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浅析清末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浅析清末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5-12 16:05:04 浏览量:

摘 要: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他们产生的时间、背景却不同于其他地区,为探求其原因,主要从中东铁路的修筑、新政时期黑龙江省的教育改革、外省移民而来的知识分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清末;黑龙江;新型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134-02

黑龙江省新型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与其他地区的新型知识分子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和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时代使命感。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使各地区的新型知识分子队伍产生的时间、背景略有不同。隶属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背景,使得该省的新式知识分子群的产生,不能同其他地区一样,伴随着西学东渐阶段性过程而逐渐产生成长,而是在西学东渐最后阶段也就是清末20年中以急速式形式发展起来。因此,探究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本文就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清末黑龙江省近代知识分子产生的历史原因进行思考与分析,同时借此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到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一、中东铁路的修筑所带来的客观环境

中国晚清新型知识分子是随着近代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的大趋势下产生的。但是地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在1668年被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封禁政策,严重阻碍了黑龙江地区的开发,导致这里人烟稀少,经济、文化等各項事业发展缓慢,不仅落后于内地沿海地区,即使与东北地区的吉、辽两省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可想而知,那种封闭式的发展很难受到清政府政策和外来西方文化作用的影响,这自然使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的产生不能够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步。直到清朝末期,一股外力的作用以植入式的方式给黑龙江省注入了近代的活力,打破了这里的陈规,产生了近代新式知识分子所需要的客观条件。这就是中东铁路的修筑所带来的外在因素。

198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几年后一条以哈尔滨为枢纽的大铁路全线通车。自然,中东铁路的修筑是帝俄对外侵略扩张的产物,但客观上,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延伸,把东北和内地通过大连和牛庄两个港口联结了起来,加强了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而且,作为铁路中心枢纽的哈尔滨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大陆桥,这些都促使黑龙江区域开始由封闭式的发展走向开放。此外,帝俄在中东铁路投资设厂,客观上也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中东铁路的修筑客观上给予传统的黑龙江区域注入了近代的活力,为新式知识分子的产生塑造了客观需要的环境。尤其是俄殖民者在哈尔滨兴学、办报的措施,更进一步为封建传统知识分子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良好条件。

据俄罗斯学者统计,“仅1901-1917年间,俄国人就在中东铁路沿线创办刊物71种,其中在哈尔滨办杂志27种,报纸39种”[1]。最早的是俄人罗文斯基于1901年出版的《哈尔滨每日电讯报》,其次是1903年6月23日中东铁路机关报创刊的《哈尔滨新闻》,后更名为《铁路员工报》。除俄文刊物外,还有少量俄国人办的中文刊。最具代表性的《远东报》便是其中之一,它前后发行15年之久,其影响远远超出中东铁路沿线。在办学方面,俄国人以“专以教育俄人子弟,储备侵略满蒙之急先锋”[2]346为目的,于1898年首先在哈尔滨香坊开办了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所小学,第二年,随着哈尔滨俄侨数量的增长,又在哈尔滨南岗开办了第二所小学—松花江小学。到1903年底又办了第一新哈尔滨小学,1905年开办了船坞小学。日俄战争后,哈尔滨的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急需大量精通商务的人才,为此于1906年,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南岗区相继开办了男子商务学堂、女子商务学堂和临时电信学校。

从以上俄国人向东北地区进行文化渗透的措施看,办报可以扩展知识分子的眼界,兴办学校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教育的亲自体验。他们可以看到外国先进的办学模式、授课经验和完整的西方教育体系。因此,无论是办报还是兴学校,都客观影响了旧式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结构的重新组合和吸收,使他们能够从旧式的士大夫群体中脱离出来,向新式知识分子群体转化。

二、新政时期黑龙江省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内在动力

中东铁路的修筑客观上给黑龙江省提供了走向近代化的环境,以外力的作用使封建知识分子能够大量了解西方的文化。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不仅仅来源于传统知识分子自身的结构改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本地区建立起正规的新式学堂,让学生群体可以得到新式教育的洗礼,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吸收近来,使新型知识分子群体逐渐壮大和巩固。但黑龙江省的早期教育却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它虽然已有私学和官学、书院场所,但它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水平在当时远远落后于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因为清政府长期推行的特殊国策,坚持在黑龙江省推行满汉分途教育体制,八旗官学以学习骑射为主,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旗学”远远落后于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汉学”,这就加大了黑龙江省与内地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因此,在这种教育的环境中,黑龙江省的知识分子很难有机会有所突破。他们急切需要新的教育环境来打破这里的传统,而清末时期的新政改革恰好为该省新式教育的建设提供了契机。黑龙江省就是在这股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并在巡抚程德全认真指导的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新式教育措施,从而改变了以往以骑射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旗学教育。

