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尚善文档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读后感 发言稿 心得体会 申请书大全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当前位置:尚善文档网>作文大全 > 小学民间文学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探微

小学民间文学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探微

时间:2022-05-17 10:30:05 浏览量:

摘 要: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属于幻想性的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它具有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性。介于这类文体具有故事性强、极富想象力的特点,再加上符合孩子的童心,作者提出用“故事教学”教学。把讲述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带领学生感受神奇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神性的形象,了解其叙事结构和语言规律并迁移运用,促进言语增值。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故事教学 教学策略

小语教材中有很多神话、民间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一些教师采用“学习字词、整体感知、分段感悟、感情朗读”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未能抓住该类文体的本质特点,难以让学生学会阅读。那么这类文体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一、故事教学的意义和界定

从语文课程的属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可见阅读的功能不是读懂内容,而是教会“如何阅读”,如何“语用”,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语言的秘妙,习得语言,并得体、准确地使用。

从第二学段的阅读、口语交际目标来看,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从文体价值和特点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人们通过口耳相授、代代相传下来的民间文学,它需要后人传承下去。这类文体想象离奇,故事性强,人物特点突出,往往有模式化的叙事结构,稳定情节,便于人们记忆。

感受民间文学奇特的想象,学习语言特色,并迁移运用,最终掌握这“类”文体的阅读方式,便是其教学价值所在。我们无须太多的内容分析,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在了解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就是最好的语言习得和运用。

完整又生动地把故事讲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复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力和理解力,丰富和存储语言材料,并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还可以直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和当众言说的自信心,对于书面表达有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認识,笔者认为故事教学就是一种极好的体现这类文体特点又加强语用的好方法。即:关照文体特征,以指导学生讲故事、写故事、演故事为主要手段,以品味神话特色语言,把握离奇情节,感受神性形象和文化为内容,建构起一种“故事教学法”。在故事教学中将词句理解、要点概括、文意把握、文章主旨、阅读想象、听说读写等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语言的增值。

二、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概要复述,把握叙事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既然是民间口头文学,故事就要好听好记,否则就没法流芳百世。好听好记,就意味着故事情节是类型化的,是有规律的,是有模式化的叙事结构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时,要让学生厘清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离奇”的主要情节,再利用模式化的叙事结构,把主要情节串联起来简要复述。

1.标志性时间+主要情节。

神话经常采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给人历史悠久的感觉,激发听故事的兴趣。中间用“过了不久”“多少年过去了”做过渡,“从此以后”做结尾。叙事结构,大多按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叙事。如《盘古开天地》,先找出“很久很久以前”“一天”“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4个标志性时间段,思考做了什么事,然后把富有传奇色彩的主要情节浓缩成4个小标题:巨人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这些“创世神话”大多以时间为序,叙事结构基本为“世界混沌一片——神开天辟地——神顶天立地——身体化为万事万物”。

2.标志性人物+助人/阻挠。

有些神话人物较多,如古希腊神话。我们先找出主要神的名字,然后思考这些神做了什么事,把主要事件串联成课文大意。这些神话大多以人物事件为序,叙事结构基本为“人类遇到困难——好神帮助——坏神阻挠——神牺牲”。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阿波罗那里盗取火种。宙斯气急败坏,派火神给他最严厉的惩罚。把他压在高加索山上,派鹫鹰啄他的心脏,后来赫拉克勒斯拯救了普罗米修斯。

3.标志性地点+主要磨难。

如《文成公主进藏》,学生先找出公主进藏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什么困难?公主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后发现:它的叙事结构是围绕三次磨难写的,而且每次磨难叙述都有规律,即按照“地点——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变化”的顺序把三次困难串联起来,简要复述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概要复述既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力,又抓住了神话最神奇的情节,还把握了神话的叙事结构大多以时间、地点、人物为序,结合磨难展开。

(二)详细复述,习得语言规律,塑造神性形象。

1.品析关键词句,走进神幻形象。

神话中的主人公都有神性的魔力,正义、勇敢、善良、强大、为民造福,满满的正能量,寄托了先民想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美好憧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塑造主人公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提拎“辛苦”这个关键词感悟女娲寻找彩石的艰难。

在概要复述的基础上(讲故事的1星级),抓住表现“辛苦”的关键词“几天几夜、找啊找啊、零零星星的小块、终于……”用上了这些好词,说得几乎和课文很接近了。(讲故事的3星级)。再想象寻找彩石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讲故事(讲故事的5星级),在这个分层推进的复述环节中,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一边品析,一边讲故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感受了女娲为了人类不辞辛劳、甘于奉献的高大形象。

2.关注神话语言,感知语言特色。

民间故事和神话的语言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充满幻想的传奇色彩,深受儿童喜欢。

(1)语言节奏的音乐美

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音韵美。如《开天辟地》“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中包含多个反义词,对仗工整,节奏分明。

《猴王出世》“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采用排比,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采用与(某动物)为( )的排比结构;“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采用对仗的形式,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发现神话语言的秘钥。通过反复的边读边悟边讲故事,明白短促、跳跃、有节奏的语言是为了表现一个顽皮、活泼、有灵气的石猴形象。

(2)表达方式的绘画美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如《渔夫的故事》中魔鬼的外形“魔鬼的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一连串荒诞简洁的比喻,让一个凶神恶煞的恶魔形象立刻出现在眼前。

