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养成——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

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养成——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

时间:2022-05-12 12:55:03 浏览量:

[摘要]教师教育信念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下,教育信念与责任也是师范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师师范教育忽视了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形成,文章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提出高师应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渗透、个人情感和经验积累、教育评价等途径加强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教育 师范生 教育信念 课程

[作者简介]刘雄英(1977- ),女,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和教育管理。(浙江 绍兴 312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科研计划项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0805679)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4-0047-02

教师教育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角色、课程的本质、学生的角色、学生的学习等相关教育因素所持有且本人深信不疑的观点,教育信念的范围包括教师的教学实践经历与生活经历,它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体系,指引着教师的教学思考与教学行为。①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及其最复杂的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教师的教育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化,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表现出来,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为什么有些教师乐于与学生交往,并把学生当做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而有些教师却认为学生不过是自己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工具。面对新课程改革,为什么有些教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有些教师却对此置若罔闻,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量的教育研究都认为“教育信念”是问题的根源。佩詹斯(Pajares)指出,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教学决策和课堂实践。马里奥(Marion)和罗伯特(Robert)也指出,信念对新想法和新知识的吸收有一种情感过滤作用,将对其进行重新定义或令其改变。教师的教育信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育实践。例如,当一个教师奉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教育信念时,他在对待班级后进生时就会从自身找原因,耐心地对待他们。相反,当一个教师把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总是归结于学生时,他很可能就会逐渐放弃对后进生的教育。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这些现象说明教师持有不同的教育信念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在于“人”的改变,在于人的深层信念和价值观的改变。②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否则,目前的各种教育改革便会流于形式,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无从谈起。实践证明,教师的职前准备和教育教学实践对其正确的信念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对于后者,研究者从教师教学效能感、教育教学反思等角度做了大量研究,而对于职前准备,我们更多地应从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入手,加强师范生的教育信念的培养。Nisbett指出,早期的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个体最终的判断,这种判断继而变成了不易改变的具有持久性的信念。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师范生专业学习的动力,也是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师范生对学生的热爱与肯定及对教育教学信念的坚持都必须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慢慢生成。从目前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来看,教育信念与责任是师范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学习期间形成。而在我国教师教育实践中,对师范生的教育信念关注不够,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未见涉及教育信念的内容。

一、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育信念的缺失

由于教育信念具有很强的内隐性,极易被忽视,特别是在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中国的高师往往重视师范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即注重“硬件”的训练,而忽视“软件”(教育信念)的养成,导致师范生对专业学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信念不坚定,专业认同感不强③。调查显示,很多师范生在进入师范专业前并不看好或喜欢这个专业,只是想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出于对该专业的认同和向往,缺乏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育信念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缺失。课程是教与学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是教育的基本内容,而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课程主要解决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问题,它关注教育的现象、规律、价值,而教学试图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在我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体系中还没有设置专门的有关教育信念课程,在教育学类的课程中也未涉及教育信念的专门章节,师范生亟待养成的教育信念没有相应的课程平台支撑。因此,在常规的课程教学中,师范生不能获取教育信念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分为“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师范生缺乏“教育信念是什么”的知识,自然无法将其转化为“怎么样”和“我该怎样”的知识,教育信念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

2.教学中教育信念的缺失。面对着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高师教育工作者也对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持否定态度,仅仅把工作视为赚钱的手段,而不是为之努力的所热爱的事业,他们的这种隐性“信念”影响着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阻碍了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养成。有研究表明,一些教师的教育信念是以他们所敬佩的教师为榜样进行自我建构的。在目前的高师教育中,高师教育者在教学中很少渗透教育信念,有的甚至渗透负面的观念,如“读书无用”“教师清贫”等,导致许多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缺乏好感,严重影响了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养成。

