任和使命。

在此基础上,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着重培养四种专业人才,一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旅游创新之才,能胜任武汉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产品与出行服务设计、旅游与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旅游营销与形象塑造等工作,并以日本交通公社为标杆,将旅游服务与产品的创新和设计做到极致;二是具有较强信息收集处理、资源调配使用与整合优化、准确把握各方诉求与平衡博弈等能力的旅游决策咨询之才,能胜任武汉旅游发展与战略、旅游信息统计分析与决策咨询服务等工作;三是具有较强观察、沟通、组织和协调等能力,以及旅游业运营谋划、决策、管理、实施等素养和可塑性的未来武汉旅游业经营管理之才,毕业后经过一定的行业实践和经验积累,能胜任武汉旅游运营管理、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行业与市场监管等工作;四是具有较强的行业敏感性和品牌思维、学习与拓展、预见与创变等能力,能时刻跟随和引领地方旅游潮流与发展趋势的未来旅游行业引领之才,毕业后经过一定的行业实践和经验积累,能胜任开拓商、养、学、闲、情、奇等地方旅游新业态,引领共享旅游、智慧旅游、租赁旅游等地方旅游新时尚,助推全域旅游、地产旅游、旅游与乡村振兴等旅游与地方产业跨界融合等工作,并以美国运通为标杆,将旅游跨界融合,如旅游金融与投资管理、旅游信息处理与决策、旅游与小微企业发展战略咨询等做到极致。

3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

3.1 树立科学的人才成才观

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拥有践行大学使命的独特优势,在“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指导下的培养目标明确回应了其所肩负的重任与使命,不仅只是知识追求和科学创新,还有育人和服务社会,并承担起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引领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5]兼顧博雅教育与专门人才培养,兼顾英才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的统一,尊重学生实际及其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并细化、分解和落实培养目标;积极协调旅游行业和企事业单位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与速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全方位引导学生建立专业自信,修德笃实,并立志服务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以勤学练就推进武汉旅游业提档升级的过硬本领,以创新开拓武汉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新局面。

3.2 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既坚持聘请和定期更换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专家和管理者进校兼职,带来最权威最前沿的经营管理经验、行业与理论动态等,更长期轮流选送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单位挂职和顶岗,了解行业需求和动态,增加实践经验;二是师资队伍能力优化,不仅定期开展校内听评学议专题教研活动和校际、校企交流互访与校外短期培训,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强化教师知识面和业务素质的拓展,修德治学,老师必须比学生更会更勤于学习、更全面发展、更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三是师资队伍管理优化,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分配、深造发展等制度,提升教育教学、治学创新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教师考核、聘任和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与实现途径。

3.3 全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是创造性活动,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努力打破“万能教学模式”桎梏,正视其改革、创新、实施和评价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一是明确本专业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与培养目标,也要研究学生实际及其认知规律,更要研究旅游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努力持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带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激发求知欲、积累实践经验,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明确本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必须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模块划分,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培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强化专业和地方认同,注重德才兼修,狠抓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等;三是明确了专业实践教学、引入校外优质教学资源和开放办学的重要性,强调旅游业务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强调地方产政学研用的教学融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感和获得感。

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肩负着为促进武汉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提档升级,服务武汉经济社会建设,促进武汉地方文明进步、文化繁荣和弘扬等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使命。“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旅游行业发展与进步日新月异等是机遇也是挑战,调整和明确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培养出优良的旅游行业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江汉大学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实现、武汉地方旅游业的未来,以及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动力、质量与高度,这既需要理论的探索,更需要实践的检验。期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政府、院校、行业,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的注意,共同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业提档升级凝心聚力,共同开创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钢华, 黄远水. 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9(1):154-158.

[2] 马勇.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A].中俄旅游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194-201.

[3] 邹统钎, 刘军, 王小方.高等旅游专业人才“钻石型”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79-82.

[4] 袁媛. 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4.

[5] 眭依凡. 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J].教育研究,2011(1):68-72.

【通联编辑:李雅琪】

推荐访问: 专业人才 路径 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