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以讲促写,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以讲促写,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时间:2022-05-10 15:50:04 浏览量: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下“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新课标精神,笔者结合实践探讨了语文课前五分钟话题演讲模式,以每周主题、阅读推荐、有序参与、辩论式逻辑推进等具体操作方式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以讲促写”,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话题演讲 思维品质 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

课前演讲是很多中学课堂的常态,方式多样灵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将“大语文”理念渗透于课堂,实现知识和眼界的拓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多数课前演讲趋于碎片化,以致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让碎片时间形成连贯性,以讲促写,笔者进行“每周话题演讲”模式的尝试,效果良好。

所谓“每周话题演讲”,指由教师提前给定一个讨论话题(包括提供部分阅读材料),由学生按班级号数轮流每天课前上台演讲,上台演讲的学生可以批驳前面同学发表的观点,台下学生亦可参与驳问和补充。如主题演讲第一季,班级讨论了以下十个话题:

1. 个人与国家:《我们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杨照,《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公民教育导论》檀传宝,《人类简史》节选。

2.怀疑与信仰:《相信与不相信》龙应台,《在北大中文系2012毕业典礼的演讲》卢新宁,《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徐贲。

3.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人工智能”系列时评,阿尔法狗事件,霍建奎基因编辑事件。

4.沉默与发声:《野草》鲁迅,《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钱理群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系列时评。

5.碎片化与我的生活:《碎片化,碎生存》和菜头博客,《人民日报:对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消费要保持高度清醒》等时评。

6.甘于平凡与不甘平凡:《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刘继荣,周国平语录,《无名之辈,也配得上这句“生活万岁”》人民日报评论,电影《无名之辈》《生活万岁》。

7.出名要趁早还是宜晚:张爱玲语录,马尔克斯语录,陈道明语录等。

8.寒门是否难出贵子:刘媛媛《寒门再难出贵子》演讲。

9.教育公平:《大学应按城乡人口比例招生》薛涌,《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徐贲,《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

10.严苛型和放养型家庭教育:《爱的教育和自由》孙瑞雪,《家庭教育密码》卢勤,“虎妈猫爸”节录,杨永信“点击戒网瘾”事件。

经过实践反思,笔者认为“每周话题演讲”具有以下优势: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由于演讲选择的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多位同学共同探讨同一话题,自然更需要内容的拓展、思维的推进:发言的学生须关注立论的准确,论证的严谨,如何反驳,如何总结。如关于“个人与国家”的话题,笔者提供的话题材料为:“肯尼迪在美国就职演说中说:‘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而杨照则说‘一定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1号学生的讲演中有有这么一段话: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儿子孝顺母亲,不应带着想要母亲为自己做什么的私心,亦不会因为母亲年老无法为自己做什么而停止,因为母子之间亲情的地位高于这些功利性的东西。同理,我们为祖国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的同时,也不应去问‘我为国家做了这个,国家要为我做什么作为回报’之类的问题”……。

针对1号同学的类比论述,2号同学反驳了这种类比推理,认为题目讲的是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人的关系,接着从“主人翁意识”“个性化需求”“契约关系”“自由主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而3号同学就概念问题进行了界定——“国家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它并不等同于政府”;4号同学则进一步厘清概念,区分“Nation”“Motherland”“State”“Country”四个概念;5号同学更是搬出了肯尼迪演讲的英语原文,认为“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中是用了“can do”(能做)而不是“do”(做了),并总结了以上同学的看法。在一周的演讲中,五位同学内容环环相扣,精彩地演绎了议论文写作中“概念界定”“类比论证”“驳论”“论证的条理性”等问题。这样一周下来,层层剖析,层层推进,话题如抽丝剥茧般渐渐明朗,相信演讲者和听者都能从中得到收获。

又如“怀疑与信仰”的话题,沈乐乐同学由“信仰从何而来?”的发问,从四个方面论述得出信仰的概念——“信仰是为了超越,超越人的局限性,超越一切有限,唯有超越现实的有限,信仰才能成为弥补自身局限性的希望。”接下去又辨析了“信仰与迷信”“信仰与信念”“信仰与相信”“个人信仰与群体信仰”等概念,丰富严谨。

学生的批判性思考除了对前面同学观点的反驳上,还体现在对题目、材料的质疑上,如詹翁怡同学对材料的质疑:“让我们回到龙应台的文本。……作为一名台湾民众,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她认为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对台湾民众的一些行为是残忍的,并写在了她的书《大江大海1949》中,因此,我的猜测,她写下不相信爱国、历史、文明的力量、正义这些词的时候,内心是愤懑的。且不言真相是否如此,没有证据的列举,缺乏理性的论证,一句谴责后就下结论,这种主观判断实在是有损她一贯客观干练的文风,在此我不予赞同。”

可喜的是,通过讲演呈现出来的渐进性和推进性,学生不但可以畅所欲言,还有意识地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客观理性分析的能力,此举正契合《新课标》提出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正如教育家黄玉峰所说:“我们提倡公民意识乃至公民写作,并不意味着一味鼓吹与权威的对立,并不意味着处处以‘反对派’自居以抬高身价或博取关注,而是力求培养独立的思维品质,力求坚守自我价值的勇气和担当。”[1]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2]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若论讲演与写作的区别,讲演比写作更全面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讲演对象是师生,学生准备演讲稿也会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得体运用,使表达手段更加丰富。讲演需要演讲稿,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学生会一改再改,精益求精,这无疑是作文升格的环节。以讲演方式呈现,则学生对外在语言的修饰会更加重视。

三、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作用

为何要以课前演讲的方式进行交流?笔者认为,除了解题应试、分析课文、传承文化,语文学科应负起更大的使命,德育美育、情商培养以及语文素养都缺一不可,通过话题设置,让高中生这一即将成年的群体更多更好地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的问题。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在信仰迷失的现实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高中生身上,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对事件的理性认知和公民意识尤为重要。如“沉默与发声”的话题中,学生感受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对正义的坚守;也明白了不顾事实随意发声当“键盘侠”的危害;也懂得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看客的冷漠势必付出代价。

又如“甘于平凡与不甘平凡”的话题,正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反思自我的人生追求,如柳浩宇同学说:“在奋战高考这一点上,大家都是为了成绩与理想奋战的平凡人。然而,若我们把层次划分到个人层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想在这平凡的考生身份中,以一己之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故我们只有先甘于平凡,认准自我定位,才能不甘平凡,成就自我精彩……”

于漪前辈曾说:“语文教学既有实用功能,也有认识功能、思维功能、发展功能、发展功能、教育功能。”[3]筆者认为,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打开一扇窗看世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社会民生怀有一份热忱;语文课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坚守独有的深刻和睿智;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思索人生的意义,让生活葆有永远的青春和诗意。也许许多年以后,当学生回首高中课堂,能对当年课前演讲过的内容有一份感动,亦有新的体验和见解。

当然,笔者课前话题演讲的实践还存在些许不足,比如选题的严密性、开放度还有待加强;学生的准备因人而异,再加上性格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小部分学生的讲演效果不佳……以及“以讲促写”方法的指导,阅读材料的拓展等都需要师生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玉峰.主题写作十二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2]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0.

[3]于漪.困惑与期盼[J].中学语文教学,2018(10).

作者简介

陈晓淑(1981—),女,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推荐访问: 表达 思维 提升 品质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