3.教育评价中教育信念的缺失。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及其应有的标准,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搜集教育系统各方面信息,对教育活动质量价值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④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诊断、反馈和定向作用,它调节、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使之朝着预定的教育目标发展,并最终达到目标。在我国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师范生知识技能素养和实践素养的评价已非常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评价机制,各高师院校出台了评价教师教学技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考核方案,对教师教育实践又制定了一套教育实习见习制度。但是,对于师范生教育信念素养的评价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机制。

二、师范生教育信念养成的路径

1.教育信念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应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新时代的教师要具有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师实践与体验三方面的素养。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合格专业素养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调整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培养师范生教育信念与责任的相关课程,保证师范生教育信念与责任的养成。基于教育信念内隐性的特点,在选择课程类型时,宜以开设一些微型课程和有效规划的隐性课程为主,以学科专业课程的渗透为辅,保证课程设置的新颖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以实践事例为主,理论学习为辅,以确保课程学习的可读性。在课程形式上,以探讨为主,说教为辅,保证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在课程评价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以保证课程学习的科学性。通过人才培养设置,加强师范生的教育信念,这是师范生教育信念养成的一种有效途径。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任何课程要想发挥其效能,都必须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经验的建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教师教育者自身教育信念的建构非常重要。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信念体系,它可能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累积形成或从外界直接接收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这可以看做是教师信念的两个层次。就现有的研究来说,西方学者较为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观念层次的教师信念,而国内学者多强调以理性、理想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层次。在对教师教育者教育信念的培训中,师范院校应首先强调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的养成,指导教师教育者关注教育现状,发现教育问题,分析教育形势,理清教育规律,理解教育价值。使教师教育者熟悉教育现状,善于发现教育问题,懂得分析教育形势,进而理清教育规律,感悟教育价值,形成经验式的、无意识的教育信念。教师教育者教育信念的培训第二层面应向以知识、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进而有意识地建构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予以更新,使教师教育者的教育信念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教育信念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教学行为影响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形成。

3.师范生情感和个人经验的积累。情感是信念的重要基础,它决定了信念的保持或改变。皮亚杰认为情感是智力活动的诱因,它决定了活动的价值和能量分配。帕特里克和米歇尔指出,情感是我们用来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情感和信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情感是师范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师范生教育信念存在和变革的基础。高师应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师范生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建构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学校要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理查森指出,教育信念和态度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和教学体验、个人经验和正式知识的经验。师范生要积极深入中小学校园,用心体会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揣摩中小学生心理,积累第一手教育教学的个人经验,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迁移,培养对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建构师范生经验式、无意识的教育信念。

4.高师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原有的高师教育非常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评价师范生的发展时,也习惯用“双基”来衡量,缺乏对师范生教育信念形成的考察。同时,由于教育信念本身具有内隐性,也增加了评价的困难,建立积极有效的教育信念评价机制是改变目前师范生教育信念缺失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1)课程考核。对教育信念微型课程进行考核时,考核方式要符合教育信念内隐性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知识性的考核方式,采用面试等强调情境性的考核方式。对于考核合格者给予适当的学分。(2)将教育信念纳入课外学分体系。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形成仅有课程保证是不够的。教育信念更多地要师范生在日常学习行为、教育实践、校园活动等具体教育情境中感知,因而要将师范生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实践作为评价内容,给具有良好教育实践行为,例如参加教学技能竞赛、教育演讲比赛、教育沙龙以及教育调查等的师范生以一定的课外学分认定,鼓励师范生多实践、多思考。

三、结语

教师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学识、情感、世界观和灵魂去教育人,这种工作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因此,教育必须是基于信念的活动。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教育活动才是自然与真诚的、自发的、内源性的,才会有一种执著与投入,而不会是应付与敷衍⑤。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职前的信念形成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为之奋斗的坚定态度,高师应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育评价等方面加强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培养。

[注释]

①Pajares.E.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cept[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3):307.

②谢翌.教育新念:学校教育的“幽灵”[D/OL]. 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39&CurRec=1,2006-08-10.

③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0(5):18.

④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74.

⑤肖川.信念之于教育[J].北京教育,2003(12):13.

推荐访问: 师范生 视角 养成 信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