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网生代下的电影评论

网生代下的电影评论

时间:2022-05-11 15:00:05 浏览量: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大众对电影评论的关注及参与更加重视,而电影评论对观众观影选择的导向作用也日趋强化。将电影评论置身于网生代背景之下,从网络影评发展概况出发,研究网络时代电影评论主体的变迁,并试图探讨电影评论在网络时代的重新定位,探寻更为恰当地理解与判断。

关键词:网络影评;迷影;公共空间

作者简介:王元嫱(1995-),女,贵州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批评。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2

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网生代影评成为电影批评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不断引发各种话题,也是电影研究者重要的观察与研究对象。目前,网络影评已脱离传统影评战队,并正对其霸占、取代。网络作为影评主战场,在为大众提供快捷线上观影途径的同时,关于网络上对电影语言及视听语言的言说、评判、批评等不一而足。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网络电影文化。

一、网络影评的发展概况

新媒体时代下,电影评论具有鲜明的网络化特征。网络影评相较于传统影评在存在形式及言说方式方面更加自由化。网络影评具有普遍的文字编辑之外,还注重图文编辑和超链接的新颖互动模式,又或以影像截图的方式对电影创作的主题、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论。

网络是一个公共平台,增长见识的公共空间,有效的组织现实中志同道合且趣味相似的电影爱好者成为集体,具有一种不限定的空间功能,这也正是如今网络电影评论仍然如火如荼的核心意义。目前在网络影评方面,中国国内网络影评空间的主要存在形态有:一是各大门户网站的电影版块论坛,它们依托优质的观影群体,及门户网站广泛的影响力,浏览量大、参与度强,但其影评质量、参与者电影素养的水平较低,代表论坛如网易“电影频道”和腾讯“不负好时光·电影”、搜狐“运影工坊频道”等。二是综合论坛的电影分区,如豆瓣网的“电影小组”等,它们都是聚合电影素养相对高的人群,若新电影上映则各类型影评层出不穷,并引发众多跟帖。三是专门电影网站,其包含丰富及时的电影讯息,著名的非时光网Mtime莫属。时光网的“一句话影评”分栏中可以看到对影片的精辟解读和情感的抒发,在“特约影评人”中可以随意选择观看最权威的影片评论人如方聿南等的专栏。四是影评博客、公众号的普及,这是个人或群体集中发表影视评论的公共领域。

网络影评成为在公共空间的大众行为,它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是观众观影行为的一部分,更是专业影评人艺术传达的实践。在2018年上映的黑色喜剧电影《无名之辈》,正是因为其网络影评一边倒,不仅有职业影评人推介,大众影评也是屡屡好评,上映首日就被贴上“有泪有笑有情怀”、“憨皮·年度最佳国产电影”、“宁浩风格”等标签,良好地促进了电影票房,即票房首日达917.56万,累计7.93亿,被称为黑色喜剧片黑马。无论是对《阿凡达》3D电影中高超技术的惊叹,亦或是对接连上映《我不是药神》、《江湖儿女》、《无问西东》、《影》等电影所引起的观影与讨论热潮,其电影文化一方面则体现为网络上爱憎分明的电影评论。

二、网络时代电影评论主体的争锋

(一)精神与文化的坚守

“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一书中提及所谓知识分子,‘一般可以理解为认真严肃且有能力关注智识问题之人。在每一个社会中,皆存在一小部分人,他们超出了同时代人一般的品质,他们探索着相比一般生活直接而具体的情形更为抽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与他们相距遥远的符号,并且渴望与这些符号进行频繁的交流’。”而中国对精神与文化坚守的知识分子的声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隐或显,但始终贯穿于整个电影批评史。钟惦棐所提及的“戏剧与电影离婚”还是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等评论,都是对中国电影创作、电影评论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电影评论家、批评家的身份也悄然发生转变:80年代他们的批评话语和批评模式多是在进行专业性的探讨;90年代,网络时代及新媒体的冲击使得知识分子的声音逐渐微弱;而近年来,是这些对精神与文化执着坚守的,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特征影评家们的争锋崛起。在《南方人物周刊》中也定义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一是批判精神,拥有语言适时介入社会生活的本领;二是知识分子的话语和行动须具有公共性,且其声音能形成一种有效传播,成为一种公共话题。”相较于媒体影评和网络影评,知识分子电影评论的声音较为弱小。但我们仍可看到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特征的电影评论家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坚守。这是作为历经沧桑且尊重文艺本身价值的表现,这是专业电影评论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他们密切关注并贴近电影创作,准确地对电影做出及时而正确的判断,而非被雇佣的。例如在高校任职的电影学者周星、李道新、王宜文等学者对电影批评的研究各有侧重,他们的电影批评是负责任的,不仅需要在学术界对电影批评有所贡献,例如周星也经常会在微博发表一些软文去做电影推介及电影评论。新媒体时代融合下,如何去滋养、引导、培育大众观影的品位与兴趣,成为专家、学者致力的目标任务。

