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讨

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路径探讨

时间:2022-05-10 18:15:04 浏览量:

[摘要]本文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政治文明内涵的十种观点,并对政治文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三是要批判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四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涵建设路径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政治文明的内涵及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范畴与思想,始于马克思。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一文中,不仅广泛涉及“政治制度”、“国家”、“法律”、“国家管理与公共管理”、“政党”等问题,而且直接使用了“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提出了政治文明的范畴。在马克思那里,政治文明主要包含了政治思想、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内容,但对政治文明的内涵没有作出完整的科学的表述。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在他们的著作和讲话中都没有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进行过探讨。在江泽民“5·31”讲话、特别是十六大之后,不少学者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政治文明概念的阐述与界定也多了起来。目前学术界关于政治文明内涵的阐述,主要有十种观点:

一是“政治文明三层面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包括三个层面,即观念、制度和器物。从观念层面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从制度层面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从器物层面来说,先进的政治文明包括能完整体现民主、法治进步的器物表现方式,如几乎世界各国的法院标识符号都是天平,这不是商标,而是政治文明的器物形态,它所表述的是司法公正的政治理念①。

二是“政治文明三特征说”。这种观点认为界定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应作如下约定:第一,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明;第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文明;第三,要把政治文明放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地位来考察其内涵。物质文明表现为经济基础的进步,精神文明表现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进步,而政治文明则表现为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体制和机制的进步。基于上述约定,这种观点认为现代政治文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和政治现代化②。

三是“政治文明三部分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反映了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的状态,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政治实践行为三个主要部分③。

四是政治文明的“实现程度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便是政治文明,它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政治文明具体表现为:1、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人们的政治积极性,使国家更多的人能参与国家政治生活;2、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发挥作用;3、在维护公共社会秩序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正当权利,使绝大多数人能精神愉快、心情舒畅;4、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政治领导者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品德,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严格遵守公共道德和规范,具有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的程度不断提高④。

五是政治文明的“政治成果总和说”。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活动的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中,自由、民主、平等、法治是其核心部分⑤。

六是政治文明的“广义狭义说”。这种观点将政治文明区分为广义的政治文明和狭义的政治文明,认为狭义的政治文明等同于政治制度文明;广义的政治文明是包括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思想文明和政治活动文明在内的涵义更加广泛的概念⑥。

七是政治文明的“静态、动态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可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来把握。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政治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⑦。

八是政治文明的“政治进步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进步的状态和成果就是政治文明,包括政治制度的进步、政治活动的进步、政治思想的进步和政治管理技术的进步等。政治进步的目标从比较抽象的意义上讲,是政治科学化、政治民主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公开化和政治现代化。政治文明除政治制度的进步外,还包括其它非制度性的政治现象的进步。大体说,政治文明的结构是:1、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主要指国家政权);2、推动社会前进的政治组织和政治活动(包括政治斗争);3、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政治局面;4、进步的政治意识(包括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道德、政治学说);5、先进的政治管理技术(手段、装备等)⑧。

九是政治文明的“政治社会形态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并为一定的经济社会形态服务所创造的政治社会形态。它包括国家政权的性质、形式(即国体与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管理体制;军事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法律制度等⑨。

十是政治文明的“合理性说”。这种观点认为,政治文明应该是人们合理地对待政治生活,或者说在政治生活方面人们行为的合理性。政治文明应该是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上多数人对待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倾向。政治文明主要表现在:1、权威产生和运行的合理性;2、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3、政治权威与人民之间关系的合理性;4、人民的政治权利受保障的程度;5、人们的政治参与程度;6、人们的政治存在的合理性;7、人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自治)的程度;8、人们思想的自由度{10}

以上观点,既有共同之处,诸如都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一种复合结构,而非单一结构,包括多个因素,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也有差异性,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政治成果,有的侧重于政治制度,有的侧重于政治行为的合理性,还有的侧重于政治进步状态等等;就分析方法而言,有的观点侧重于制度分析法,有的运用动静观察法,有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予以说明。但是,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我们科学地界定政治文明范畴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研究方法。

笔者以为,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因而,它应当体现如下方面的内涵:强调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是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在一起来考察,避免了过去只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为构成整个社会文明的状况;强调政治文明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的一种现象,突出了其阶级性,避免了把原始社会的某些政治现象纳入政治文明的范畴;强调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避免了只把人类改造社会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忽视人类通过自身完善而形成的某些先进的政治意识纳入政治文明的状况。而且强调必须是“积极的”政治成果,从而避免了把一些野蛮、愚昧、落后的政治观念纳入政治文明范畴;揭示政治文明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判断、把握和衡量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依据。凡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意识,就应当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反之,就不属于政治文明范畴。

