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民间立体造型艺术榄雕的美学价值与传承保护

民间立体造型艺术榄雕的美学价值与传承保护

时间:2022-05-15 18:25:03 浏览量:

摘要:本文从艺术人类学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我国立体造型艺术——榄雕,探讨淇艺术价值和美学地位。最后结合当下时代,讨论当代艺术从民间传统元素的吸取,结合民间艺术进行创作。探究广州榄雕的美学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民间艺术;立体造型;审美经验;榄雕

一、广州榄雕简介

说起民间艺术,最早在中国“民间”一词在汉语中古就已经出现,在《墨子》中有“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是来自西方的民俗学,是个外来术语。

“民间艺术”是指民众创造的艺术,包括指农民或乡土社会中的手艺人创造的工艺品,能够反映农民的审美趣味与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与社区共享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如我国的皮影,剪纸,年画等。

在广东广州的增城区有一个精细雕刻著称的民间艺术——榄雕。广州增城区的榄雕属于广东省传统微雕工艺品的一种,于2014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始创于广州增城新塘镇,因广东普宁、增城、番禺、中山等地也盛产榄雕的原材料乌橄榄核,这项民间技艺也在这些区域流传。而增城县新塘的乌橄榄核大仁小,不适合做食品,却因榄雕技艺的产生成为榄雕艺人喜欢使用的材料,特别是在雕刻复杂结构的器形,果核大,质地均匀,木制厚实,也为榄雕艺人的技艺提供发挥的空间。最终竞在厘米之间发展出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榄雕的工艺技法。

广州榄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的明代,广州榄雕盛行于明代,当时寺院僧人以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据查证,广州榄雕在明代达到很高水平。明宣宗还亲自操刀雕刻榄雕,在之后的清代属贡品。

在清乾隆年间,广州人陈祖章创作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在技艺、内涵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清代咸丰四年(1854)广州增城新塘镇老艺人湛谷生(又称菊生)创作的榄核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舫》,被称为雕刻之王。这座榄核舫,工艺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这座榄雕舫的舫仓中置一张桌子,有三人围桌而坐,旁边有一书童煮茶,在船尾有一船娘把舵,船舱两边各有八扇可开合的通花窗,就连船头锁链的细节也被榄核雕成,环环相扣,在船舱底部还刻有微雕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该榄雕至今仍保存在增城文化馆内。

湛菊生是广州榄雕的代表人物。湛菊生生于清嘉庆壬戍年(1802年),卒于光绪丙子年(1876年)。增城新塘人。湛菊生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会写文章,在当时是知识分子阶层,同时也擅长画画,特别是人物画,擅长画佛像、罗汉、观音等宗教人物题材,在人物神情仪态上画的栩栩如生,这也是他在榄雕作品在人物塑造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所以在当时他的作品也被众人争相购买。

湛菊生当年和很多读书人一样,读书科举,做官,但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在他多次乡试不中后,就没有继续走仕途,遂专心于榄雕创作。也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榄雕大师。在当时湛菊生的榄雕技艺在广州首屈一指,作为此技艺是方面的大师,对于自己技法的训练更是勤勉,每日手不离刻刀,太阳刚升起便开始雕刻,为了方便雕刻提高效率,常常口含榄核,为了精细做工,更是花大功夫用精铁锻制刻刀,体现一个艺人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湛菊生的作品,历今一百多年,现留传于世的只有不到十件。这些作品多收藏于海内外博物馆和藏家手中。

这两位同乡的榄雕艺人用其高超的技巧做出的作品,成为现代人了解古老的榄雕工艺的载体。

(一)探讨广州榄雕的审美价值

广州榄雕的品种有50多种,如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广州榄雕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風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具有鲜明的汉族民族风格和广东地方特色,如今传统广州榄雕保持橄榄核原本的木质榄核色调,不着意人工上色,保存其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蕴含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

2014年榄雕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榄雕,在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努力下,发展出几十种花色品种,使得榄雕更加具有中国南方独特风格,而且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兼具精巧和实用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成为岭南工艺美术重要的一样特色。

(二)榄雕的创作思维方式——“通过程式创作”

创作思维方式——范式创作

范式创作是提炼前人的创作,运用集体的智慧,进行创作。范式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范式有助于快速掌握艺术技巧,可以有效的把个人和传统的优点结合起来。在广州榄雕中范式来自于传统文化,人物,题材,以广州人陈祖章创作的核舟《东坡夜游赤壁》为例,它的创作就取材于传统文化,流传千古的苏东坡《赤壁赋》。作者依据文章所描述的场景进行艺术创作,根据文章情节所描述,作者添加想象,运用榄雕的方式,表现了一幅文人游湖的场景。客人饮酒,船夫摇船,夫子神情愀然,生动刻画在榄核之上。而仔细观察人物特征,其实没有现代雕塑人物那般写实,人物的造型形象更多来自于传统国画中的人物范式,比如头和身体的比例,衣着,人物神情、五官的把握等皆是按照中国画人物范式,而使用的器具则是接近于作者时代的器型,取材于生活。这种借鉴前人的范式在民间艺术中相当常见。

