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我国中职德育课程研究综述

我国中职德育课程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11 15:45:05 浏览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亦存在一些遗憾。本文力求通过对我国目前中职德育课程的研究综述,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发现不足,探索未来发展趋势,以推进我国中职德育课程的建设。

一、关于“认识性德育课程”

近代意义上的道德课程的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1882年法国以道德教育取代宗教教育,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然而,从理论层面系统研究德育课程的概念、性质、类型等问题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我国,较早系统阐述德育课程理论的是魏贤超(1994)著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部分章节,后陆续有学者出版了与德育课程相关的研究以及论著。学者们大致把德育课程分成三类:认识性德育课程(也有学者称其为“理论性德育课程”或“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

关于认识性德育课程,在不同的德育研究论著中有不同的论述,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郑航以及班华的概念界定。郑航(1998)认为,德育课程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以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以促进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首要目标的专门课程,即道德课程。班华(2001)认为,指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根据《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它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比较系统、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并且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征,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他任何德育途径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二、我國中职德育课程三次重大改革

1.第一轮中职政治课课改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教职[1993]17号),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课程体系的正式建立。几年内,中职政治课程体系在不断探索进步,成效显著,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有一段距离,主要体现在中职教育特色并不鲜明,与中职生期望及身心发展规律差距较大,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形式手段、教学评价等。学者郑广胜(2000)认为,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克服泛政治化倾向,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选择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课程体系方面,在保证政治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的同时,要保证足够的弹性与开放性,鼓励一纲多本的多元化教材,避免学科化的束缚以及机械的政治理论知识灌输,应更注重养成教育、非认知教育,更注重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综合化。

2.第二轮中职德育课课改

2001年,中职的“政治课”更名为“德育课”,并精简了部分课程,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学者贾瑞武,张伟(2007)评论此次课改是继1993年课改以来的一次新的飞跃。此次课改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有些德育课教师尚未转变观念,仍然以传授政治知识概念为主,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且全国各地区情况不一,在改革的力度和广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建议,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构建“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块式”的德育课程体系;适当调整课时和授课时间;科学合理地选择德育课程的内容,遵循“三贴近”原则;单独开设职业指导,体现职教特色;职业道德与法律合并,开设一门课程;教材改革要走在前头,在突出思想性、政治性的同时,倡导结合生活实际,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第三轮中职德育课课改

2008年的课改新方案,在2001年的课改方案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课程理念与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德育课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现今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从国际大背景看,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学生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但是,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使得中职德育课程面临着复杂的困境。②从党和国家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职德育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予以支持。③从德育工作对象看,绝大部分的中职生来自农村或是低收入家庭,他们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或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敌对的心理。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自控能力较弱的中职生更是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甚至是出现行为失范的现象,例如校园暴力。

三、我国中职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正如20世纪70年代麦克卢汉所预言的一样,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global village”(地球村)。互联网就像一场洪水,冲刷着原本寂静的海洋,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一切,改变了一切,这给学校德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德育课程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会更注重开放性与多元性,要把“全球意识”与“本土意识”,“人类道德”与“民族道德”有机整合。以世界和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作为全球性的共同道德伦理问题,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同时也要立足本土,继承民族美德,弘扬儒家“和”文化,使其成为本民族的道德支柱,成为其他国家可借鉴的全人类伦理道德。

②会更重视公民教育,以唤醒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德育课堂上渗透道德素质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现代中职生。

③会更注重个性教育。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明确其社会责任与义务;教会学生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道德判断与分析,促进思考的自主性、自我制约或精神自由的获得;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和谐丰富的个性。

④会更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引导学生用开放、平等的态度包容不同的文化,接纳其优秀文化,拒绝糟粕文化。在了解自己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以平等的态度相互交流,遇到矛盾的时候学会和平协商。

⑤会更注重课堂形态的生活化,关怀学生的生存状态。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继续深入探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改变注重强调“大德”而忽略“小德”的现象。

⑥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现代,德育课程强调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解力。教育者要明确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道德问题为中心,以帮助学生解决道德疑惑为目的展开德育课的教学,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可收获更好的效果。

⑦开发网络资源,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德育课程要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相互渗透、相互扩散,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开发更多优质的慕课、微课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中职德育课程体系是一个相当年轻且具有活力的体系,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的中职德育课程将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责任编辑何丽华

推荐访问: 德育 综述 中职 课程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