(二)大众影评的新突破

大众影评欣欣向荣、形势喜人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众影评概论》中,详细介紹了这一情势,并且上海市民也因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而纷纷“卷”进了这场鉴赏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兴起,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都发生了改变,电影评论变得自主化、个人化。钟惦棐先生对大众影评的范围重新界定,将其定义为写给广大观众看的。在网生代下,新媒体所具有的匿名性、开放性等传播特征,具有一种本能的放纵精神和直觉的去深刻化。如时光网的“一句话影评”、新浪网的“投票”、豆瓣网的“评分制模式”等更是开拓了影评新视角,网络影评赋予了观众观影及批评的自主权。影片评分排行榜,可以清晰地归结出大众对某部影片的整体评价,从而更加印证了大众是票房的构成主体。

《电影观众学》一书中章柏青谈及观众对于电影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观众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研究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心理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概念,它不仅包括老年一代观众的观影心理,而且包括青少年观众的观影心理,既有高知识阶层观众的文化心理,又有百姓大众的文化心理,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互补结构。”通过对观众观影心理的研究,无论专业知识分子、亦或是独立影评人都能收获电影评论的风向标,从而更有力的引导创作者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电影评论。

(三)“迷影”与“独立影评人” 一代的兴起

迷影,顾名思义着迷于电影的人。1920年,路易·德吕克创造了法语词“cinéphilie”一词来形容对电影的独特迷恋,“cinéhpilie”也就成为迷影者的词汇。对于迷影而言,观看电影是一种对身体和灵魂的享受,包含着感官的体验和情感的洗礼,同时也是对其体现的每一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感知。

迷影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在科幻大师乔治·梅丽爱首次观看卢米埃爾兄弟放映的电影后,便开始迷影历程,后来更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据一席之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正因为对电影的特殊感情而迷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极具有艺术倾向和艺术热情的迷影人;“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他是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也被称之为最纯粹的迷影者和电影评论家,其《电影手册》中的理论更是实践于银幕,并载入电影史,如此的事例不胜枚举。迷影人将观影感受与生活融为一体,且身体力行。新媒体时代下迷影们在其电脑网页收藏夹里必有电影论坛、网站的历史记录,对影片的发贴、回贴、评分等,甚至会因为不同观点产生口水战争也不足为奇。在网络时代的文化语境中,迷影人的评论话语往往都带有鲜明的特征,如中文迷影网站“Cinephilia”为例,站内会有分析、博客、影史、访谈、推荐等十多个版块,将迷影行为进行了细化,不仅有对各类导演的访谈记录,更存在针锋相对的观点抨击。新媒体时代赋予迷影文化更大的发展空间,引导大众在文化或艺术的多角度去解读、鉴赏电影作品,此时迷影人也会在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场所聚集,显现出独有的电影魅力和文化力量,给网络影评增添了文化价值。

迷影及独立影评人两者都是网络影评参与者的重量级成员,他们自身具备的影视知识、观影经验、艺术感受及渐专业化的电影评论都具有一定高度,独立电影人利用专业电影评论的术语,若加以合理引导,使其更加理性和规范化,使得网生代下电影评论的发展空间更加兼容、广阔。

结语:

公共空间不同于公共环境,从物理、地理学层面上,公共空间既指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的某些特定空间,农村空间体系等。而在网络和数字化的时代,公共空间还存在于虚拟的公共空间。从哲学的层面看,公共空间还指公共性认同,公共经验、公共精神。它是一种精神空间、话语空间、意义空间、权力空间、文化空间的公共建构。

网生代下的电影评论其实质在于营造一个公共空间,在融媒体时代,各类技术革新换代迅速,能够准确捕捉社会知识,在电影制作、评论等方面越来大众化、民主化、自由化。在互联网视阈下的公共空间中,拍摄影像与电影评论逐渐成为都市大众生活的分支,它是公共空间的共享,是娱乐生活与文化消费的高产物,与此同时电影评论的公共空间更是承载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公共诉求。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徐昕(译):《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9).

[2]丁亚平:《史学意识、实证理性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论60年新中国电影史学语的演进》,《文化艺术研究》,2009 .

[3]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当代文坛》2009(2).

[4]章柏青:《论新时期群众影评的崛起》,《当代电影》,1987(4).

[5]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08-109.

[6]许纪霖、刘擎,《丽娃河畔论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思与文讲座演讲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7]薛晋文,《如何看待中国影评的洪荒之力》[J]. 当代电视,2017(03):7.

[8]李建强,《论电影批评的自在性与对象性》[J]. 东岳论丛,2017,38(12):30.

推荐访问: 评论 电影 网生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