(三)融入性审美

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融入场景中,多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起眼、鼻、耳、口、舌等各个感官共同参与,获得无距离、全身心、综合性的审美体验。也只有借助“多感官联动审美”才能真切领会民间艺术的强大感染力与丰富性。多感官联动审美关注切切实实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生活审美空间,不去追寻玄远的美本身及其形而上学意义,而是在丰盈活泼的生活中感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榄雕在庙会中售卖,作为一种工艺品,拿在手中把玩,把玩文化,盘文化,手串,一些手串也是用植物的核制作,其独特的润泽的质感,不同于动物材料或者矿石材料,木质植物的材料具有独特质感。包括纹理,包浆。表面的粗糙程度,还发展出专业的术语,和标准来定义这种感觉和判断其品质。

(四)认同性审美——民间象征文化系统

在美术史上,有一个默认的道理,就是艺术品,艺术家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新鲜感,变得无聊,但是在民间艺术领域,重复过去的范式,遵循传统却是被提倡的,这就涉及,民间艺术的特殊性,这种特性被称之为认同性审美,是民间文化和思维长期儒化的结果。这在民间立体造型艺术中的体现就在于,很多形象来自传统文化和信仰。

以榄雕为例,在众多榄雕作品中,结合材料的文化特性,制作榄雕的民间艺人题材大致分为,历史人物,吉祥动物、植物,历史事件,神佛塑像等,基本符合广大群众希望的如多子多福,生活幸福,长寿安康的期望,还有宣扬主流价值观如忠君爱国,孝顺父母,诚信友善等。在增城区的榄雕传承基地里的榄雕作品如浩然正气,就是取自关羽的形象,整个作品呈椭圆形,五官,须发等造型取自戏曲人物,置于一个木质底座,呈现一个浩然正气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与期许的愿景。

(五)民间艺术审美理想

阴阳在民间艺术中有大量内容去表现,阴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包含哲学内涵,在《周易》中有“天在下,地在上,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二气交感,万物化生。”

《老子》中也有“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说法”,这种哲学观念后来延伸影响到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医药,中医的学说,养生,甚至对整个社会的认知产生影响,而且阴阳也有对子嗣后代的隐喻,阴阳和谐则子嗣兴旺。在一些传统艺术中也有体现,比如在剪纸,绣花常出现的题材,如阴阳鱼,龙凤图,鱼莲图,还有一些拟人化的故事,比如老鼠嫁女,这些造型都是象征男女交合的图像,这体现在民间文化中对生命繁衍的礼赞与祝福。

阴阳造型对艺术创作形式有影响,比如在国画中有记白当黑的说法,讲留白,重虚实。这种阴阳的哲学思想影响大众的审美取向。

吉祥这个题材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平安长寿生活观念的反映,吉祥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的部分,这在各种仪式上均有体现,比如,过节,嫁娶,生子,造屋,等仪式。在这种审美思想的影响下,出现承载这些审美理想的民间艺术作品。如植物类,牡丹象征富贵圆满,莲蓬,石榴,葡萄,象征多子多福,灵芝象征长寿,葫芦因其形似孕期妇人,也被赋予生育的意义。在增城榄雕作品中也出现很多类似造型,有一件榄雕作品是三个人采摘果实的场景,挂满枝头的果实,象征富足,丰收,场景中共有三人,一人攀梯而上,攀住梯子末端,倾斜身体尽力去采摘果子,一人在梯下,扶住梯子,仰面向上,另有一妇女手提篮子,仰面向上,准备接住梯子上方男子扔下来的果子。整个场景生动有趣,充满丰收的喜悦,加上榄核本身木质暖黄色的调子,更加衬托氛围,整个作品是榄核凿空一侧,突出虚实的对比,而在凿空的一侧又特别留出一块,做了镂空的雕刻,刻出果实垂挂枝头的丰满,在虚中又有实,加上人物动作表现生动,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给人带来愉悦欢快的感受。

一类题材是动物形象,如龙,麒麟,貔貅,象,十二生肖,蝙蝠,因谐音或者传统神话故事里的情节,为其赋予吉祥,趋吉避凶的含义。还有来自宗教的如道教,佛教神话里关于一些象征福瑞的动物。在增城榄雕作品中也出现很多类似造型,比如象的造型,为了适应榄雕核的形状,把象的造型,形变为两头窄,中间宽的形象,把象头安排在中部可雕刻的区域比较大,把象的面部扁平化,突出这种巨兽庞大的特点,象鼻雕刻在象身体侧面,下方着重刻画粗壮腿部,抓住头和腿,便把象粗壮,庞大的特点抓住了。在象背部添加佛教莲花装饰,更加有祝福平安吉祥的含义。