二、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这三方面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根据这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破口。按照现代政党理论,政党是国家机构与公民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社会能量转换的中介。执政党对政府以间接调控为主,政党与政府的职责有较明确的划分。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既不应当包揽一切,代替人民当家作主,更不应当是国家机器本身,而应当是人民参与政治、当家作主的工具。党领导和执政的一切观念、内容、形式,都应当从这个基本的定位出发。党要继续以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导向,调整或重构执政党同国家、公民、社会的政治关系。首先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真正实现党政职能分开,避免出现以党代政的情况。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其它的职能如发展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维护社会治安等职能要真正交给政府去依法行政。其次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一是要构建和疏通人民授予党执政权力的授权路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但这并不等于说共产党执政的权力不需要人民授权。在现代社会,任何政党的执政都只有通过人民按法定程序授权,才具有合法性。那么,如何建立可行的授权机制,使党的领导符合法理要求?就我国而言应当强调几点:1、可由人大制定“政党法”,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2、共产党员必须通过人大的选举进入国家权力机关。3、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及其负责人的产生,既要通过党员大会的选举,又要让普通群众参与评议等。二是要完善人民的监督机制。对执政党的监督分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监督的重点是干部的任用、重大决策等。党内监督主要是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这种监督对于严肃党纪、遏制腐败起了积极作用,但这种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平级监督或向下监督,而无法向上监督,越往上,权力的监督越是处于“真空状态”。党外的监督主要是人民的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监督仍是“软监督”,要强化这种监督,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个制度:1、列席会议制度。任何一级党组织召开任何重大决策会议(军事、外交等保密会议除外),都应有相当数量的非党人士和新闻记者列席会议。2、公示制度。任用干部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公示,现行的公示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3、民主测评制度。多数人认为不先进的党员要开除,多数人认为不称职的干部应降职或免职。4、党务公开制度。与政务公开一样,党务也应定期向党员和普通群众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最后,要进一步理顺党与法的关系。党的活动、党的执政权力的运行,仅仅依靠党章来规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法。坚持依法治党,重点在于:1、党的领导和执政权力要依法授予;2、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更替要依法;3、党的各级组织的执政活动要依法。

第二,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只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但这个制度还需要完善,关键要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人大的关系。二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弊端,能够保证集中领导和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但这个制度还要完善,要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下,解决好以党(共产党)代党(民主党派)的问题,要明确参政党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以及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关系,加强友好合作和相互监督,以释放参政党的政治活力。还要解决好以党代法的问题,就是应按政党发展规律、法治化的要求和国际惯例,由法律详细规定政党活动。三是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体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没有政务公开,没有公众对权力运行情况的了解,所谓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国家事务就是一句空话。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公民参政议政的形式:如人大常委会会议向市民敞开大门;立法活动让市民参与;执法检查让市民点题等,这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更是对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弘扬,对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尊重,以及对监督机制的关注。

第三,必须批判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参照系,同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开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纪元。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呢?一是分权和权力制衡理论。这是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石,是用一种权力制约另一种权力的理论,这对于防止权力被少数人垄断和滥用,维护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对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我们不能照搬,但对权力的制衡却不能没有。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是政治文明建设中需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二是代议制度。这在西方被视为人民控制政府的根本途径和法治的支柱,其本质是法治的政治体制。我们当然不能搞“两院制”,也不能搞西方的一院制议会。我们要依法治国,首先就要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法治的基石。在我国,党的领导权力和人大的监督权力是最高层次的权力平衡关系,党对人大的制约体现党的领导,人大对党的制约体现人民民主。三是人权保障制度。这是构成西方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要素。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度重视对人权的关怀,也要高度关注人权建设事业。近代西方国家在形式上重视并建立的各种人权保障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制度,诸如司法公正、律师自由、权力救济等,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四是政党制度。这是现代国家政治体系的中枢,西方政党制度由专门的政党法或根本法的某些条款加以规定,使政党活动具有较高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我国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适合中国国情,但需要在某些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五是政府职能。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职能不断转换,淡化行政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把无限权力变为有限权力,把神秘政府变为透明政府。这对我们当前强调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六是普选制。这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一种形式,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就有过成功实践。这种制度所包含的某些积极因素,社会主义是可以利用的。如在干部的选任制度中,逐步扩大“民选”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实行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差额选举,使党政官员的选举更富有竞争力,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还要把那些不具有阶级性的制度,如弹劾制、回避制、引咎辞职、限任制,转化为我们用以管理干部队伍的有力措施。除此以外,西方政治文明中的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等制度中都有许多积极因素可以为我所用。

第四,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难以克服现行体制的弊端,深化全面改革;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向前发展;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原有政治体制进行了有领导、有步骤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现行政治体制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此,改革应当遵循以下方针:一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不仅因为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而且还因为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而且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任何超越现实国情的改革都是错误的,要吸取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三是要坚持“坚决、审慎”的方针。这是由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决定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三大特点:1、艰巨性。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某些弊端,既有历史的根源,又有它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要消除这些弊端,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否则会引起社会震荡。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决地坚持改革,又要防止急于求成,只有采取审慎的态度,才能达到预期目的。2、复杂性。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复杂,从横的方面看,它涉及到党、国家、社会组织与各方面的改革;从纵的方面看,它包括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次的权力机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方面的调整,因而也就必然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慎重对待,要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平稳地进行。3、探索性。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事业,是一场伟大的试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既要勇于探索,又要细心谨慎,重视试验,使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注释:

①刘春.现代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创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望新闻周刊,(43),2002-10-28.

②王一民.推进21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兼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J].内部文稿,2002(16).

③李慎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内部文稿,2002(9).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4-505.

⑤李良栋.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与人类的政治文明[J].科学社会主义,2001(1).

⑥刘李胜:制度文明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⑦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J].理论前沿,2002(4).

⑧冯举等主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M].西南财经学院出版社,1990,10-12.

⑨王中兴.必须实现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学习与研究,1997(1).

{10}李景鹏.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02-10-14.

推荐访问: 路径 政治文明 内涵 探讨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