(3)写作方法的虚化美

神话大多通过丰富的幻想、拟人、夸张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正是这些虚化夸张的写法,才虚构出离奇的情节。

如数字上的夸张:“昏睡了一万八千年”、“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等,《渔夫的故事》中“所罗门已经死了1800年”、“100年过去了,200年过去,400年过去”,《夸父追日》中“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情景中的幻想:《普罗米修斯》“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人物上的人格化:动植物乃至整个大自然会说话,有思想……写法拟人化。

3.揣摩离奇情节,体验语言情境。

神话中最令孩子印象深刻的一定是离奇的故事情节、不可思议的人物及动物,一旦看到这些,阅读期待便瞬间燃起。让他们详细复述故事中的不可思议之处,就是神话最“神”之处。

如《文成公主进藏》,当学生简要复述后,老师让学生抓住觉得最不可思议处详细复述。有的讲公主的动作: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了沼泽。背乃巴山。这是常人难以拥有的神力。讲的时候要把公主无与伦比的神力讲出来。有的讲神鸟会讲话非常不可思议。要把故事中人格化的地方讲神奇。有的讲公主的举动和西藏的变化很神奇,讲述时要把人们的憧憬讲出来。然后四人小组,每人选一个离奇之处合作讲故事。

又如《渔夫的故事》老师设疑:现在你就是王后,什么时候讲故事停下来,才能保住性命,你就把那个片段讲精彩。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找自己认为可设悬疑之处讲故事。有的说在魔鬼钻出瓶子露出凶相时戛然而止;有的说在渔夫想办法智斗魔鬼时停止;有的说在魔鬼解释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前截住……

通过这样的详细复述,学生发现了民间文学之所以那么引人入胜,就是因为情节充满奇幻色彩,过程一波三折,悬念不断创生,才那么扣人心弦。同时也挖掘了故事背后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语言特色、情感体验。只有讲述出这份神奇和情感,才能真正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创造性复述,激发神奇想象,释放神性力量。

1.想象补白,再创神奇。

神话有极大的想象空间,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加强语言实践。例如:女娲辛苦地找彩石,可能碰到了哪些困难?在哪些难找的地方找到了?学生的想象很神奇。有在滚烫的岩浆里找到了红石头;有在山顶的雪山上找到了白石头;有在埃及金字塔法老的皇冠上找到了黄石头;有在一千年都没解冻过的冰湖里找到了蓝石头……

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通过想象,进行细节补充,并创造性地复述,这样既增强了情节的离奇性,又增强了女娲的神奇力量和伟大人格,还让学生捕捉到了神话的文体特征,如夸张、想象、离奇、神性……是一次很好的语言实践。

2.读写结合,续编故事。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他的( ),变成了( )的( ),进行续编。学生写道:“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讲故事的时候把书中和自己想象的都说进去,就更神化了盘古的英雄形象。

又如教学《文成公主进藏》时,根据“地点——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变化”的叙事结构发挥想象,创编故事,把公主进藏过程讲得更艰辛更离奇,从而进一步感受公主勇敢智慧不畏艰险的美丽形象。

在教学中,挖掘神话的语言现象读写结合,学生就能积累语言,并在之后的讲故事过程中迁移运用。这样的语用巧妙地将内容理解、语言揣摩、情感体验、文字运用都融合在了一起,关照了文体的整体规范和风格,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3.迁移运用,创演故事。

孩子对神话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所以上完课文就结束了,未免意犹未尽。笔者就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文体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群文阅读,进行一次“走进神话殿堂”综合性学习,拓展课程资源。

(1)创作编故事,实现语用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当学生把阅读中习得的语言规律迁移到写作中,这便实现了真正的“语用”。如三下神话单元的口语交际、写作内容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哪个神话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于是孩子们创编了大量离奇的神话故事,如《假如我变成孙悟空》、《当嫦娥遇上神七》、《新神笔马良》、《精卫填海新传》,又如由《女娲补天》改编成《女娲补人》……

孩子们在创编中,自然地把神话故事的模式化结构、神性人物、离奇情节、奇特想象、夸张、虚化、拟人等表达方法在写故事中迁移运用。

(2)合作演故事,提高实践能力。

当学生经历讲故事、读故事、写故事之后,要给孩子一个成果展现的机会。让学生上台“演”,这是更高层面上的“创造性复述”。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组队准备,课内课外甚至创编的故事都可以。然后分小组合作表演,观众看完之后进行点评。这样既实现了阅读目标,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还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此时的“文本语言”就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语用”就真正达成。

不同文体,学生从中习得的言语表达方式和阅读策略是有区别的。阅读教学要因“体”选准语用点,教给语用方法。“故事教学”能较好地解开民间文学这类文体的阅读密码,使“文体阅读”与“语用学习”“比翼双飞”,最终促进学生言语“增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陆谦.谈神话类文本的价值取向[J].小学教学设计,2011(9).

[3]余科峰.领着学生读神话[J].小学教学参考,2011(8).

[4]蒋军晶.神话这样教[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5).

[5]周英顺.中小学语文神话类文本教學刍议[J].当代小说(下),2010(5):70-71.

推荐访问: 民间文学 教学策略 实施 小学 故事