一类题材是人物形象,如福禄寿,佛像,罗汉像,道教的太上老君,等,如罗汉造型,弥勒佛造型,榄雕作品的弥勒佛被设计成水滴状,顶部是弥勒佛圆润宽大的头部,带着憨态可掬的笑容向左上方微微抬起头,身体是水滴状圆润的披着袈裟的身体,袈裟上的水纹令整件作品圆润饱满,弥勒佛在佛教文化里,表示乐观积极向上,容忍,宽容,慈悲为怀,代表着人们对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件作品的造型设计正好与其所代表的世俗意义相符合。

一类题材是生活场景,一件榄雕作品,刻画的是人在草庐下休息的生活场景,橄榄核的中部被凿空,只留下四根支撑草棚的树枝,上为草庐的茅草顶,下为地面,在草庐底下,是人们相互交谈的场景,人们穿着夏装,手拿蒲扇,微微仰头,仿佛聊的兴起,在高谈阔论,身边放着竹筐,里面放着货物,手拿烟斗,怡然惬意的场景,人们茶余饭后休憩悠闲的场景,也体现人们对太平和谐生活的向往。

总体来说增城榄雕在艺术价值上具有如下特点:

1.在造型上具有秀麗、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

2.在艺术特色上:雕刻精细,形态小巧。

3.在技法主要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

4.在品种上有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

5.在形式上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

6.在文化载体上,具有明显的岭南特色,传统文化的载体。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来看,在审美性上,作为一种广东省特有的一种传统微雕工艺有如下特点:

1.首先这种民间艺术产生的群体,是出自民间,

2.产生的最初动机,寺院回馈香客,

3.材料,就地取材,橄榄的核,

4.制作上,范式创作,继承前人,

5.审美上,具有多感官审美的特点。

二、榄雕技艺传承与保护

广州市增城区榄雕是增城区唯一一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是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但是由于时代变迁原材料——乌榄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榄雕学艺周期长,材料市场不景气,导致该项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和传承人断层现象。针对此种问题通过对现有保护行为的总结提炼,找到更好的的保护非遗的方法。

(一)保护制作材料——榄雕核生产

广州增城的乌榄有300多年的。历史,乌榄适合。榄雕的雕刻。对于乌榄树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首先乌榄树的要年代久远,最好是有百年树龄的古树,一棵乌榄树要上百年才能结出质地良好的乌榄核,过后打下来不能暴晒,要在阴凉处自然风干5年以上,年代越久,果核的品质就越优秀,经过优秀的榄雕传承艺人利用传承下来的技艺,雕刻出来的作品,就像把玩过多年的红木一样。其次是没有经历过嫁接,因为嫁接后的橄榄果核会变小,它的橄榄肉会变得更好吃,但不能作为榄雕的原材料,不能使用无机肥,无机肥,使用过度,果核的密度会降低,使乌榄核变得脆弱,影响雕刻的效果。

果核的内部构造也会影响榄雕的雕刻,榄雕榄核分为三个孔4个孔,有三瓣和4瓣,这些不规则内在构造会影响雕刻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点类似于玉雕,在雕刻过程当中不知道材料内部的密度跟结构,所以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加大了榄雕创作的难度。

为了提高人们对乌榄核价值的人数意识,以保障乌榄种植业的发展。2008年,增城区成立了“湖心岛”榄园乌榄核基地。为保护榄雕技艺提供材料供應。(1)

(二)保护传承人——民艺匠人

如今由于榄雕工艺的难度和繁复性,和年代久远,大师级传世品比较稀少。近年来,国内外客商被这种微雕工艺折服,到处找寻榄雕艺术品收藏,现在榄雕行业技艺已濒失传,广东地区只有曾昭鸿、曾宪鹏父子还在坚持创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出资成立榄雕工作室,榄雕传承基地。组织榄雕技艺研讨会。扶持榄雕技艺的发展。

加强广州榄雕(增城)的宣传力度,精品艺术创作,推广榄雕。2013年,经过省市领导和多位专家指导和建议,确定《精雕细榄》参赛。

举办榄雕传承培训班和榄雕专题讲座。举办“寻找榄雕传承人”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网络微博、媒体宣传及绿道畅游等活动,从民间寻找更多榄雕爱好者多人。每年文化遗产专题活动中,展览榄雕专题活动,增城区立刻成立《榄雕》后续工作小组,定期慰问国家级传承人黄学文家属,解决家属困难;积极开展作品征集工作。完成《广州榄雕》专项普查(主要普查增城区的历史渊源、传承人、传承谱系、工艺过程等)。(2)

注释:

《广州榄雕的原材料探析》彭小荣 学术研究

《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彭小荣 大众文艺

参考文献:

[1]彭小荣.广州榄雕的原材料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8).

[2]彭小荣.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7(03).

[3]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推荐访问: 造型艺术 美学 传承 民间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