教育改革首先是从初等教育开始的。1905年程德全要求各副都统衙门及地方长官,“均宜体察地方情形,将应办学堂切实开办”[3]100。在他的倡议下,同年便在启心书院的旧址创办了初、高等小学堂各一处,以此为起点,各府县相继设立了小学堂。到1907年,黑龙江地区小学教育已有很大改善。学校的设置也由府县向镇乡以至村屯一级发展。其次与初等教育相比,黑龙江地区中等教育仍相对落后。1906年,将原齐齐哈尔俄文兴育学堂改建为黑水中学堂,随后与绥化高小附设的中学预备班合并,更名为全省中学堂,增招齐齐哈尔、呼兰、巴彦等地的部分高小学生,校址在省城齐齐哈尔。再次,随着初等教育的推广,黑龙江省的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实业教育。1907年,程德全计划“将现设各学堂注重各项实业,庶可期发达而图进步”[4]。同年,就在省城初等小学添购仪器标本,加开实业课。至此,黑龙江省以初等实业教育为主体的实业教育迅速在全省推开。

从上可以看出,随着新政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黑龙江省的各级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使该省教育环境焕然一新,给予了当地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为知识分子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除了学堂的建立,派遣留学生的举措更是让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外国的事物,培养了一批处理外务的知识分子。

三、外省而来的知识分子起到的加速作用

黑龙江区域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再一个因素便是由外省迁移而来的知识分子。由于黑龙江区域经济社会的短时间快速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新式知识分子向这里聚集。他们受黑龙江区域各项事业开发吸引,来到这里求职谋生。比如中东铁路的修筑与一些地方的开埠通商,以及涉外企业的增多,就为那些以俄语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当时进俄人学校而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分到中东铁路所属的部门工作。例如关鸿翼,1910年是由奉天官派到哈尔滨俄国商务学堂的,毕业后又进俄办的哈尔滨法政大学深造,精通俄語、商业及法律,分配工作后任中东铁路理事会俄文秘书一职。后来又随中国银行董事长等赴苏联、东欧及德法等国考察,回来后兼任哈尔滨估捐委员会委员,成为哈埠历史上的知识人士。此外,在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的学生来哈尔滨谋职的也不在少数。1920年北京俄文专修馆在哈尔滨的毕业生组织同学会,仅到会商议组织事宜者集达20余人”。

毫无疑问,这些外来省份的移民给黑龙江地区的新式知识分子群注入了新的力量,而且他们的到来,又可以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黑龙江省的教育和文化做出进一步的贡献,与省内同阶段的知识分子共同为一批批后来的知识分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毕业于西湖书院的林传甲,光绪三十三年,黑龙江省设学务公所,提学使张建勋委任林传甲为学务公所总务科长,赞襄全省教育。林传甲在黑龙江省工作十年期间,积极兴学,创办各级各类学校,聘请教员,招考学生,筹办图书仪器,同时,还亲自编写乡土教材,兼任教学工作等。可以说他是黑龙江省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与近代黑龙江教育的创立与发展紧密相连,为当时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所留下的《黑龙江教育日记》一书,是教育史上的宝贵资料。

除了林传甲外,还有许多来自外省的知识分子不仅为黑龙江省知识分子群增强了力量,还为报刊和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贡献。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广东台山人伍连德,在1910年哈尔滨鼠疫流行时,出任了东北全权总医官领导防疫。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有其自任所长。经其率人努力,4个月便扑灭了这场流行性鼠疫。还有很多黑龙江省的报纸主办人也大多是外省人员,毫无疑问他们的到来大大推动和加速了黑龙江省知识分子群的产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新式知识分子产生的时间、背景不同于其他地区,他们出现于清朝末年,究其原因,其产生和发展是由各种力量推动的。中东铁路的修筑起到了外力的作用,为其提供了外在的环境;新政时期黑龙江省教育的改革,作为内力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式教育条件;外省移民而来的知识分子又为黑龙江省知识分子的发展起了加速推动作用。这三种原因的存在,促使黑龙江地区的新式知识分子在清末时期产生并随之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蕴深.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J].学习与探索,1994(5).

[2]王鸿宾.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3]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李兴盛.程将军(雪楼)守江奏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6]谢岗.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7]姜树卿,单雪丽.黑龙江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 黑龙江省 清末 浅析 知识分子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